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談起古鎮,青岩古鎮似乎算不上特別有名氣,青岩的「岩」字按照當地發音是讀「ai」.可能大部分人對它所在的位置都印象模糊。更談不上對它的歷史有多少了解。這座因軍事需要始建於明初的古鎮,如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它不及麗江、大理那般浪漫喧囂,也沒有「北平遙,南鳳凰」那樣聲名赫赫。但這座由軍屯發展而來的小鎮卻有它獨特的魅力。它是明朝軍屯制度的一個縮影,它是貴州境內曾經遍布的一座座石頭城堡之一。人們將這些石頭城堡組成的村寨稱為屯堡(pu)。與江南小鎮的秀氣截然不同,青岩古鎮是座帶著陽剛之氣的古鎮。

北城門

明初平定雲南土司叛亂後,為了防止死灰復燃。前往平叛的三十萬江淮籍軍人就地駐下屯邊。這些來自江淮的軍戶,一方面履行軍人的義務,在貴州修築易守難攻的石頭堡壘,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供給,必須在當地開墾種植。這次大規模的移民最終造就了屯堡,也造就了貴州高原上的一個個漢文化孤島。現在貴州以屯或堡命名的地名,大都是這樣發展而來的。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青岩地處苗疆走廊中段,是廣西入貴陽門戶的主驛道,明初在這裡設置了傳遞公文的 " 鋪 " 和傳遞軍情的 " 塘 ",於雙獅峰下駐軍建屯,史稱 " 青岩屯 "。青岩地處貴陽運輸糧食的咽喉之地,

數百年間,經多次修築擴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牆。太平天國攻打青岩時,青岩人趙國澍變賣家產修繕城在城牆之上設立三米寬的跑道,將城頭火炮與門外山頭炮台相互呼應,城門之上修建城樓,太平軍攻城一個多月也未能成功。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雄偉的城牆,靜謐古樸的青石小巷,交錯密布的各宗教廟宇、教堂,底蘊深厚的人文風情,種類繁多的特色美食在這座不大的古鎮中交融編織,交相輝映。爬上城牆俯瞰青岩古鎮,宛若藏匿於黔山秀水中一位嬌羞的南方女子,青灰色的石瓦屋頂就是她美麗的衣裳,交錯密佈於鎮內的明清古建築,都是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佳作,寺廟、樓閣無不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建築是沉默的敘事者,你卻能通過它的緘默,間接地觸及它背後的滄桑與風雲變幻。青岩古鎮里的青石、牆面、木雕、牌坊、府邸、寺廟、教堂,無一不在無聲地訴說背後的故事。雖然位於黔中腹地,青岩古鎮的風格依然是明清時代北方城鎮的特點,只是在建築取材上,可以看出層狀喀斯特熔岩的貢獻:石片可以當瓦,石塊可以砌牆鋪路,青岩鎮也因此而得名。青色增添了小鎮的古樸,悠悠古韻就停留在青岩鋪就的街道上,停留在飛角重檐、磚木結構的古樸建築上。

龍泉寺石苑

說到岩石,北城門內的龍泉寺石苑收藏了不少貴州當地的特色自然造型石、古生物化石等。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龍泉寺是青岩最大的寺廟,總佔地面積3500餘平方米,寺廟為三進四合大院。寺內有大殿、配殿、戲樓、廂房等數十間。均為穿斗式懸山頂磚木結構。建築群規模恢宏,雄偉壯觀。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解放後,龍泉寺曾一度被摧毀。目前已修繕完畢.除了展出自然奇石、動植物化石等,其實這裡最值得欣賞的是兩邊廂房保存完整的木雕精品,有中國傳統二十四孝故事及中國傳統神話小說《封神演義》里的經典故事。大殿內的木柱以手敲擊會發出如鼓聲般「咚咚」響,實在令人稱奇。

