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幸福可以追尋只是你不知道方法——讀《幸福的方法》有感

幸福可以追尋只是你不知道方法——讀《幸福的方法》有感

我自從認真系統地學習家庭教育以來,特別是開展了父母效能訓練的線下課程以來,整個人的狀態都有了大幅的改變。讀書、鍛煉、學習新技能、思考與分享的熱情極高,雖然辛苦卻是充滿快樂的,我在想究竟是什麼改變著我?同時在和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困擾中,我也時不時邀請家長們一起思考我們教育的初衷(目標)究竟在哪裡?甚至會想到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恰巧就在此時,我遇到了哈佛大學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他把幸福的秘密如沐春風般帶入我的心靈深處。我確信,他說的正是我在追尋的,正是我帶著我的家長夥伴們一起在追尋的。

泰勒·本-沙哈爾在16歲那年便取得了以色列全國壁球賽的冠軍,他回憶在他長達5年的訓練中,他感覺他的生命一直有所缺失。他一直以奪冠為目標,作為自己一路艱辛訓練的支撐點。然後就在他奪冠的當天,他卻陷入了傷心和無助之中。因為他以為他的成就感會保持很久,不料卻在幾小時之內消失得無影無蹤。於是他陷入反思中,並深刻地意識到,即使達到更高的目標哪怕贏得世界冠軍,似乎也不能帶來持久的幸福。於是他開始了尋找幸福之旅。

什麼是幸福?

「快樂」、「好運」、「狂喜」、「滿足」這些字眼經常被視為「幸福」的代名詞,但是這些情緒稍縱即逝。金錢(財富積累)可以幫助個人或者社會得到更多幸福,但是它是手段不是目標。幸福與財富之間的關聯性很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極為貧困的地區。當今的社會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而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壓力越來越大,抑鬱症患者層出不窮。要成功就必須經歷痛苦作為代價,學生時代刻苦追求好成績,離校後追求高薪和晉陞,所以生活永遠在平靜的絕望中度過。作者關於幸福的思考就是要挑戰這種傳統思維模式。

幸福=快樂+意義,幸福是一個不斷追尋的過程,與其問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索「怎樣才能更幸福?」。「讓自己更幸福」才應該是我們的追尋目標。

四種人生模式

作者用四種漢堡模式比喻四種人生模式。

第一種是右下象限的享樂主義者。他們把當前利益極大化,忽視可能帶來的任何負面後果,他們主張「及時行樂,逃避痛苦。」是口味誘人但是危害健康的垃圾漢堡。

第二種是左上象限的忙碌奔波者,與享樂主義者正好相反。他們只追求未來的快樂,承受著現在的痛苦。是裝滿有機食品和蔬菜的口味很差的有機漢堡。

第三種是左下象限的虛無主義者。他們既不享受眼前的生活,也對未來不報任何期望。是既不好吃也不健康的最糟糕的漢堡。

第四種就是作者推崇的幸福主義者,在右上象限。他們不但能夠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也可以擁有更加滿意的未來。

做家庭教育的講師是我喜歡的事情,樂意去做的事情,而通過我的努力,自己成長了,同時影響了一批家長,改變了一些家庭,讓我深感做此事的意義很大,所以動力充足,即便有再大的困難,我也感覺自己很幸福。

帶著孩子一起走出忙碌奔波的生活

虛無主義者和享樂主義者的生活方式並不可取,這是眾所周知的。而我們的傳統觀念或者教育理念一直在強調「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今天的痛苦是為了明天的美好」,鼓勵大家先苦後甜。於是從上了小學就開始了(有些從幼兒園就開始了)為美好未來的痛苦的追求過程。幼兒園早一點學寫字,就不會遭遇小學時的閱讀障礙,小學多學一點時間給英語就不會碰到小升初的英語跟不上的尷尬局面,中學重視數學邏輯思維,就可以佔盡中考時的先機。高中少一點睡眠,高考的風險係數就小一點。總之,為了今後的美好生活,就要割捨現在的美好生活,沒有痛苦的現在就沒有美好的未來。記得幾年前和閨女聊天探討這個問題時,閨女就尖銳地看出大人的問題所在:「如果幼兒園是為了小學準備,小學為了中學準備,中學是為了大學準備,大學是為了工作準備,那每個階段都沒有了它自己(的意義)了?!」

設想一下,當我們的目標確立為知名大學時,當收到錄取通知書之後,會是怎樣的結果?

會是忙碌奔波生活的終止符嗎?是的,一部分學生以為考上理想大學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標(家長一向都是這樣暗示的),所以開始懈怠了,要變本加厲地把之前受的痛苦都彌補回來,於是有的成為了享樂主義者,有的則是因為沒有了目標成了虛無主義者。而更多的學生或許是脫了這個枷鎖又跳進了另外一個枷鎖。周圍的學生都是最優秀的學生,如果無法擊敗他們,將來如何找到理想工作呢?上班之後還要考慮不斷地加薪升職,買房買車,換豪車換豪宅,怎能停止忙碌奔波的腳步!

