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太監害苦了皇帝,為禍蒼生,皇帝卻說:為他立廟

這個太監害苦了皇帝,為禍蒼生,皇帝卻說:為他立廟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駕崩,繼位的是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朱祁鎮就是明英宗,他接手的,是一個富裕而強大的帝國。他的祖父和父親,開創了「仁宣之治」,朝政清明,百姓富足,軍隊戰鬥力也很高。唯一麻煩點的就是北方的瓦剌有點不聽話。

在朱祁鎮還是太子的時候,明宣宗就曾經問過他:「你如果當皇帝,敢御駕親征嗎?」小小年紀的朱祁鎮回答得慷慨激昂,表示願意像祖先一樣征戰沙場。大概就是這次對話,給朱祁鎮埋下蠢蠢欲動的種子。

瓦剌在當時雖然叫嚷得凶,其實也是明朝扶植起來對抗韃靼的。他們鬧,無非就是仗著自己是游牧民族,來去自如。論實力,根本沒有機會撼動大明的國本。這和之前的遼、金以及之後的後金對於中原王朝的威脅是不同的。

所以,當時的宦官王振便提出要給瓦剌一些顏色看看。說起王振,這也算是個牛人。他本來是不得志的秀才,但不甘心在私塾教書為業,一狠心竟然自我閹割入宮當了宦官。明朝初年太監本不準認字,後來雖然放鬆了管理,但像王振這樣的秀才宦官還是鳳毛麟角的。

在宣宗時期,他並不受寵,但在明英宗時期,王振就如魚得水,扶搖直上了。尤其是張太后也駕鶴西去後,朝中的「三楊」老的老,病的病,王振的勢力便逐漸強大到無人可以制約的地步了。

不過說實話,王振弄權的時候,雖然如同其他權宦一樣離不開貪墨之罪,但總的說來,並沒有實行太多的暴政。不過,他的一個決定也讓他沒有機會實行暴政。

當時番邦向明朝進貢,而朝廷賞賜的東西要貴重得多,雙方之間的默契都心照不宣。但是瓦剌卻越來越不像樣子,他們進貢的次數越來越多,貢品數額越大,擺明了就是向大明敲竹竿。很多朋友可能會想,不給他們那麼多賞賜行嗎?

王振就是這麼做的,所以瓦剌大怒,在太師也先的率領下,分四路進攻大明。由於多年未見刀兵,邊防將領紛紛告急,向朝廷請求援救。

明朝正是鼎盛時期,所有人都心裡有數,並沒有將瓦剌當回事。王振就提出,請英宗皇帝仿效宋真宗,挂帥親政。王振的想法是朱祁鎮效仿宋真宗,那自己就是寇準,這幾乎能圓了他所有的夢想。朱祁鎮卻記起兒時對父親的回答,回想朱元璋、朱棣的征戰英姿。

哪怕是自己的父親明宣宗,也曾御駕親征,打敗漢王。所以明英宗很快就決定了,國立強盛,此時不打,更待何時?當時的大臣都紛紛勸諫,但明英宗卻更信任王振的判斷,立下皇太子,並安排自己弟弟朱祁鈺監國。

明英宗和王振都不懂軍事,兩人摸索著按照戲文里的做法,胡亂徵調了二十萬軍隊,然後又從各地調集了武器和糧草,管他夠不夠用,順不順手,就匆匆上前線了。雖然明朝的開國將領到此時已經死絕了,但還沒有將門之後在,也有不少邊將,可明英宗卻將統兵大權全部給了王振。

後來的故事,大家想必都比較清楚了。這一路行軍,王振彷彿就像中了魔似的,正確的建議一個都不聽,錯誤的想法接二連三的冒出來。更神奇的是朱祁鎮似乎也著了魔,無論王振說什麼,他都聽之信之。兩人就這麼一起將明朝的二十萬男兒帶到了鬼門關土木堡。

土木堡之戰時,英宗被俘,而王振在戰場之上就被憤怒的侍衛殺死。消息傳到北京,震怒的朝臣們在殿前打死了王振的同黨馬順、毛貴和王長隨。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了平息眾怒,還將王振的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並籍沒王振家產。

按理說,任何頭腦清醒的人都會知道,王振死有餘辜,他的家族被誅殺,在當時來看也是罪有應得。但是活見鬼的事情再次發生了,明英宗複位之後,認為王振是為國捐軀,精神不應該忘記。

在他複位的第一年,馬上就給王振在京師的祿米倉衚衕修了智化寺,裡面供奉王振的泥像,還親自立碑作傳。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太監,坑了明英宗在北國當囚徒,回到明廷後繼續做囚徒,居然被明英宗本人請進了旌忠祠,看得出這個皇帝實在是昏庸透頂了。更可笑的是,明英宗還給抓他的瓦剌首領也先修廟,這個故事以後再說。

參考資料:《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遠的聯姻,新娘到達時,丈夫已經去世一年了
因為此人死得太慘,連冷酷的雍正也取消了這個刑罰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