明清街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沿著小鎮的中央主道——明清街向內進,沿街分布著一間間商鋪,自古這裡便是小鎮最繁華的地方。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首先吸引我的是這間紅彤彤的鋪子。一向少買手信的我也忍不住買了點雞辣角(音:gé)。它是青岩最出名的地方特色美食,雞辣角不是辣子雞,兩者之間的區別是:辣子雞的雞多,辣椒少,辣椒是調味的,主要是吃雞塊之香;而雞辣角的雞少,辣椒多,雞起調味作用,主要是品辣椒之味。雞辣角中雞丁鮮辣誘人,色澤紅潤,肉香骨酥,嫩辣鮮香,味美爽口,既可單獨成菜,又是辣雞粉面、涼拌米豆腐的必備佐料,還可當辣雞火鍋的底料。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一早聽說青岩的鹵豬蹄也是相當有名。正好大冷天的,看著熱氣騰騰的鹵豬蹄我就走不動道了。馬上給自己找個理由,先吃豬蹄補補腿腳再逛吧。馬上坐下來點了鹵豬蹄和這裡也比較有名的豆腐圓子還有一份青菜就開吃。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青岩鹵豬腳,又名狀元蹄。下數十種香料,經文火溫煨,精心滷製的豬蹄,吃時再輔以青岩特產的雙花醋調製蘸汁,入口肥而不膩,糯香滋潤,讓我欲罷不能。而豆腐圓子是用豆腐捏成圓球狀,再裹上麵粉做成的。在油鍋里微微一炸,出鍋的時候黃燦燦的。趁熱蘸點貴州特有的沾水,再整個兒放入嘴裡,外脆內軟,甜中帶辣,確是極品的美味。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吃完豬蹄沿著明清街從北走到南,看到這裡正在用煙熏製作老臘肉。也過去看熱鬧。後來想想身上的各種攝影裝備已經夠重了,不能帶著太多東西逛才沒有買。

文昌閣

青岩古鎮的中心地帶,有座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的文昌閣。它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雖然古鎮的文昌閣不比一些州縣級的文廟那樣規模宏大,但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門外左側是字葬塔、經山門內進主殿內,可見「萬世師表」、「晞風鄒魯」等牌匾,以及孔子事迹、七十二弟子壁畫。而文昌閣的後院則和青岩書院、趙公專祠相通。

趙公專祠

趙公專祠始建於清同治年間,是青岩老百姓為了紀念原青岩團務總理趙國澍出資修建的。趙公專祠大山門為牌樓式磚石結構建築,很有地方特色。其雕刻也相當講究,大門兩側為雙龍戲珠圖。在山門左右兩旁寫有「金湯」「柱石」。「金湯」象徵攻不破的青岩城,固若金湯。柱石」表徵青岩以文化興鎮,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金湯」之下是龍鳳呈祥圖。 「柱石」之下則為象徵長壽和權力(祿)的仙鶴梅花鹿圖。 大門兩側為雙龍戲珠圖。 祥雲之下,母獅與小獅子嬉戲圖。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趙國澍在世只有37歲,卻做了幾件響噹噹的大事,一是他27歲時散家財重修青岩城,鞏固了貴陽南面的防線,在十年間,他四處剿匪,累立戰功,朝廷任命他為貴州團練事務,青岩團務總理。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石達開六次攻打青岩城也未攻破,還有震驚中外的青岩教案也是由趙國澍發動的。清同治二年(1863年)趙國澍奉命攻打民族燈花教在百宜被圍,最後力竭而亡。享年37歲,朝廷追封他為太常世卿,賞騎都尉,准世襲。在國史中為他立傳。

青岩基督教堂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相信很多人不知道,青岩古鎮在宗教學界久負盛名,行家稱這裡為"中國宗教多樣性的一大生態標本"。古鎮內四教並存,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睦共處。除此四教外,青岩少數民族信仰、漢族民俗信仰、本土宗教一應俱全,寺廟閣樓各有特色,形成特有的多元宗教文化氛圍。青岩古鎮地方不大,但宗教建築密度相當大,僅青岩城就有19處廟宇宮閣。迎祥寺、慈雲寺、萬壽宮和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就是其中的代表。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青岩的基督教堂是座現代建築。基督教傳入青岩的時間較短,現在南街所建的基督教堂,是政府1987年撥款修建的。據有關材料記載,1924年,基督教才開始在青岩開始傳播。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教堂內空無一人,布置也極為簡單。玻璃窗也沒有採用教堂常用的彩色馬賽克玻璃,而是普通的透明玻璃不透鋼窗口。給人的感覺和鄉村教室差不多。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青石板鋪就的街道、圍牆,加上房頂的青瓦。無時無刻不在提醒遊人,這裡的名字叫青岩。正是這樣的古樸氛圍,讓人深深陶醉其間。

趙理倫百壽坊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歷史上,青岩古城四門內外有八座牌坊,現保存的只有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築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面北背南,屬清朝石牌坊建築風格。驚奇的是,三牌坊都沒有基槽,靠4個長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豎就100多年。其中「趙理倫百壽坊」距定廣門僅幾步之遙,牌坊上雕刻的「下山獅」創意獨特,被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讚為是「實屬罕見而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下山獅奇特之處在於,四對八尊石獅,前後左右對稱,中間兩對為雄獅,旁邊兩對為雌獅,作猛獅下山狀、彼此呼應、相映成趣。有別於平時所見的石獅,絕大多數是站獅、卧獅、蹲獅。

