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得天獨厚——瞭望陳天然的藝術世界

得天獨厚——瞭望陳天然的藝術世界

得天獨厚——瞭望陳天然的藝術世界

孫蓀

最近讀到陳天然先生的巨型新書《陳天然書畫集》,一種藝術創造的強力擊中了我的心頭,一種溫馨而又盎然的詩意被時時喚起,一個書面藝術的門外漢忽然想踮起腳跟來瞭望一下一個大藝術家的藝術世界。

痴迷於文學的我,也喜歡向繪畫書法瞟上一眼兩眼。青少年時代,偶或在報刊上看到陳先生的版畫,總禁不住駐足流連,鄉村的平常場景被這位畫家一方一方地鐫刻起來,移到報紙刊物上,成了美景,鮮明、壯觀、淳厚、心裡映晚地,久不能忘。比如那幅悠悠白雲下幾頭犍牛靜卧的版畫 《牛群》,我想我將來有一間宿舍的時候,一定想法把它掛起來日日為伴。

80年代以來,陳天然的書法作品日漸多起來,後來街頭上連門挨戶的鋪面招牌竟皆出自陳天然之手。說實話,他的字我初看井不覺得特別的好,尤其並非字字都好,但一和別人的相比較,那卓爾不群的味道一下子「跳」了出來。在陳天然手裡,漢字姓陳了。似乎是墨神淋漓的畫。狂草?漫書?都不是。我戲稱為狂行。我還仿照古人解釋詞為詩餘的方式,戲稱陳之書法乃畫余。總之,他的書法有獨到的天然的風姿。

我於是想「接近」陳天然。

我感興趣的是一個山村幽壑走出來的藝術家的成功之路。陳天然年屆知天命那一年有一幅中國畫題曰「得天獨厚」,這意思可以借來作為我對陳天然藝術之路的整體概括。

陳天然的藝術世界,是四塊互相連接互相滲透的疆城:版畫、中國畫、書法、詩文。在每塊疆城中流覽,浸沉,我心中常常跳蕩出一個中心詞:天然;兩個片語:天然的陳天然,陳天然的天然。這緣於他的名字、更根本的是他的藝術世界呼喚出的我的感覺。

天然的陳天然,的確如此。

天生一個藝術家嗎?儘管我們充分肯定天賦、天才、天性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我們仍然不能用「天生」一語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但尋覓陳天然近70年的人生經歷和半個世紀的創作旅程,可以看出是故鄉哺育了這位藝術家。

陳天然成名在離開故鄉以後。22歲以前,他在故鄉讀私塾和初中1年,當過農民和教師,然後就一直生活在南方和中原的大城市裡。他的足跡不可謂不廣。他晚年創作《歸居自白》詩中說「得道知必萬里,逍遙遊而常樂」,他曆數了「天涯為客」的遊蹤:「久滯江漢,藏名黃鶴,慕彼草堂,逆流西溯.驚蜀道之艱險,賞天府之明月。凌長城,走塞北,極南粵,邀海角,登泰頂以絕塵,瞻金睦而識灼。」對於一個具有象陳天然這樣的藝術造詣的畫家來說.這些經歷幾乎可以觸處成畫,一路揮灑;但是,陳天然沒有作這樣的選擇,他的創作靈感幾乎全部來自故鄉的山水人物,使他聲名日隆的都是關於故鄉的作品。

陳天然一生都在,或者只畫了他的故鄉。從題材的角度講,他心無旁鶩地「專註」於故鄉。從創作主體的角度講,他一生「醉心」於故鄉。

陳天然的藝術世界是極為豐富的。就時間而言,司空見慣的四時八節,陳天然畫出了無窮詩愈。如古人所論:「春風春烏.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它們都化為陳天然畫作的斑爛色彩。在這自然的時間框架中拓展出巨大的空間,容納進天空雲霞,黃土高坡,大河帆影,幽谷清流,綠野牛群,窯洞庭院,人群鳥群,林林總總,美不勝收。

