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 | 抗戰中犧牲的日本籍八路軍

歷史 | 抗戰中犧牲的日本籍八路軍

原標題:歷史 | 抗戰中犧牲的日本籍八路軍


  • 本刊專稿
  • 來源:深圳工美研究院文創平台

中共軍隊的三份名單都打了誰的臉?


第一部分、中共軍隊擊斃的日軍將領名單


1、沼田德重中將

日軍第114師團長,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曾參與對中國東北的佔領,侵略上海、南京、徐州、武漢等城市,惡貫滿盈。


1939年7月16日,遭到八路軍115師魯西軍區主力伏擊,胸腹部被擊中數彈,傷勢嚴重,立即被送往濟南市日軍陸軍中心醫院搶救。8.12因傷重不治死亡。這也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擊斃的第一名倭軍將領,而且是在職中將


2、阿部規秀中將


名將之花,日軍「山地戰專家」,「蒙疆駐屯軍」司令兼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在職中將。


1939年11月7日,在黃土嶺與八路軍之戰中,混成二旅「敗走麥城」,阿部規秀本想率隊「迅速追擊八路軍主力,並將其捕獲」,卻落入八路軍楊成武部預設的包圍圈中。阿部規秀強佔民居作為指揮所,被我軍發現後,一炮斃命。


3、飯田泰次郎中將


日軍第35師團步兵旅團旅團長。1921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直接參与了全面侵華戰爭的陰謀策劃活動。


百團大戰,1940年11月18日深夜,第35師團第35步兵旅團本部及部分直屬部隊的宿營地,遭到八路軍冀魯豫軍區一支精銳小分隊夜襲(斬首行動?),八路軍趁夜接近,組織了數挺輕機槍在近距離向帳篷區掃射,並大量投擲手榴彈。


在短短的十幾分鐘里,小分隊擊斃擊傷日軍200餘人。飯田泰次郎身負重傷,連夜送往邯鄲的日軍野戰醫院搶救,但因傷口嚴重感染和內臟糜爛,無法醫治,於11月28日斃命。飯田泰次郎死後,被日本天皇裕仁追晉為陸軍中將。


4、秋山靜太郎中將

190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0期步兵科。以駐法武官身份赴法留學,官至長崎要塞司令官、陸軍少將。七七事變後,在第十二軍司令官飯田貞固中將手下組建秋山支隊。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屍體遍野,殘忍之極,令人髮指。秋山的暴行引起八路軍第115師蘇魯支隊司令員張光中的特別「關注」。


1940年1月13日,秋山率領支隊在諸王莊進行休整,魯南軍區即派主力將其包圍。雙方展開激烈的搏鬥,秋山在率部進行突圍時,被擊中胸部落下馬來。日軍隨軍軍醫立即對他進行了簡單的包紮,隨後在幾名士兵的護衛下,秋山突出重圍,被送至日軍坊子野戰醫院進行搶救。1月23日,秋山傷勢惡化,終因搶救無效而斃命。被日本天皇裕仁追晉為陸軍中將。


5、山縣業一中將


1910年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22期步兵科,1940年8月1日晉陞為陸軍少將,任步兵第119旅團長(第13軍、第116師團),率部在皖南、皖浙、大別山一帶作戰。


1941年12月25日,山縣業一帶領副官和3名衛兵便裝騎馬出外遊玩,被中共地下黨人員發現,迅速通報給附近的新四軍第7師第19旅第56團,第19旅旅長孫仲德隨即派出一個營隱蔽跟蹤(虎口拔牙,做了打援準備),在巢縣釣魚台鎮附近樹林將其一行包圍,全部擊斃。山縣業一死後,被日本天皇裕仁追晉為陸軍中將。


6、下田宣力中將


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機械系、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4期工兵科,先後任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三角課課長、陸軍測量部部長、日軍華北方面軍第二鐵道部總監,陸軍少將。死後追晉陸軍中將。


1943年起,晉察冀邊區根據地八路軍化整為零率領抗日軍民,組成敵後武工隊,不斷拔除日偽軍據點,破壞鐵路,尋殲分散活動的日軍,使得日軍華北方面軍不斷收縮兵力,分別駐紮在鐵路沿線的城鎮。日軍則使用鐵甲車沿鐵路線「掃蕩」。擔任鐵道部總監的下田宣力負責保障鐵路線。1943年1月24日,井陘至娘子關的鐵路被抗日軍民破壞,下田趕到現場監督,行蹤暴露。1月26日傍晚,八路軍武工隊混在民工隊伍中,突然發起攻擊,當場將下田宣力擊斃。預伏在附近山裡的部隊也隨即殺出,全殲當地日軍守備隊。