定廣門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位於南面的定廣門,是古鎮外城的主門。所以這裡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戰鬥和歷史事件。是古鎮最著名的城門。也常常出現在青岩古鎮的宣傳照中。明清「改土歸流」最為劇烈動蕩的時期,雲貴川戰事不斷,尤其是貴州。青岩作為貴陽南大門,加之為「四達之塗」交通方便,本身土地承載力又強,糧米充足,軍事地位由此得到極大突出。所以明清兩代都把青岩作為重要軍事據點,這裡不只有土守備、總兵領兵駐守,一度「定廣協防汛把總署」也設於此。以此處為樞紐,集結兵力,掃蕩周圍地區。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然而這裡最著名、最艱險的戰事是咸豐十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進入貴州,連克廣順、定番。次年,石達開余部屢犯青岩,團練使趙國澍變賣家產家產聚眾堅守六月,挫敗太平軍進攻,保證了貴陽城安全。這城垛上的火炮便是當年慘烈戰況的見證者。青岩鎮營城時期,正是西方熱兵器發展期,西洋熱兵器開始進入我國,用於戰爭,尤其是大炮,已經作為攻城的主要手段;同理,我國自古以來以拋石為攻城手段的「炮」(石字邊)也為熱兵器的「炮」所逐步代替;但陸軍直接對抗使用的「火槍」還沒有大量使用於戰場。所以,青岩城的選址和營城是冷熱兵器兼用時期的產物,青岩的高壘厚牆是充分考慮滿足上述需要而建造城池的;如大茨窩山上專門設有炮台,西門設有炮台,定廣門上有炮;以火炮作為城市防守的主火力,輔以火槍,構成軍事防衛的火力網,加之壁壘森嚴、高牆厚築,對地形的利用巧妙自然,從而構築了進可攻退可守嚴密軍事城池。

迎祥寺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坐落在古鎮南街西側小山腳下的迎祥寺,建於明朝天啟年間,有 " 黔山祖廟 " 之美稱,是貴陽市的著名古剎之一,也是貴州唯一一座沒有斷過香火的寺廟。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迎祥寺的山門精妙至極。房前挑檐枋的象鼻木雕、屋脊上的鴟吻雕花格外引人注目,讓生硬的磚石屋霎時間變得精細雅緻起來。挑檐枋是承重的,象鼻木雕代表力量;鴟吻是 " 避邪物 "。古代木建築最怕雷擊和火災,古人相信鴟吻噴出的波浪可以避免房子著火。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該寺有殿宇三重,前為天王殿,現殿中塑有彌勒佛像,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之像。後殿下層供觀音菩薩,觀音兩旁,立有善財童子與龍女。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後面的大雄寶殿自然是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主殿。整座寺廟古色古香,但我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燈籠是清一色的旺旺。旺旺食品的公關真的這麼厲害?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迎祥寺後的小山坡,是本地居民的菜地,也是俯瞰青岩古鎮的好位置。

背街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條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已光可鑒人,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給街巷帶來一種獨特的時空感與神秘感。街邊都是層層片石壘起的院牆,在樹蔭的擁簇下巷子又多了幾分神秘的美感。

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是攝影的絕佳地點。姜文主演的電影《尋槍》就是在青岩古鎮拍攝的,影片中有一組鏡頭便是在背街取景。劇中姜文飾演的警察馬山沿著石牆夾道、石板鋪路的窄巷子行走,小巷的古樸幽深與馬山尋槍的崩潰失意相得益彰。

萬壽宮(江西會館)

穿過背街到達青岩古鎮的商幫會館聚集之地。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江西會館——萬壽宮。這裡最早由移居青岩的八戶人家集資而建,稱八家祠。到了清代,張聖道、張聖德兩兄弟購置下來,捐作江西會館。嘉慶三年重建。建築格局為單進院落式格局,由正殿、配殿、西廂、戲樓組成。萬壽宮的建築大都在「文革」中被毀,多是後來重建。在古代,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萬壽宮。萬壽宮供奉的是江西地方保護神——俗稱「福主」的許真君。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萬壽宮門口的灰塑,可見部分塑像頭部被破壞仍未修復。這些都是文革期間留下的印記。所幸正殿對面的戲台雕樑畫棟,朱欄飛檐,十分精緻。特別是戲台欄杆下的木雕,正在的那一根是用整根的木頭雕出來的,文革期間是靠著用黃泥糊住木雕,上面寫上「毛主席萬歲」才逃過一劫的。現今成為這裡最有價值的文物之一。

慈雲寺(貴州會館)

