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立體深度地走近別人,才能照見自己

立體深度地走近別人,才能照見自己

整本書的閱讀為我們提供了更為恢弘的閱讀時空,因此,我們要在更宏大、更持久的世界裡,有規模地建構自己。

部頭大、內涵深、時間少、指導難,構成了推動整本書閱讀核心的幾大難點。在現實環境中,我們的整本書閱讀,特別容易流於形式。為了考查的需要,一些學生靠簡介及下載相關分析文章應對。教師在推動過程中,也往往將高貴的閱讀演變為對書中相關情節靜態的「知識性」考查。特別是在閱讀過程中,師生缺乏高質量的「對話」,這樣既激發不起一般學生閱讀的興味,也使閱讀程度較高的學生倍感「寂寞」。

閱讀,特別是名著閱讀,可能是艱難的,當然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艱難」。因為越是經典名著,作家的生命突進就越高邁越輝煌,思想進入就越幽深越別樣,心靈呈現就越靈動越繁複,這一切都可能與我們的「現實理解」與「現實意識」拉開了很大的距離,產生了很大的隔膜。經典名著常常讓被現實牢固塑造的人感到尷尬不安,甚至是難以理解,乃至渾然無味……離我們的意識很遠的東西,我們一般容易不感興趣,會產生隔膜。所以,優質閱讀其實就是打破在現實牢固塑造中的自己,不斷更新自己,擺脫眼前,向著優異、卓越、不同尋常邁進。這是經典閱讀之難,這也是經典閱讀永恆的驕傲。

整本書的閱讀為我們提供了更為恢弘的閱讀時空,因此,我們要在更宏大、更持久的世界裡,有規模地建構自己。好的閱讀是一種共建:我們構建閱讀,閱讀也構建我們。好書要反覆讀,並且在作品中反覆關聯自己;不斷與自身發生作用,這樣才能不斷推進自己的體驗與思考。而且,我們還應該在成規模的閱讀過程中,逐漸誕生對自己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因為從更內在的意義上講,讀書方法可以借鑒,但似乎並不是別人傳授的;「讀進去」,方法漸漸會自得;「讀不進去」,別人說的方法徒多,無用。

要讀出作品的、作家的「驚心動魄」來,這是閱讀很過癮的地方。作品讀到最後,一定會有作家這個「人」出來,要努力在文字的波海中,讀出作家的生命特質與生命起伏,要讀出他的徘徊戰慄,也要讀出他的開闊深遠……讀者優質的閱讀個性,常常會展現出來一種令人震撼的、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的對作品的「逼近」。整本書閱讀是一次偉大的航行,我們都是了不起的水手,讓我們在無盡壯麗的海面上出沒於文字的風濤之間,去揚起我們生命的白帆。大海塑造我們,海天浩瀚,翔鳥飛霞,會融入於胸中,化為我們的氣血;其實,我們也終將塑造大海。沒有聖地亞哥(《老人與海》的主人公)的大海,將是多麼寂寞。

在讀一部作品的時候,宏觀的主題叩問與微觀的感受體驗(細節的、語言的),二者之間要相互補充,互為表裡,彼此完善。沒有局部真切的體驗,整體的感受與理解一定難脫別人的、概念化的窠臼。缺乏宏觀的主題叩問,所有的細節都會了無生趣,只是一種固化了的知識,猶如離開了大海的死魚。不少人讀書,只是停留在對情節的追逐與再述中,這不是讀書良好的效果。南宋人陳善在其所著的《捫虱新話》中,講到讀書須知「出入法」。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像陳善這樣讀書,書才能是你真正的朋友——對朋友,既要有一份出自心頭的敬佩與尊重,又要有手拉著手的親近與歡愉。

《平凡的世界》閱讀中有一個涉及到全篇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那就是——世界。何為「世界」?對「世界」一次內涵的核心性理解會涉及到我們對整部作品的解讀。

改編自路遙同名小說、由毛衛寧執導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里,有關少平,編劇設計了這樣的一個重要情節。少平高中畢業返鄉務農,做了鄉村教師。一次他上課的時候,原本講授的課程內容是郭沫若的《水調歌頭 粉碎四人幫》,但腦子一分神,他記起了與曉霞交往的諸般情景。在回憶中,曉霞一次次將少平的思緒與內心導出現實的鄉村,引向了廣袤無限的遠方。是的,在他們的交流中,那個無盡開闊的遠方,已經深深地被注入了這位農家青年的心中。少平在心底深處萌生了要做一個有另外「世界」的人的強烈願望。少平的心中,波濤起伏。想到這裡,他腦海里便一下子湧現出了很多要緊的話。面對自己的學生,他鄭重地、有力地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大字——世界。他莊嚴地向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他們不要等到他這個年齡,才能理解「世界」這兩個字的深刻含義。

這裡出現了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世界。何為「世界」?這僅僅是個地域性的概念嗎?具體上課的情景在原著里是沒有的;但原著里有這樣的表述:「在田曉霞的影響下,孫少平一直關心和注視著雙水村以外廣闊的大世界。對於村裡的事情,他決不像哥哥那樣熱心。對於他二爸跑爛鞋地『鬧革命』,他在心裡更是抱有一種嘲笑的態度,常譏諷他那『心愛的空忙』。他自己身在村子,思想卻插上翅膀,在一個更為廣大的天地里恣意飛翔……」(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4月第一版)

原著中少平並未直接表述「世界」的概念,但「世界」確是這些具體內容最核心的一個概括。我們在這裡所強調的「世界」指的是「人」不被現實徹底限制、佔領乃至征服,不向「現實」徹底交出自己的不屈與抵抗,不讓「現實」在自己的身上顯示出強大的力量。不去主動充分地適應「現實」,也不會不斷促進與幫助這個「現實」。「不因為世界錯了,也跟著錯,甚至還為此沾沾自喜,以為自己不孤獨,以為自己沐浴了墮落世界的榮光」。(熊培雲《我改變不了世界,我能做什麼?》)

一個心中有世界的人,就是能夠在人與苦難較量的過程中,展現出人類內在心靈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強韌與廣闊,自由與偉力,展現出人內在的尊嚴。就是在逼仄困窘的現實中,在精神上具有的那一種突破力、爆發力、強韌力。小說中3個主要人物少安、少平、蘭香,他們都是有自我「世界」的人,他們都沒有對自己眼前的「現實」俯首稱臣,更沒有主動迎合獻媚。這部作品於此處,誕生出了抵於內心的大顫動。

優質的閱讀是能直抵內心的,一個人即便是「平凡」,也應該是有「世界」的。我想這或許就是孫老師特別想與他的學生交流的內容。在我們立體、深度走近別人的時候,我們才可能在更大更深的程度上照見我們自己。這正是小說閱讀(整本書閱讀)之於人最重大的意義。

(作者單位: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6日第1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統籌布局營造校外培訓良性生態
感恩家書提升大學生獲得感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