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日常小物到第一件傢具,這個設計師是怎麼規劃自己的?

從日常小物到第一件傢具,這個設計師是怎麼規劃自己的?

陳福榮是個慢性子,自 2014 年創立傢具日用品品牌 WUU 以來,直到今年 3 月的「設計上海」期間,才拿出了其耗時打磨的第一個傢具系列 AXIS 邊桌。

AXIS 邊桌,大理石款

在過去四年,WUU 是個做小物件的,雖然沒形成商業規模,但是積累了口碑。

英國權威設計雜誌Wallpaper*連續三年報道了 WUU 的作品,陳福榮也曾在 2015 年收穫《安邸AD》評選的「最佳中國設計新星」。獨立家居品牌梵幾的創始人高古奇在 2016 年的「設計上海」看到 WUU 的 T 系列燈具時,「覺得終於有設計師開始優化家裡如此重要的傢具工業品了,很興奮,而且設計語言更加簡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訴求。」

行星燈具系列

莫蘭迪花器系列

不過,除了不定期會出現在上海、北京、倫敦以及東京的設計展會上,陳福榮更多的時間都藏在他廈門巷子里的工作室研究材料、工藝和設計。

曝光率和關注度的快速上漲,並沒有裹挾著他將工作室推入一個快速發展的軌道,WUU 研發新品的速度還是很慢,他們甚至會往回走,去進一步優化舊產品的細節和工藝。

「誒,WUU 這個品牌竟然還能活到現在。」他之前還聽朋友轉述過這樣的話。

「可能因為我們很不像中國一些商業品牌的運作方式吧。但其實我們就是很精心地去做產品,速度可能很慢,但是只要用心去做,你的付出會有回報,你的品牌還是會以你希望它存在的那種方式存在,這是我很欣慰的。」

他不是傢具設計、工業設計專業出身,在上海求學時讀的是綜合藝術專業,藝術家丁乙是他的老師,在學校他就嘗試參與各種藝術設計項目,但心裡一直藏著設計傢具的念想。

陳福榮

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去到同學志銘的老家,他被志銘祖父的手工藝玩物吸引,從中得到啟發後,聯合夥伴志銘和新橋,開始了一個叫做「鎚子與莊子」的藝術計劃。

三個人開著麵包車,花了 52 天時間,走了 13458 公里,探訪七位生活在農村的邊緣創作人,記錄他們的生活與創造。這些手藝人做機械大象,做逃生艙,雖然既不符合主流審美,也不是按照專業設計的思路來做,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獨特視角下搞發明創造。

陳福榮覺得他們都活得像莊子一樣,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自在,完整,飽滿。而「鎚子」,則代表他們在做的事情。

之後,這個有著漫遊式的影像紀錄與實物展示的項目,在丁乙的牽線下,被選入 2014 年上海藝術設計雙年展,又在廈門「喂藝術空間」舉辦了同名展覽。

一路探訪的這些農村手藝人,也讓他更堅定了要做傢具品牌的想法,像「莊子們」那樣直接去做想做的事,也要有像「鎚子」般的專註與熱情。

2014 年,WUU 工作室成立,陳福榮負責品牌的整體規劃,主導產品設計,志銘負責材料研究。他們將設計與材料研究放在一起,探索材料應用與設計相結合的更多可能性。

WUU 的中文就是「物」,「我們關注的都是很本真的東西,我們對材料很尊重,希望探索它的極限和可能,包括我們現在做的設計的細節,都是希望人跟物品產生關係的時候,是最自然的。」陳福榮告訴我們。

他們研究混凝土和水磨石,摸索著如何將這種傳統的建築工藝帶回當下,應用於便攜的日用品。

為了能夠在保持混凝土原始質感的同時,突破水泥韌性與強度的局限性,兩人經過兩年時間上千次實驗,反覆比對水泥混凝土材料的不同配比,從強度、韌性與顏色三個方面著手,終於研發出新型水泥材料,可以用作精細化的日用品生產。

這種材料,用在不到 1 毫米厚度的 Terra 手機殼上,表現出其韌性,而在另一款 Aero 隕石尺上,又展現出強度。

研究黃銅也是一樣,團隊花費長達一年的時間探索材料特性,反覆對比不同金屬含量比例的黃銅,進行加工、拋光、自然氧化等實驗,最終才選出一款適合 WUU 選擇的加工工藝,不易刮傷,且色彩表現既有銅的優雅又相對氧化較緩慢的材料。

以水泥黃銅容器為例,明快藍色的水泥手工製造的罐體,搭配機械精準切割的黃銅蓋,簡潔,精巧,既有不同材質、不同色彩之間的碰撞,又有機械工藝和手工質感的融合。

水泥黃銅容器

蜂巢桌面系統

除了材料研究,WUU 關注的另一個議題是手工藝。

之前「鎚子和莊子」項目中探訪的那些農民創作人給了陳福榮很多感觸,之後他又參與了《HOMELAND家園》雜誌主辦的「手藝新生」項目,與福州當地的金工作坊合作,做了一次脫離傳統剪具原型的實驗,嘗試讓新技術與手藝結合產生全新的結果。