但是,陳天然的藝術世界又是簡單的,萬類千殊可歸於一:故鄉。

一派天然本色的作品透露了確鑿的信息:故鄉的天然山水養育了藝術家陳天然。

真的就是天然的嗎?同是一個故鄉所生,為何獨獨成就了陳天然?看來這裡有各人的情感態度問題。同是一個故鄉,有人怨其是窮山惡水窮鄉僻壤,有人則說是畫山綉水風水寶地。究竟是得天獨「厚」還是怨天獨「薄」,就看各人如何看如何取了。在中國,也許大至世界,在鄉土世界生長的藝術家每天都受著這一問題的糾纏和折磨。可以說,陳天然一生的藝術生命都在這一糾結中。

柏溝嶺,這是豫西黃土高原一個普通的村莊。它是陳天然的出生地,也是他人生的發矇地和藝術的出發地。這村莊看上去一點也不複雜,不特別,一目了然;但是.在陳天然的心中胸間,它是那樣千溝萬壑,豐厚得穿不透。最奇的是,這是一種可以並且實際上在不斷生長的厚。離開它愈遠,愈久,畫家在外部世界見得愈廣,人生閱歷愈多,它就愈美麗,愈厚實,愈深邃。

藝術就產生於這種生長之中。大略算來,在畫家的筆下心中半個世紀以來,這方鄉土經過了四次變化,引發了藝術的兩度升華。

苦難的載體——思戀的對象——頌讚的主體——寄意的聖地,這4次變化分別標識了40年代後期的創作、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的創作、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後期的創作、80年代中期以後的創作。

而藝術的兩度升華正是陳天然青少年的藝術之夢實現的過程。

藝術之夢發生在柏構嶺。如畫家在中年以後一再迫憶的,正是在故鄉,「詩書啟蒙,輾轉求索,長坡百回,屢適邙洛」,「盤道東嶺鐵硯磨,萬壑寒林裕品學」,萌發了也儲藏了一個藝術家幅幅作品的形象和絲絲情愫。這是一個無垠沃土,一個理想的基礎。

藝術的第一度升華,發生在陳天然離開故土南遊以後。「故鄉飄已遠.往意浩無邊」;「鄉書何處達,雁歸洛陽邊」。因遠離而生的濃烈的思鄉之情是創作的一股巨大的驅力,故鄉的形象庫存屢屢浮現在腦海心間,因意而生象,以象而涵意,幾乎是情不自禁,面家借線條和色彩刻出一方方畫幅,讓一往情深流貫於其中,故鄉的平常場景凸現為美景仙境,畫家作為美的使者為畫壇獻上一片鮮活和溫馨。

陳天然藝術創作的第二度升華,則是穿過由於時代原因所造成的藝術低谷,又回故鄉而躍上創作巔峰的時候。借用作者的詩句叫做「歸居」。這是一次在藝術上的回歸。一次自覺的回歸土地,回歸故鄉,回歸自然,尋找精神家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飽經人生滄桑和文事波瀾之後,陳天然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發現或者說重新確認:故鄉是最理想的人生和藝術歸宿之地。陳天然有一幅醉墨書寫鄭板橋著名的《竹石》題畫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詩十分契合陳天然的心意,若把「青山」改為「家山」簡直就是陳天然一生創作迫求的言志詩了。

這幾乎成了無法遏止的事情。畫家有一個「佳節乘興動刀鑿」的故事。1984年春節正月初一,人們都在過年拜年,58歲的陳天然忽然一陣鄉情鄉思湧來:腦海中浮現出黃土高坡下一片窯洞里安居樂業的景象。他又不能自禁了。於是拿起木刻刀創作出版畫《安居樂業》,意猶未盡,又作詩抒其情記此事。畫中瀰漫一片溫馨,詩中申張出「舊夢重溫落板圖」的藝術決心。