有些人一直在毫不懈怠地追尋更高更大的目標,因為已經成為學習或者工作的慣性的奴役者。一旦停下腳步就會愧疚。但以功成名就視為目標的幸福從來不會持久、並長期伴隨著壓力與焦慮。

帶著孩子一起感悟幸福的生活

請不要問自己「是否應該享受當下的快樂或者未來的幸福」,而要問「如何才能享受當下的快樂以及未來的幸福。」

誠然,不否定一些情況下,眼前和未來的收益是衝突的,有些時候,我們確實容易顧此失彼。比如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未來而攢錢,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而超時工作,這些都會帶來些不快。因為並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兼顧現在的快樂和未來的收益。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眼前的快樂和未來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比如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創造的快樂,而這種快樂也可以幫助他取得好成績,並在未來獲益。

泰勒·本-沙哈爾說:「忙碌奔波者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者是現在的奴隸,虛無主義者則是過去的奴隸。真正能夠持續的幸福感,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快樂地努力與奮鬥。幸福是向山頂努力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快樂或許比較容易理解,而「意義」怎樣解釋呢?談到過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就經常談到目標,卻忽略了目標感其實比設定目標更重要。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讓我們從內心感到有意義的目標。目標必須是自發的,是為了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者迎合他們人的期望而設定的。當我們有這種目標感時,就感覺像是聽到了「真我呼喚」,也就是「使命感」。這時就有了生命的喜悅,那種為了源自真我的目標而奮鬥的感覺。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事情中找到意義。注意的是,我們選擇目標時必須確保符合我們自身的價值觀以及愛好,而不是迎合外界的期望。

幸福需要做選擇

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亞伯拉罕·馬斯洛堅信「一個人如果不能時刻傾聽自己的心聲,就無法明智地選擇人生的道路。」請花些時間,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能給我帶來樂趣嗎?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進行不同的嘗試呢?傾聽內心和頭腦中不同的聲音,即情感和理智。只有當我們學會開始向一些沒那麼重要的事情說「不」時,我們才能對那些有意義的事情說「是」。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有意義和快樂的事情,也不能不停地做。與家人相處是既快樂又有意義的事情,但是7*24小時的相處並不一定是幸福的事情。做喜愛的工作同樣也需要勞逸結合。泰勒·本-沙哈爾坦言,有段時間他在全美國奔波,忙於工作坊和演講事宜。雖然他做的是他喜歡的事情:教書、寫作,但由於手上事情太多反而影響到了他自己的幸福感。對此我感同身受。我和一個小朋友聊天,談及她的課外班安排。網球、西語、英語、樂器每一樣她都喜歡,孩子也聰穎好學、興趣廣泛,但是卻不快樂。即便每一樣都是她自己的選擇,但是課外時間如果都被「興趣愛好」填滿,沒有留白,本應有的快樂就不復存在了。

讓學習本身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相信幸福是是至高無上的,追尋快樂的學習方式。

學習是每個學生的責任,而獨立自主的學習又是每個家長的殷切期望。但是遺憾的是通常多數學生已經養成了忙碌奔波的習慣。因為他們多從父母那裡學到的觀念就是用名譽和成績來衡量自己,他們最大的責任就是拿到好成績,而不是享受學習的快樂。父母都希望孩子們得到幸福,但是前提是家長自己必須首先相信:幸福才是至高無上的、最重要的財富。孩子們對暗示極端敏感,同時他們會把父母師長的觀點內化。所以我們需要鼓勵孩子們去追尋快樂並有意義的學習方式。當強調效果(實在目標)多於養成學習的興趣(無法衡量)時,其實家長已經在鼓勵忙碌奔波的信念並抑制孩子的情感快樂了。

比如說一般來講,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喜愛的書籍閱讀,比強迫孩子直接上學習作文的技巧班要快樂。跟孩子一起玩玩24點的紙牌遊戲,比每天布置幾頁計算練習要快樂。給孩子找來一些優美動聽的歷史小說音頻,有意無意的放著,比讓孩子背誦歷史事件要快樂。找個和藹可親的老外和小朋友聊天,比反覆閱讀枯燥的課文快樂。快樂學習的方法不限於此,也絕不止於此。只要家長有心,並不執念於短期的快速的成果,每個家庭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家孩子的快樂學習方法。

我堅信「快樂學習」是可以實踐的、可行的,我極力避免「苦學」。我在大學期間經歷過整整四年的「苦學」。我本立志學習英語,但是卻陰差陽錯地落入日語專業。無論怎麼學,成績都比同學差一等。記得大一那年,班裡有不少同學都獲得了學校為各省高考前十名準備的獎學金。為了避免羞辱,跟上步伐,我吃飯睡覺都要想著節省時間,並成功的從老師眼中的差等生成為老師眼中的優等生,並獲得了班裡唯一一名優秀畢業生稱號。但是這是一段痛苦的經歷,經常是以淚洗面的日子,所以當我擁有免試升入本校研究生資格時,我堅決選擇了去工作。在我開啟工作的同時,我又開啟了另外一段快樂學習的模式。領導的信任與支持,讓我備受鼓舞。而工作中,有足夠多的做中學的機會,讓我快速的把知識與實踐聯繫起來。那些日子,我也經常加班加點,拒絕休假,拒絕申請加班費,周末還在領導的支持下進修了長達兩年的同傳學習。但是與大學不同,這次的學習不是因為羞愧,不是因為要和別人比,要拿成績,而是因為信任,因為我想要學。不光是日語提高迅速,那段時間我還學會了鋼琴,跳舞、游泳、乒乓球,似乎我的人生從那時才剛剛開啟。

