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子孫優秀的真正原因,很多人不知道

子孫優秀的真正原因,很多人不知道

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

積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積德為產業,強勝於美宅良田。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請看以下故事:

「江南第一家」又稱鄭義門,是飲譽中外的華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居住於此的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開始,歷經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三百六十餘年,鼎盛時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賜「江南第一家」。870年前,居住在此的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十五世同居共食,和睦相處。立下「子孫出仕,有以臟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的家規,歷宋、元、明三代,長達360多年,出仕173位官吏,無一貪贓枉法,無不勤政廉政。浦江鄭氏家族如此義居,屢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朱元璋賜封其為「江南第一家 」。時稱義門鄭氏,故又名「鄭義門」。

有兩個比較典型,一個是中國積功累德第一人——孔子,孔子本人在世的時候受到社會的尊敬就不用提了,其後代子孫到現超過兩百萬,涵蓋孔子家族整個傳承史的孔子世家譜,以延時之長、族系之明,纂輯之廣、核查之實,體例之備、保存之全,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長家譜」,從任何一代,都能上推至孔子。而且後代常常出聖人,到現在已經是七十七代傳人,香火不斷,被稱為天下第一家。

中國積功累德第二人——范仲淹,自幼貧苦,勤學苦讀,為國為民,先優後樂,官做到宰相,官祿相當豐厚,但是生活相當節儉,粗茶淡飯,俸祿全部供養父老鄉親,知道老年生活拮据,可是後代至今五十一世傳人,都是出身名門望族,代代顯赫通達。

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都是一家人。

大約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僅無錫錢家便出了10位院士和學部委員。這10位院士和學部委員都是五代時期吳越國國王錢鏐的後代,而錢氏發源在陝西。

錢鏐祖孫三代、五位國君,使吳越國富甲江南。研究錢氏家族史22年的錢鎮國先生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錢鏐是奠基人。」

錢鏐的33個兒子多半被父親派往江浙各州。自錢王開始,錢家歷朝歷代皆有俊傑,很多狀元,無數進士。乾隆進士錢大昕被陳寅恪推為「清代史家第一人」。

錢偉長的祖先是錢鏐的孫子錢弘佐,北宋時六世孫錢進從浙江嘉興遷隱無錫湖頭。

錢學森是錢王第三十三世孫。

家族近代人才「井噴」。

更令人驚奇的,是近代錢家的人才「井噴」———錢穆,近代中國最重要思想家之一,他捍衛的是中華民族傳統中的精粹;錢玄同,「五四」新文化運動猛將,反對文言文,力倡白話文,鼓吹民主和科學;錢鍾書,他的《管錐編》和《圍城》在他活著的時候已成為不朽之經典;錢學森,「兩彈一星」總設計師,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防力量……

這些人才已被錢氏家族編成了繞口令:「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

同樣令人驚奇的,是錢氏家族的傑出「父子檔」:錢基博、錢鍾書父子,錢玄同、錢三強父子,錢穆、錢遜父子,錢學榘、錢永健(錢學森堂侄)父子……

《錢氏家訓》造就眾多才子。家教的源頭則是身教加《錢氏家訓》。家訓分為三部分:武肅王(錢鏐的謚號)八訓;武肅王遺訓;錢氏家訓。

早先,錢氏家族每有新生兒誕生,全家人要一起恭讀《錢氏家訓》。

第三部分《錢氏家訓》是根據先祖八訓和遺訓歸納共635字,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4節。

家訓中關於個人修身,講的是:「讀經傳則根柢深,看史鑒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這些,與《禮記·大學》中「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一脈相承。

翻閱舊《三字經》,裡面有這麼一段三字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據釋,竇燕山,姓竇名禹鈞,燕山是他的出生地,官居右諫議大夫。竇禹鈞操守清廉,當仁不讓。建義塾,請名儒以教貧士,尤其教子有方,五子(長儀、次儼、三侃、四俑、五僖)經他悉心教養,皆出仕成名,號為竇氏」五龍」。