對鄉土的意識,是理解陳天然一生創作尤其中年以後藝術創作何以意氣風發達到巔峰的一把鑰匙。

陳天然在這一問題上其有高度的深刻的自覺。

陳天然青年時代對藝術的頓悟就來自於魯迅的那句話:「藝術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於千篇一律。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他半個世紀的作品就是用各種手段(版畫、國畫、書法和詩文)表現著同一主題:故鄉得天獨厚的神采。而到了晚年,更加如痴如醉。常常後悔過去對故鄉熟視無睹,「現在回去每到一處,都像發現了新大陸而驚喜不止」。他曾經疑感過:「一頭扎進鄉土,是否路子太窄?」總結全部創作經臉,結論是:「故鄉的詩情畫意不竭如江河,畢生也難表達其萬一。」陳天然似乎在用畢生的試驗向世人證明著這一個藝術真理。他透露出這樣一個真實:「我的生活基地是鞏縣,重點是柏溝嶺,許多畫幅都得自家門口一帶」。我很嘆服陳天然從自己的藝術經臉中升華出的一個哲理:「把自己局限的範圍愈小,在一定意義上就愈接近於無限。」這話問前面提到的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可以互相發揮互為補充。

需要叩問題的是:這是陳天然離開家鄉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嗎?表面上是,「舊夢重溫落板圖」。骨子裡不是,「溫故而知新意」。陳天然已不是原來的陳天然,「故鄉」「舊夢」都不是先時模樣了。

陳天然在走遍大千世界以後,以天涯客的眼光來重新審視故鄉這一天地造化,在兩重意義上找到了故鄉的位置。一是在自然版圖上:「南依嵩岳,北帶黃河,巍哉高原,隱我幽壑」。小小的山村原來是這樣偉大土地的一部分。二是在中華文化的大版圖上,陳天然中年以後發現他描燴幾十年的黃土地,竟是由如此古奧文化滋養的壯闊景象:柏溝嶺的附近.極不導常。東面是.自古戰略要塞虎牢關;西面有北魏石窟、杜甫故里、宋代皇陵;南邊是,慈禧太后躲藏八國聯軍西逃的往返必經之路;北面,俯瞰黃河與洛河交匯處的洛口,現存有伏羲八卦台;《竹書紀年》記載,黃帝東巡至此,受龍圖於河、龜出於洛,洛口是河圖洛書的發祥地;堯、舜、禹的禪讓大典,成湯伐夏桀的誓師大會皆在洛口舉行;洛口是時代最旱、歷史最長的古代帝王祭天聖地和政治文化中心。

這裡有南北對比和古今對比,有鄉土之情和國土之思,作為畫家的陳天然並非要做文化史家的文章.而是表明中年以後陳天然心目中的故鄉已經包涵了、融匯了丘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廣袤的中原,黃河上下雄渾的北國,以至廣闊淵深的中華文化。

這是一種大視界大胸襟的獲得。這是一種大覺悟。它為藝術創造的大境界備足了底氣。陳天然63歲時有一幅中國畫《難識此山春秋》,高塬層迭,塬上沃壤新苗碧綠,柿樹鐵枝紅果燦然,面家題句曰:「黃土高原地形千變萬化,相貌樸實無華,確為藝苑素材之珍寶,矚目皆是詩情畫意,隨手拾取入紙,即可引人致勝」。故鄉從整體上被藝術家「神」化了,整體上成為藝術家靈感的源泉,一觸即發,一發而不可收。莊周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是未見其人未得其時。在適當的時候遇上適當的人就要充分展現其深截其中之美了。陳天然正所渭天地所託之人,大自然借陳天然之筆開口了。

陳天然「說」了些什麼呢?歸結起來,不外兩類。借用他繪畫作品的題目,一是村情山趣,一是雲山抒懷。

在第一類作品中,又可分為兩部分:生產畫卷和生活冊頁。把陳天然的畫幅編排起來,幾乎可以稱作北方農村農業生產的連環畫圖畫。如《套耙》、《趕船》、《出發》、《進山》、《家肥出門》、《春滿園》、《人勤春早》、《運化肥》、《搶種》、《抗旱保種》、《壘堰》、《乘雲涉水忙冬耕》、《山地冬播》等。在畫壇上能做到這樣完整系統地為農事傳神寫照,陳天然以外,只怕還不多。另一部分表現山村人日常生活的,如《牛群》、《休息》、《牧歌》、《談天》、《敘幽情》以及《書店》、《回娘家》、《琅琅書聲》等,展開農民的精神空間,坦露了農人的天性和天簌。這兩部分互相映襯互為補充,共同譜成了新時代山鄉農家生活的協奏曲。