對於我的孩子,我也一向堅持「樂學」,不為成績、為考試、為榮譽而學。我不會因為她作文底子弱,而要求她去鑽研作文的技巧,而是鼓勵她培養熱愛閱讀的習慣。我也不會因為她的英文基礎好,就要求她次次百分。她討厭科學,我在家裡儲備的幾百本科學讀物大多都分給了親朋好友,剩下的幾十本在書櫃里躺了五年,終於在她某一天萌發出一點興趣的時候,才派上用場。我竭盡全力支持她少做作業,給她最大限度的自由,允許她自主支配她的課外時間。讓我欣慰的是,她不因此拒絕作業,相反用她的話說「我爭分奪秒的寫作業」。

或許對於「快樂學習」的觀點,你雖心所嚮往,但是還心存質疑。歌德說:「無論你能做什麼,或者你想做什麼,行動吧!勇氣本身就包含了智慧、奇蹟和力量。」不試試怎麼能知道行不行呢?

從興趣入手,揚長避短,而不是追尋完美主義

讓學習本身成為快樂的事情,首先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和擅長的事情入手,從孩子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入手。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並擅長的事情時,並不需要督促,也不需要去刻意培養所謂的毅力,因為他的內心有種力量在召喚他。並非一路平坦的成長道路是最快樂的,感受並跟隨生命的喜悅,克服困難後取得的成就與自信來得更加深刻。這不是靠家長的說教孩子才會明白的,而是靠孩子自身的體驗明白的。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家長常常用自己的興趣去代替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讓孩子去選擇家長認為有意義的領域。另外還有一些家長特別喜歡補短,就是孩子哪裡弱,不喜歡哪個就專門訓練哪裡。補短不是不可以,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抓著短板死死不放,眼睛裡面除了短處,其它什麼也看不到就成了問題。追其根本,或許是源於家長的完美主義,不願接納不完美的孩子。而這樣的結果往往弄巧成拙,在學習的短板補長之前,補短的過程已經使孩子對所有的學習都喪失了興趣和自信,同時破壞了親子關係。

心流體驗

心流,依據契克森米哈伊的說法,就是個體完全的沉浸於體驗本身。而流體驗本身就是最好的獎賞和動機。我們沉迷於閱讀或者寫作,有時被人叫都聽不見,有些人是沉迷於打球或者繪畫,這些都是心流體驗。在心流狀態中,我們享受著巔峰體驗,同時也做出了巔峰表現:即我們既感受到了快樂,又展現出了最好的狀態。我們經常會聽到運動員說「在狀態」。其實無論在心流的境界里做什麼,學習也好,工作也罷,興趣愛好也是一樣,我們對於正在做的事情採取的是一種全神貫注的態度。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夠更加有效地成長與進步。

為了達到這個境界,需要注意的是任務的挑戰要難易適度,數量要適宜。任務難度大而技能不足時,我們會感到焦慮;相反,如果技能高超而任務太簡單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乏味。只有難度和技能匹配時,心流體驗才可能出現。所以我們可以檢查一下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壓力和挑戰是否適度,完成任務的時間和任務的數量是否適宜。

閨女跟我說上英文課時,她常常發獃,因為太簡單,而科學課的時候又經常聽不懂老師說的專業名詞。在集體課大班課要求達到心流體驗是不現實的,心流體驗更多的需要家長給孩子在課外創造機會。

我在孩子英文啟蒙階段給她備了《粉紅豬小妹》的DVD,而不是她同樣喜歡的《米奇妙妙屋》,雖然看似都是兒童片,但是粉紅豬的語速慢,句型也要簡單很多。而隨著她的水平提高,《冰雪奇緣》等更多難度的英文電影也都進入了涉獵範圍。在孩子的閱讀啟蒙階段,先是繪本,再是文字+音頻,最後才是大篇幅的純文字。

良好的關係是幸福的催化劑

與朋友、家人共享美好時光是幸福的必需品。與我們關心的人和關心我們的人一起分享人生經歷、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義並安撫我們的痛苦,讓我們感到這個世界充滿了樂趣。因為親密的關係可以讓我們的快樂加倍,將我們的痛苦減半。這一點在孩子的學習上同樣適用。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無條件的愛的時候,他們會變得更加擁有勇氣。當孩子與小夥伴們在一起的時候,幹勁就會格外大。

《幸福的方法》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上的應用,每個人對幸福都有自己的解讀。但願每個人都有機會去思考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去追尋自己的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西裝外套搭配裙子,春天穿它們就對了
一支等於三支?kiss me 新出可以調節濃密度的睫毛膏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