7、吉川資少將


日軍第53旅團旅團長。1912年5月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是從基層上來的日軍少將,善於率部攻堅和突擊,曾參與兩次長沙會。死後,被日軍大本營陸軍部追授予二級金鵄軍功勳章

1945年3月,日軍第43軍調集3萬餘兵力,採取分進合擊、分區「清剿」等戰術,以魯中、濱海為重點,展開全區性大「掃蕩」。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羅舜初,指揮第1、第2、第3、第4、第5軍分區部隊,與日軍第59師團周旋在魯中地區,不斷以阻擊、襲擊、伏擊、襲擾等戰法打擊敵人,4月25日,吉川資到第111大隊督戰,被埋伏的八路軍亂槍擊中頭部,當場斃命


題外話


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軍隊還擊斃了一名曾經的日軍將領 — 元香罄(少將,曾任第14旅團旅團長),他當時已被閻錫山的部隊所收編,斃命於1948年7月。(至於在解放戰爭中被全殲的由全日軍官兵組成的山西第十總隊,就不在這裡挖坑詳述了)


第二部分、對日作戰中犧牲的日本八路名單


今野博,在同八路軍武工隊深入敵戰區日照縣付瞳一帶活動時被捕,後遭日軍殺害;


鈴木宏,在博興縣開展瓦解敵軍工作時,與八路軍敵工幹部林殿卿一起被捕,同時遇難;


黑田,在日軍「九·二七」大掃蕩中,和八路軍並肩戰鬥,英勇犧牲;


藤勇,在「反戰同盟」淮北支部任支部長,1945年夏在配合新四軍的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


坂谷義次郎,在1944年9月執行任務時,不幸被日本憲兵逮捕,他拒絕利誘,不怕刑訊,堅貞不屈,英勇就義;


松田,在解放高郵戰鬥中主動請求入城談判勸降,不幸被日軍殺害;

宮川,在瓦解日軍的戰場宣傳中,光榮獻身。


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中日本「反戰同盟」共犧牲34人,他們是:


寺澤吉藏、今野博、安藤清、淺野清、黑田嗣、鈴木宏、松野覺、森增太郎、大野靜夫、後藤勇、坂谷義次郎、松田、田鈿恙、吉田武、福岡留、宮川戶吉、中西勉、中川秋夫、戶田益、高木敏雄、原廣見、小林春夫、青木定夫、中山正、初田清太郎、浜田真實、砂原利男、佐野甚七、與津、富田、紺野、宮崎、田中實、吉聖次郎。


侵華日軍中大批官兵被八路俘虜後成功改造,並建立了反戰同盟,其中至少有34人成為中國人民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反侵略事業的烈士。足見八路軍政治工作的強大。


這一成果的由來,基於抗戰時中共軍隊俘虜的數量龐大的日軍官兵。因皖南事變後不再向國民政府上交俘虜,故該項數據獨立於國民政府之外。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八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統計,自1937年9月八路軍686團參謀長陳士榘捉住第一名日軍俘虜後,至1945年10月,八路軍、新四軍共俘虜日軍6213人。(包括隨軍家屬、役夫,以及一些韓國人、台灣人和琉球人,不過除了家屬役夫以外,多數韓國人、台灣人和琉球人雖然武器裝備和正規日軍一樣,訓練有素,作戰兇猛,威脅有時更大,但往往不計入日軍戰損,以至這一總數與日軍記數有一定出入,畢竟,在真正的日本人眼中,這些人最多算作戰物資,而不能當人看的


八路軍、新四軍公布的日軍俘虜中,比諸國軍俘虜,有更多的軍官。有姓名可循的包括日軍大隊長三人、中隊長四人。其中,柴田茂在1945年8月12日被俘,岩崎學與山谷悅二郎在1945年12月被俘(奉命等待遙遠的國軍而武裝拒絕向近在身邊的八路投降)。


1939年11月7日,「覺醒聯盟」在山西省遼縣(如今的左權縣)舉行成立儀式,它是日本在中國的第一個反戰組織。到1942年已經擁有山東支部、太行支部、冀南支部、冀魯豫支部、太岳支部等5個支部。