接下來是比較冷僻的一個故事。「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又是四句詩,竇燕山,是五代時期的人,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人物,竇燕山(原名竇禹鈞,五代後晉、蘇州漁陽人,地處燕山),他出身於富豪之家,非常有錢。但是竇燕山這人不怎麼樣,他雖然很有錢,但是他經常恃「財」傲物。這個財不是才氣的才,是財富的財,還小心眼,還見難不救,反正人不怎麼樣。竇燕山在年輕的時候,就遭了報應。什麼報應,在中國傳統當中,這是天大的報應,年到三十膝下無子,沒兒子。這在中國是最大的報應。那麼竇燕山有一天在夢裡夢見自己的父親,父親就教育他,你現在這樣的為人處事,你這種做法、行為舉止是不對的,你應該改正,你應該樂善好施、多做好事。醒過來以後,竇燕山接受了夢中父親的教育,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仗義疏財、修橋鋪路、濟難扶困,變成了名甲一方的好人、善人。不久以後就有了五個兒子。那麼按照傳統的說法,年過三十才有子,在古代幾乎就是中年得子了。而竇燕山牢牢記住自己的教訓,嘔心瀝血地去教育這五個孩子。這五個孩子,後來三個中了進士,兩個中了舉人,這就是「五子登科」 這成語的來歷。「五子登科」講的就是竇燕山的五個孩子中了科舉了、登科了。

《三字經》覺得僅講「五子登科」的故事還不夠,那麼接下來就是非常有名的六個字「養不教,父之過」。這裡的養有兩層意思,生養、養育的意思。你做爸爸的,你不能光把孩子生下來,你不去教育他,那是你父親的過錯,是你父親的罪過。「養不教,父之過」。從歷史上可以找到一正一反的故事來解釋「養不教,父之過」。我都舉同時代的,漢宣帝的時候,有叔侄兩人,一個叫疏廣、一個叫疏受,疏廣是叔叔,疏受是侄子。

這叔侄兩個人都當了比較大的官,太子大傅和太子小傅,就是教育太子的,這是個大官。他們把太子教育完以後,叔侄倆覺得應該告老還鄉、回家了,皇帝當然要感謝這叔侄倆人對太子的教育,所以賞賜了他們一筆錢,一大筆錢。這叔侄倆回到老家以後,按照傳統規矩應該買田買地留給子孫。你當了那麼大的官,皇帝又賞了你一大筆錢,你又告老還鄉了,你也有子有孫,按照傳統應該給孩子準備很多財富,留下很多錢,留下好多動產不動產。這叔侄倆很奇怪,回去以後沒看見他們有什麼動靜,只見他們倆個人在村裡面舉辦宴席,請自己的一些親友,請村裡面一些孤寡老人,請附近里沒有人去關心的比較困難的人來赴宴,來白吃白喝。

一復一日,年復一年,皇帝賞賜的錢象流水一樣花。疏廣和疏受都有孩子,看著不敢說,但是擔心你這麼折騰的話,你拿什麼留給我們呢,就托族裡的長老去跟疏廣和疏受打個招呼,說你這樣花錢,將來孩子沒有錢怎麼活,你這樣花錢給孩子留什麼呢。疏廣和疏受就跟長老說了這麼一段話:我們做父親的,怎麼不愛自己的的孩子呢,但是我們疏家已經略有田產。

如果我們孩子勤勞一點、刻苦一點之話,是不會比別人過得差的。我把這麼多錢留給他們,只能使他們變得懶惰、變得依賴,從小錦衣玉食、消磨鬥志,對他們恐怕沒有什麼好處。這個長老把疏廣和疏受的話傳給了他們的子孫,他們的子孫一下子領悟到了父親的深意所在。

現代社會當中,我們經常考慮給孩子留點什麼。孩子還很小,就琢磨將來要結婚,我先把房子給他買好。孩子剛剛進大學,就琢磨買部車。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在傳統中國有一句話「遺子千金,不如遺子一經」。