萬壽宮對面的慈雲寺則是貴州會館。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道光十二年擴建。以一進院、二進院組成一大建築群,佔地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898平方米。是西街吳姓人家捐修的。 一進院坐西向東,二進院坐南向北。除戲樓、大雄寶殿為穿斗式硬山頂磚木結構建築外,其他均為穿斗式懸山頂木結構。整個建築構架保持完好,寺內木雕石雕工藝精湛,屬青岩古鎮古建中精品。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會館既是同鄉聚會的場所,又是商務繁忙的交易所,還往往兼作客棧、貨棧。幾乎所有的會館都設有戲台,商人們坐在台下看戲、飲酒,故稱酒戲台。為了團聚同鄉,會館還為過往的鄉人提供食宿。不少會館設有私塾、學堂培養子弟。各省商幫的會館都以某種信仰為象徵,基本上是出生於當地的歷史人物,作為一種號召力和凝聚力。如福建會館供奉媽祖,建有天后宮;兩湖商人尊崇治水的大禹,建有禹王宮;四川人愛戴李冰父子建有川主廟;晉商供的是關羽,建有關帝廟;徽商供的是朱熹,建紫陽宮;江西幫供的是許進,建萬壽宮;兩粵商人供的是慧能六祖,建南華宮;江浙商人供的是伍子胥和錢錫等。

青岩天主教堂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天主教傳入青岩,約在清道光年末年到咸豐初年(1846年~1851年),當時貴州天主教教會為培養神職人員,於咸豐六年到九年在姚家關修建起貴州天主教第一所大修道院,修好不滿兩年,即發生了震驚中外的「青岩教案」,教堂被燒毀,現在的天主教堂是教案賠款所建。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從建築風格來說,這是一座中式的教堂。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天主堂的鐵門緊閉,無法進入一探究竟。只能隔著鐵門窺見裡面的景物。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看過了古老威嚴的城牆、教堂廟宇,別以為青岩的建築故事就完結了,相比趙公專祠、狀元府、萬壽宮這些標誌性的歷史遺迹,古鎮里的普通民居其實更值得品味。在古鎮內行走,磚石與木質結構的低矮房屋榆次鱗比。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與普通的房屋不同,古鎮的民居幾乎都是多重房檐。雙重房檐看似花俏,實則別具匠心。都說貴州 " 天無三日晴 ",加之古鎮地處高低不平的山坡,陰雨時節,雨水總被大風颳得四處亂飄,雙重屋檐卻能很好地抵禦風吹雨打"。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不只是房檐,古鎮里的民居處處飽藏老祖宗傳下的智慧和巧思。古鎮的房子也大都依山就勢建於坡地之上,門口鋪設數級青石台階便於上落。有的人家在大門前石板上雕刻著蝙蝠、古錢、鯉魚等圖案,寓意 " 開門見福 "、" 開門見財 "、" 鯉魚跳龍門 " 等。門斗、門簪、連楹上的石榴、葫蘆、葵花等木雕,則象徵 " 多子 " 又 " 多福 "。大戶人家裡冰裂紋的書房窗雕,又代表 " 熬過十年寒窗方可飛黃騰達 "。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古鎮民居大多都建有腰門,即正門以內的第二道門,門上的把手也頗有講究。有的把手是葫蘆、石榴造型的,有的又似祥雲、如意。俗稱 " 射門錘 " 的大門門簪,既有雕乾卦、坤卦的,也有雕刻牡丹、葵花的。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青岩古鎮,640載時光浸潤的黔中屯堡

青岩古鎮,之所以能發從一個屯堡發展成為一個宗教、文化的聚集地,很重要的原因它扼守貴州與廣西的古驛道之上,這是茶馬古道的重要分支。青岩古鎮在這方面還沒有太多的宣傳。但從古鎮保存下來的深宅大院、商幫會館、商號鋪面皆可一窺其曾經的繁盛。

青岩是一個去完回來之後,還能細細回味的古鎮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青岩古鎮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一個人獨自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除此之外,我還提到了...

美食佳釀:

鹵豬肚 雞辣角

一、套票:80元/人(當日有效)

含青岩古鎮街區、南城門、北城門、東城門、西城門、古鎮城牆、慈雲寺、狀元故居、文昌閣、趙公專祠、萬壽宮、龍泉寺、壽佛寺等景點

二、門票:10元/人(當日有效)

含青岩古鎮街區、南城門、北城門、東城門、西城門、古鎮城牆

三、優惠票價(半價票)

60歲-70歲以內老年人(憑居民身份證、老年證);

貴州省老年人60歲以上免門票;

軍人、烈屬(憑均、烈屬證明);

全日制學生(不含研究生、成人教育生、自考生、短期進修院校學生)在校學生;

14歲以上未成年人(14歲-未滿18歲)(憑居民身份證、戶籍證明);

四、免票

青岩古鎮居民(居民身份證)

70歲以上老年人(居民身份證)

現役軍人(士兵證、軍官證)

低保戶(低保證)

殘疾人(陪同人員需購票進入景區)(憑殘疾證)

14歲以下兒童(需有親友及監護人陪同,陪同人員需購票進入景區)(憑居民身份證、戶籍證明)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笑飛雪 更新:2018.02.2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