問題不僅在於表現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而在於溢滿在畫幅中的情與趣。這裡可以看出畫家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上的機心與韻致。人與自然是陳天然畫作的基本表現對象,在村情山趣這部分作品中,畫家是以人為本的。自然被推向背景,人的活動被推向前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改造與抗爭的關係。人是有力的,自信的,充溢著改造自然的意趣和人定勝天的豪情;同時,自然又是與人相親相善的,在某種對立衝突中總是實現著統一與和諧。如果說在生產活動中流貫著人的豪情壯志的話,在生活的場景中則飄散出人的逸情別趣。人與自然相得成趣,人與人交心交流,無言而傳真情,牧歌若聞,談天如訴,沁人心脾,開人心竅。

這裡透露出陳天然胸中的氣,既有磅礴天地的「浩然氣」,也有清風靈泉般的飄逸之氣。兩種氣相激相觸,造成了陳天然畫作的不凡氣象,境界和風格。這特別表現在一批「雲山抒懷」的畫作中。

藝術家的氣要凝於筆下的形象上。陳天然要從各個角度畫出故鄉得天獨厚的神采,寫出黃河高原的大美。他用大筆寫意,創造出最能代表故鄉待征的形象群:黃河、高原、峭壁幽谷、曲徑大道。

黃河,是陳天然的夢。《北望黃河》、《黃河邊》、《歸帆》等是為黃河而作,它不同於謝瑞階的正面寫黃河,僅取遠望一角,黃河浩蕩之勢已見。

路,高原之路.是常掛在陳天然心中的意象,如《曲徑繞夢魂》那幅畫作的題目所傾訴的那樣。這一題材的作品還有《懸崖蹊徑》、《峭壁》、《山道》、《高原大道》等。

藏幽,是黃土高原又一特色。《雲壑》、《出於幽谷》、《幽居》、《群鳥飛不盡》、《空谷幽韻》、《安居樂業》等正是為此而反覆詠嘆。

寫得最多的塬上景色,單純、樸厚、宏偉而神秘的黃土高原是畫家畫不盡的對象,只要看一看這些畫幅的題名就可令人心馳神往:《沃地無垠》、《萬頃碧》、《地久天長》、《得天獨厚》、《情滿青山》、《邙嶺春》、《家山初雪》、《雲霧蒼山》、《煙雨千峰》、《遠圖》、《走天邊》、《風雨行》等。

這些畫作的內容用文字來概括無非是一天一地,但藝術家以博大胸襟來囊括這大自然,又把無限丘壑納入胸中,變化的時間與恆定的空間相交相融,氣象萬千。如果把這部分作品編排起來,可成一幅極為壯觀的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風光長卷。

這一切充分表現了藝術家陳天然的天然。

陳天然有兩個書法條幅,一曰《煙霞癖》,一曰《半壁煙雲》,他的詩中也一再說「筆山墨海,煙霞無盡」「江河凝畫意』,「落筆擲雲煙」,這是藝術家創作中以自然為師的夫子自道。雖然承續了古代藝術家以山水煙霞為對像的傳統以至語言方式,但在藝術與自然的關係上,陳天然卻不是亦步亦趨尾隨古人,而是以造化為師,融匯傳統,獨出機杼,畫出陳天然的天然來。

陳天然是故鄉之子,自然之子。他以自己的畫作展現出故鄉的天然面貌和時代風采,這是前無古人的。賴於他的畫作,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風光風物,神采韻致躍然紙上:層疊中托出平坦,平實中藏著奇幽,溝壑縱橫中顯露出坦蕩,單純中生長著豐富,古老中一派新意,真是天底下一塊獨特的地方。不僅在江南的青山綠水,邊寨的竹籬茅舍、塞外的大漠駝鈴、北國的林海雪原、中原的平疇沃野以外,又添一番風景,即使與陝北高原相較,也是別一副面孔。這是陳天然對故鄉的回報,對自然的回報,對時代的回應,對畫壇的一大貢獻。與黃河老人謝瑞階的浩浩黃河之作互為補充,堪稱畫壇雙壁.若與李準的黃河文學相聯袂,則可稱為文壇三傑。