留給孩子千兩黃金,我不如留給他一本經書。當然這句話也不能刻板地去理解,真留一本經書給他,他吃經書啊。而是留給他知識,留給他千兩黃金,不如留給他安身立命的知識,給他創造一種愛教育的機會。應該培養他一種學習的渴望和對學習的依賴,而不是對財產的依賴。

父親對孩子的教育作用很大,和母親一樣必須共同負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當然,父親的教育功能和母親的教育功能還是有區別的。我相信,父親是一個孩子成長以後終究能夠理解的榜樣。往往父子感情比較緊張,母子感情很親近,往往一個人成長起來以後,他會想起自己的父親,這個時候,也許自己已經成年。

《浙中新報》報道:報道在武義縣牛頭山,有位自學成才的武義縣信用社退休幹部,被人們稱為「大山裡的文化人」。他叫周興漢,今年80歲,擅長詩詞,尤其擅長創作循環詩。像「城邊綠柳弄春晴,明日曉晴春弄柳;邊綠柳弄春晴曉,日曉晴春弄柳綠;綠柳弄春晴曉日,曉晴春弄柳綠邊。」他已創作上百首這樣的循環詩,構思巧妙,令人稱奇。

只有初小文化的周興漢為什麼能創作出這樣的詩呢?他說:一是自己愛好,尤其退休後有大量時間鑽研和創作,越創作越有興趣,就迷上了。二是黨和政府政策好,全家18個人,四代同堂,四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有工作,過上了小康生活:二兒子周英明是博士研究生、教授,在美國從事遙感衛星軟體研究工作;三兒子周英暉在武義一中任教,是名師;女兒周紅霞在省交通廳上班,工作也很出色。全家已有10人大學畢業,家庭生活和和美美。周興漢自己雖是初小文化,但退休後,發憤學習,勤於筆耕,漸漸成了山裡文化人。

周興漢尤其愛讀毛澤東的詩詞。邊讀、邊寫、邊朗誦。同時,也愛看愛讀古詩、古詞、古書等。近幾年,還編出了好幾萬字的「古典文學名著概要」草稿。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典文學浩如海洋,蘊涵了千百年來先哲們的智慧、文化、經驗、謀略等。於是,他選擇了其中50部具有代表性、實用性、藝術性的經典名著,編寫概要,想供廣大文學愛好者閱讀,一窺中華古典文學的博大精深。

周興漢父輩有傳統中醫遺傳,尤其擅長草藥醫病。他通讀並繼承了不少傳統中醫秘方,並與現代西醫相結合,經常免費用草藥給百姓治療一些小傷小病。

如今的周興漢雖已80歲,但心態很好,熱心公益事業,尤其積極協助村兩委會和老年協會工作,充分發揮「文化人」作用。婚、喪、喜慶、春節時,都義務寫對聯;村民有病時,免費上門看病等;空閑時,他就勤奮讀書,創作詩詞,以此為樂。他說:「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

善惡有報是定理,但是還要明白我們也不能只積善,然後就等著天上掉餡餅,除非你積了大德,那你直接去賣彩票就行了。要想生活幸福美滿世間的這些世間知識和技術,不能不掌握,但這只是充要條件,古人講無德不養財,無德不興家,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累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正如弟子規上講的:先做人,後學文。

一個人如果懂得積功累德再加上拼搏進取,這個人一定成功。一個人如果光拼搏不曉得積陰德,自己過去沒幹過幾件好事,祖上陰德也很薄,這種人到頭來必定人財兩空,但是凡夫沒有智慧,恐怕常常好心做壞事,如何通過行善改造自己的命運,我推薦一部書,叫做《了凡四訓》,了凡是一個人的名字,生活在明朝,他就是通過極力行善,改變自己命運的,從貧賤短命,到富貴長壽,這本書就是把他改命的經驗寫給他的兒子袁天啟讀的一本書。

心好命也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轉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

命實造於心,禍福為人招,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亦聽命,天地自相保。

擇善人而交

擇善書而讀

擇善言而聽

擇善行而從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命運中不可違背的四條天規,順之則昌,富貴滿堂
7篇千古家訓,改變孩子一生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