《HOMELAND家園》雜誌主辦的「手藝新生」項目

「我對材料工藝一直很著迷,每次了解到新的工藝,就像腦海里打開全新的通道,感覺超級酷,」在接受《HOMELAND家園》採訪時他曾說。「福剪是一種傳統而精悍的金工,它讓我很期待能夠在新的生產方式下與舊的手作方式建立巧妙的銜接,讓兩者自然融為一體。」

在設計過程中,他重新設定剪刀的結構並將其參數化,最終調整至適合的模具鑄打,並引入老手藝作為完成這組作品的後期工藝,既保證了作品符合當下審美,能夠適應半工業化生產,又能將傳統手藝的痕迹留存其中。

跟手藝人合作的三個月,幫助他熟悉了相關工藝,讓他在構想設計思維與處理作品細節時開始變得輕鬆。他開始慢慢反思時間與審美的關係,「我想之後能夠創作出更接近心目中經典、在多年後仍可以引以為豪的作品。」

工作室剛創立時,團隊把時間和精力大多都耗在了材料研究上,就做了一些小的日用品,比如前述提到的 HEXA 蜂巢桌面系統、水泥黃銅容器以及立體幾何文具。

但陳福榮慢慢發現,做這種小物件「太不商業了,沒法運作」,團隊開始尋找品牌能夠成長的點,最終還是想要把 WUU 做成一個傢具品牌。

2015 年,這個在圈內剛剛聲名鵲起的品牌,拿到了第一筆投資。工作室的分工體系也慢慢建立了起來,儘管仍保持著十多人的小規模,但從設計、材料研究、品控到運營的功能都分工明確,還找來外包技術團隊搭建了新網站和電商平台。

在開始更為商業化和專業化的運作之後,WUU 的研發出新仍未見提速。

目前品牌創立以來最具辨識度的一組作品 T 系列燈具,耗時兩年才於 2017 年正式推出,其中的一款 T 工作燈,更是因為從底座到燈罩三處旋轉結構的複雜工藝,研發周期長達兩年半,直到幾個月前才正式量產。

T 系列燈具

乍一眼看過去,這是一組工業風格極為強烈的作品,精細切割、設計後的鋁材,更呈現出一種未來感。但陳福榮告訴我們,T 系列的設計重點是「觸碰」,人跟物體最直接的一種交互,「我其實挺反對現在一些智能化的產品,人跟物體之間應該有一種最自然的交互狀態,但現在很多智能產品,是讓你覺得更麻煩了。」

T 工作燈

比如 T 系列的開關的多重操縱模式,輕輕旋轉與按壓,就可以調節燈光明暗、冷暖,實現從冷光到暖光、從明亮工作氛圍到輕鬆睡前時刻的切換。

T 閱讀燈

據陳福榮透露,僅僅是研究 T 工作燈的受力與旋轉點,為燈臂底部的球體和前部的燈罩尋找平衡感,且要做到既有設計感又結構精巧,就花了半年多時間。

去年 T 系列發布後,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合作夥伴,先後進駐梵幾、連卡佛以及京滬的不少設計買手店,在方所、誠品書店,也可以看到 WUU 的產品。

T 閱讀燈

「我做 T 系列時候的想法,也是希望做出來之後可以是賣幾十年的產品。有些產品它可能屬於抖機靈那種,一下子看上去很吸引眼球,但是可能過了幾個月,你就會對它失去興趣。」陳福榮說。

關於鋁材的探索,也延續到了今年的新品夸克吊燈和 AXIS 邊桌的設計中。

AXIS 全鋁黑邊桌

團隊本來是想做一款千元左右的小吊燈。畢竟 T 系列價格最低的閱讀燈售價也在 1500 元,同系列落地燈的價格更是接近 7000 元。

但在研發這款定位於大眾市場的夸克吊燈的過程中,對材料、工藝、細節的嚴苛標準使得成本不斷上升,看到打樣出來的作品,團隊認為這比 2000 塊錢的同類產品的質感和細節要好一些,又陷入了不知如何定價的困局。

陳福榮會反覆強調希望自己的產品持久。「2015 年我們去倫敦 100%設計周參展,展位對面是一個倫敦品牌,我們聊天過程中發現他們團隊只有 6 個人,但他們的產品在很多個國家都有在銷售……像德國有一些品牌,它可能成立了幾十年,只有很少量的設計,每一件都賣了幾十年。」

他羨慕這樣的狀態,儘管他才剛剛開始。

圖片來源:WUU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神奇動物2》發布預告,裘德·洛版鄧布利多現身
一間紐約建築事務所的 15 年:想像建築可能變成什麼很重要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