陳天然又是自然的主人。時代精神強化了他的主體意識。他不僅在自然中寄寓了充沛的情緒情感,豐富的人生體臉和強大的理性思考。同時,他進而耍用藝術「掌握」自然。他有一幅寫著「神州蒼鷹,風流千載」的書法,也許他自己並不自覺,我覺得他確實以「神州蒼鷹」的視角和視力來俯瞰故鄉神州。陳天然力求表達出父母之邦的天高地厚雄偉壯觀,在風光描繪中寫出一個大寫的我字,顯示出強烈篤定的自信和自尊,由審美而進入精神哲學。陳天然在為故鄉寫象時因為置身環境之中只能中景處理,總覺意猶未盡,因此,他常從遠處觀望而把握故鄉的宏偉壯觀。我們在其畫幅中常常見到與宏偉的自然景觀相比顯得渺小的人物,但絕沒有古代藝術家那種蒼涼蕭索的意緒,人物處於畫幅的關鍵位置,人是在行動中的奮鬥中的人,人與天地同在,是可以互相包容的主體。因此,神州蒼鷹就不只是畫家個人的主體感覺,而是以神州人為主體的整體感覺了。

把自然風光人格化,藝術超越畫面的具象而獲得豐富的象徵意義,這是藝術創作的至境。陳天然用他的畫作給予我們一種深厚、博大的、奇幽而空靈的意象,可以說,在整體上把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人格化了。

藝術家不僅師法自然,掌握自然,而且其有勾魂攝魄的魔力,把自然化作藝術的精靈。這裡要特別提一提陳天然的柿樹形象。

藝術家徐恩存在他論陳天然的專著中對此精采地作過論述。徐先生認為,這個曾出現於陳天然幾乎所有作品中作為畫面結構重要元素的柿樹,是面家鄉土情緒的外化物和替代物,它被徹底情感化了、人格化了。它完全成了畫家心中的象徵,其有北方鄉土形象、品格和精神的典型意義。這一形象的出現,等於為中國鄉土繪畫開闢了一個新領域:一個內涵豐富的、精神的而非純悴自然角度塑造的鄉土形象世界。柿樹作為一種美善的動態符號成為陳天然藝術審美理想的起點,以堅實的形象宣布了一種「重」「拙」「大」的美感體系。第一次使農民的美感理想衝出凡塵進入精神層面,讓人們第一次直面一個親切的、令人眷戀的、深深回昧的鄉土世界。

中國古代藝術家曾經創造了松竹梅菊蘭,現代藝術家創造了白楊樹和紅柳等形象,作為人格化的象徵進入人們的精神世界。陳天然的柿樹為農民也為人類又添一友。

讓人驚嘆的還有,陳天然還把心目中的柿樹化為書法藝術的風姿神韻,這個創造的意義也許不低於繪畫中柿樹的意義。

字如其人,此說不差,只是需要經過許多的詮釋才能找到其間的契合。陳天然在繪畫中把柿樹作為鄉土世界和自我人格象徵的時候,他已經攝取了柿樹的精魂。天地造化萬物,何以陳天然獨鍾於此?陳天然有兩段話描述了他對柿樹的感覺,可以說是以絕妙好詞回答了這一問題。

一段是思念家鄉時,柿樹的形象總是「佔領著」他的「整個思想陣地」:

樹疙瘩隆起.半裸露天,支根盤結堅牢,抓拿有力,四處延伸,再扎進山牆裡,象條條鎖鏈,把樹根綁縛在峭壁上,似有蓋世之氣和拔山之力。主幹堅如鐵鑄,伸屈有致,聳入高空,枝葉繁茂,濃隋密布。

如果說這番話主要以畫家的眼光出之,下一段話則表達了一個書法家獲得靈感的驚喜:

