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承德文津閣《四庫全書》少了幾本兒,是被韋小寶偷去了嗎?

承德文津閣《四庫全書》少了幾本兒,是被韋小寶偷去了嗎?

能將忙事成閑事,不薄今人愛古人。

有朋友說,老羊鏟史裡面引用的典籍看不懂,

老羊提示:可以大段兒的略過,不影響文意。

1.

老羊鏟史寫過兩篇有關承德文津閣的文章。(點擊可看)

文章在平台上發表後,很多朋友對文津閣所藏《四庫全書》都非常感興趣,

尤其是魯迅先生參與了文津閣藏書進京的工作,更增加了人們最文津閣四庫全書的興趣。

有朋友留言說:承德文津閣《四庫全書》也不全,丟了幾本兒。

老羊的心情一下子就不好了。

莫非被韋小寶偷走了?

2.

承德文津閣《四庫全書》和韋小寶有關係嗎?

當然沒有,

韋小寶是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里的人物,虛構的。

整個一部《鹿鼎記》都是由一部《四十二章經》串起來的。

韋小寶到處偷書,最終偷齊了八部《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很重要嗎?

當然!是傳入中國的最早的佛經之一。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庄夜裡夢見一位金人,醒後不知是何吉凶。

太史傅毅也是一個文化人,過去科技不發達,都信命。

讀書人的入門學問都有《周易》,大家就都學會了算命、解夢什麼的。

他說:「臣聞周昭之時,西方有聖人者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的,莫非就是佛么?」

在夢裡,在夢裡見過你。

佛祖在召喚。

於是明帝派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出使西域,尋訪佛法。

三年以後,他們在大月氏遇到佛教徒迦葉摩騰、竺 法蘭,將他們連同六十萬字的佛經請回長安。

傳說這些佛經是用白馬馱回,明帝命鴻臚寺招待兩位高僧,這裡後來就成為中國 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迦葉摩騰、竺法蘭開始翻譯佛經, 譯出的第一部就是《四十二章經》。

所以,《四十二章經》對於中國佛教來說,非常重要,比孫悟空豬八戒保護唐僧取回來的經書重要多了。

《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個部分,在「子」部里,就收錄的《四十二章經》。

3.

人們說,文津閣《四庫全書》少了幾本,少的是什麼呢?

據國家圖書館的有關史料記載,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於1915年由內務部運抵北平,暫時藏於古物保存所;是年10月,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前清奏案,咨行內務部,將其撥歸京師圖書館。

現在,文津閣《四庫全書》與《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並稱為國家圖書館的四大鎮館之寶。

官方統計,文津閣《四庫全書》計經、史、子、集四部:

文津閣《四庫全書》共36304冊,分裝6144個書函,陳列擺放在128個書架上,它是七部《四庫全書》中保存最為完整,並且至今是原架、原函、原書一體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

最為完整是和其他六部相比而言,

其實和最初的《四庫全書》還差很多。

4.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熱河正總管世綱、副總管英麟奉皇帝旨意,對承德避暑山莊內各殿宇書籍進行一次清點。

此時,距離文津閣建成是乾隆三十九年(1772年)已經過了122年。

五月二十六日,他們把清點的詳單上報朝廷。

彙報材料這樣說:

奴才等遵卽率領苑丞、苑副等恭詣文津閣,謹將庫存繕本經、史、子、集、刊本《古今圖書集成》等書,按架逐函,依照目錄核對詳查,計六千八百五函、三千三百三十四部、九萬一千十五卷。

又詣園內各殿宇,將陳設書籍逐卷詳加考核,添注卷數、版目、編輯各名款、分類開單,計四百六十二款,九百十九部,七萬一千七百三十八卷。

損毀情況:

所有綾絹函套,實因收存年久,故多不整齊,有雨跡者僅四五十本、蟲蛀者一二十本,除文津閣經部《日講詩經解義》一編有函無書,當經檢查《欽定四庫全書目錄》,《日講詩經解義》目下空白三行,徑未填寫撰注,僅注「提要原闕」四字,其為當時並未纂入,似無疑義。又《朱文公全集》一百卷原闕二十三卷,其餘均尚無磨損痕迹。至書籍內間有曾經列聖鑒定簽記,奴才等於查完後仍敬謹尊藏,飭令各該管官加意看守,隨時曝晾,以昭慎重。惟版片一節,是否原版翻版之處,奴才等識淺學疎,考核恐難盡確,惟有仰祈我皇上逾格恩施,俯念奴才等知識庸愚,不勝悚惕之至。

5.

有些書開始就沒有。

嘉慶八年,文淵閣大學士、乾隆朝重臣慶桂給皇帝的奏章說:

臣等查從前四庫全書告成時,聖制詩文各集,原經奏定備有空函,此時祇當恭繕歸架,辦理較易。卽續經欽定各書,亦有預備空函者,無難按照補入。查各項應補書內,有業經繕寫裝潢歸匣者,有在武英殿存貯尚未入匣者,臣等現經派員,逐一細查,俟將乾隆五十年以後至六十年應補各書共有若干種,及已繕若干種,未繕若干種,空函共有若干,已經歸入者幾種,尚來歸入者幾種,詳晰查明,通盤核算。

這就是說,1894年清點文津閣《四庫全書》時,就已經發現《日講詩經講義》一書,有函無書,應該是紀曉嵐當年就沒有把書錄齊。

《日講詩經講義》是康熙皇帝研讀詩經的課本,屬於聖制之類,開始,書函就是空的。

而《朱文公全集》是朱熹的著作,印刷的版本很多,一百卷原缺二十三卷就有些不應該了。

現在,國家圖書館所藏四庫全書為6144個書函,1894年清點時為6805個書函,嘉慶九年慶桂修繕完文津閣時,清點書函也是這個數。

所以,運到北京的《四庫全書》從書函的數量上就少了661個。

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文津閣《四庫全書》也不全。

6.

乾隆皇帝非常重視四庫全書的整理工作,多次親自調配人員,並就有些書目的字句都提出自己的意見,在文津閣落成時,親自撰寫《文津閣記》。

文津閣記

輯四庫全書,分為三類:一刊刻,一抄錄,祗存書目。其刊刻者,以便於行世,用武英殿聚珍版刷印,但邊幅頗小。爰依永樂大典之例,概行抄錄正本,備天祿之儲,都為四部,一以貯盛京興王之地,一以貯御園之文源閣,一以貯避暑山莊。則此文津閣之所以作也。

蓋淵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於是乎分焉。欲從支派尋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則躡迷途而失正路,斷港之譏有弗矣!故析木之次麗乎天,龍門之名標乎地,是知津為要也。而劉勰所云:道象之妙,非言不津,言津之妙,非學不傳者,實亦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夫,山莊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則閭閻日富,禮樂日興。益茲問津之閣,貯以四庫之書,地靈境勝,較之司馬遷所云名山之藏豈啻霄之分也哉。

乾隆三十九年歲在甲午孟冬月吉御筆。

《四庫全書》編輯完畢,圖書管理也是大問題。

乾隆皇帝專門就圖書保存、管理和借閱作出批示:

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內閣奉上諭:

向來文淵閣藏庋四庫全書,設有領閣、提舉、直閣、校理、檢閱等官,原未詳立規條,以專責成。所有司事收發,一切不免彼此推諉,是以內閣、翰林院、內務府、奉宸院各衙門經理,卽曝晒書籍、插架歸函,竟未能順敘,殊非慎重秘書之道。因思文淵閣提舉閣事一員,系由總管內務府大臣兼充,其司員以及看守掃除之人,皆其所轄,呼應較靈。卽著交提舉閣事一人專為管理,其領閣、直閣、校理、檢閱等官,俱作為兼充虛銜,不必辦理本閣事務。至各書裝貯匣頁用木,並非紙背之物,本可無虞蠹蛀。且卷帙浩繁,非一時所能翻閱,而多人抽看曝晒,易至損污,入匣時復未能詳整安貯,其弊更甚於蠹。嗣後止須慎為珍藏,竟可毋庸曝晒,其地面一切,亦無須奉宸苑經理,庶專司有人,而藏書倍為完善。至編輯四庫全書,原以嘉惠士林,俾資博覽。但文淵、文源、文津三閣儲藏,俱系禁籞重地,現在排函列架,珍萃琳琅,自不便任人出入翻閱。且各書底本原系存貯翰林院,以備查核。嗣後詞館諸臣及士子等有願睹中秘書者,俱可赴翰林院,白之所司,將底本檢出鈔閱,院署非禁地可比,既便於披覽,於體制亦昭慎重。

欽此。

《四庫全書》藏書之地,屬於禁禦之地,一般人不許出入。

有人想查看資料,可到翰林院查各書的底本。

只可惜,二百多年過去了,世事風雲變幻,

《四庫全書》進京後,文津閣內藏的其他圖書也被轉移到文廟,文津閣被征做他用。

前兩年的時候,三樓和二樓之間的正面牆上,還有隱隱約約的文革時期的「xxxxxxxxx萬歲」的字樣,也令人唏噓不已。

儘管文津閣《四庫全書》是保存最好的,但也是不完整的一套。

如今的文津閣空空如也,走過路過,令人難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銅版畫與彼得兔的故事
周末,讓Brunch「治癒」你的胃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