一個初雪後的晴天,我在故鄉山間行走,高空一碧萬頃,大地白壁無暇,矯健濃重的柿林,繁簡穿插,拱揖向背,一派鐵畫銀鉤的狂草書意。柿樹的枝杈,有的蒼勁飛動,有的剛健瘦硬,有的古雅厚重,宛如寫在玉版宣紙上的絕倫精品,實為世間稀有的草書奇蹟。

這真是藝術史上的一段佳話。天人相合,天人相通,藝術家若有神助。由陳天然對柿樹根、干、枝、葉形象和神韻的領悟,我們就會對陳天然書法的風神會心一笑。蘇東坡論書法曾以人作比,要書法具有人之神、氣、骨、血、肉,方臻妙境。林逋畫梅畫鶴,全身心投入以至有梅妻鶴子之稱。毛澤東曾要求文藝家表現工農兵先要深入工農兵,情感來一番變化,所謂化者即「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看來,陳天然被柿樹「化」了,如上邊所說的那樣,是真正深入了,不僅身入,而且心入,而且神會,在柿樹的風神與陳天然的精神之間,找到了神秘的對應模式,陳天然進而發覺柿樹與顏真卿的書體之間有某種精神相似,比如:

「柿樹頗有顏體書法的威嚴氣概,連那枝條的逕挺迂迴,頓挫轉折之勢,也酷似顏書渾厚挺拔,開闊雄偉的神態」。

異質而同構。於是,柿樹的根干枝葉以至整個精神化為陳天然的書法風姿神采。

如果說,在陳天然的繪畫中,柿樹的形象是中原農民氣質的人格化,那麼,其書法則成為他嘎嘎獨造的心靈符號。昔人評米芾的書法說他雖筆力雄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時氣象。陳天然賴於他對自然的領悟力和吸納力,把「天地之渾蒼,書道之樸拙」融為一爐,創造出這自然渾樸勁健的書體,雖以顏體作基礎卻自成一家。

陳天然有一《狂篇醉句》的書法條幅,正好可把其書法分為狂篇與醉句兩類。其中狂、醉二字正好可以用來概括其書法特色。柿樹的風姿風神與狂、醉二態如何相聯,可以從其繪畫的柿樹形象得到參悟。春天生機四溢的柿樹,秋日紅果累累的柿樹,雪天獨立寒冬的柿樹,風雨中搖曳的柿樹,可謂多姿多采,但無論何時,柿樹最鮮明的特徵是它的如鐵鑄的樹榦,溢出壯漢般的筋力,密茂的樹枝頓挫卻不失婀娜,盪出鄉村女性的堅韌。陳天然的書法剛好兼容了這兩種品性。其醉句如秋冬塬上獨立柿樹,蒼勁挺拔厚重澹定.字字驚心。其狂篇每如狂風驟雨中的柿林,濃郁密茂,渾蒼樸拙,而又剛健從容。作者並非有意沿襲古人的痴、頗、狂、野,但由於其藝術上已達到高度自由的創造境界,心中意明,腳中氣盛,腕底力強,筆端爛熟,以至於書法這種最抽象的藝術形式在陳天然手中也如畫,也如詩,看去不禁有些微的狂醉感。在這裡,我們進一步看到了陳天然藝術創作的天然,一種幾入化境的狀態。

瞭望陳天然藝術世界,我在解讀兩個天然:天然的陳天然,陳天然的天然。用陳天然的習慣用語就是故鄉兩個字:故鄉的陳天然,陳天然的故鄉。

陳天然的藝術貢獻和給我們的啟示,可以概括為這一點嗎?回答幾乎就是這樣。

對於大自然大宇宙來說,故鄉是得天獨厚的;對於藝術家來說,能不能把得天獨厚的故鄉化為自己得天獨厚的創作之源呢?這真是最簡單也最複雜,最單純也最豐富的一個藝術問題,大家都該以陳天然為先生才是。

原載《中州大學學報(綜合版)》

圖文采編校對 | 陳秀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天然藝術 的精彩文章:

黃土壤 赤子情——《陳天然書畫集》序

TAG:陳天然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