新四軍中也先後成立了「覺醒聯盟」和「反戰同盟」組織,在華中、蘇北、蘇中、淮南、淮北等地建立了支部。


1942年8月,在野坂參三的指導下,「日本士兵代表大會」和「全華北反戰大會」在延安召開,「覺醒同盟」和「反戰同盟」合併,成立「日本人反戰同盟華北聯合會」,衫本義夫為聯合會會長,森健、松井敏夫為副會長。


從此,分散在華北敵後各抗日根據地的日本反戰團體有了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綱領,在華日本人的反戰活動進入一個新階段。

據1944年4月的統計,同盟成員已發展到253人,支部16個。


第三部分、中共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團職以上幹部名單


1.王平陸(1902-1938),冀東抗日聯軍1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冀熱邊區特委書記,1937年 12 月 30日在熱河省青河沿戰鬥中負重傷,1938年 1 月 1 日犧牲;


2.陳錦秀(1912-1938),八路軍115師 344 旅 688團團長,1938年 1 月22 日在河北省平山縣溫塘鎮作戰犧牲;


3.理琦(1908-1938),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軍政委員會主席,1938 年2月 13日在山東省牟平縣雷神廟作戰犧牲;


4.劉禮年(1909-1938),八路軍120師 359 旅 717團政委,1938年 3 月31 日在山西省寧武縣石湖河作戰犧牲;


5.陸省三(1915-1938)八路軍魯東遊擊第7支隊政委兼魯東地區工委書記,1938 年4月在山東省昌邑縣瓦城村被敵殺害;


6.葉成煥(1913-1938),八路軍129師 386 旅 772團團長,1938年 4 月16 日在山西省武鄉縣長樂村戰鬥中犧牲.


7.王育民(1914-1938),八路軍129 師東進縱隊津浦支隊政委,1938 年5 月 11日在河北省南宮縣被敵殺害;


8.劉連科(1917-1938),冀東抗日聯軍參謀長,1938年 8 月在河北省薊縣潮白河戰鬥中犧牲;

9.秦進樂 1909-1938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參謀長,1938年9月23日在山西省遼縣作戰犧牲;


10.陳宇環(1896-1938),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1938 年 9 月與河北省薊縣作戰犧牲;


11.張襄國(1911-1938),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易縣游擊支隊支隊長兼政委,1938年 9月於北平市北西野山坡戰鬥中犧牲;


12.洪麟閣(1902-1938),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兼第1 路總指揮,1938年 10 月在河北省薊縣作戰犧牲;


13.韓明柱(1913-1938),八路軍魯東遊擊第 8 支隊副司令員,1938 年 10月 8 日在山東省長山縣西蒙家莊戰鬥中犧牲;


14.金道松(1911-1938),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關中軍分區副司令員,1938年 11 月21日在日軍空襲延安時犧牲;


15.楊靖遠(1902-1938),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司令員,1938 年12 月 14日在河北省鹽山縣犧牲;


16.那恕(1915-1938),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1 支隊政治委員,1938 年於河北省淶水縣作戰犧牲;


17.楊萬林(1911-1938),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河北游擊軍第1 師參謀長,1938年於河北省高陽縣新橋村戰鬥中犧牲;


18.溫健公(1908-1938),河北抗日民軍政治部主任兼總秘書長,1938 年12 月 26日在敵機空襲中犧牲;

19.黃政(1908-1938),八路軍120 師大青山騎兵支隊4 支隊副支隊長,1938年在綏遠省陶林縣章旦溝戰鬥中犧牲;


20.李劍卜(1914-1939),八路軍第 3縱隊兼冀中軍區獨立 2 支隊參謀長,1939 年2月在河北省霸縣新鎮被敵殺害;


21.鄧永耀(1913-1939),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 3月 3 日 在河北省武邑縣徐沙村戰鬥中犧牲;


22.陳生慶(1912-1939),八路軍晉察冀軍區4分區平井獲支隊司令員, 1939 年3月 26 日在河北省束鹿縣東焦戰鬥中犧牲;


23.鮑輝(1904-1939),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 支隊政治部主任,1939 年3 月 30 日在山東省博山縣遇害;


24.高唏(1913-1939),八路軍晉察冀軍區 4 分區平井獲支隊政治委員,1939年 3月在河北省束鹿縣東焦戰鬥中犧牲;


25.蔣洪高(1909-1939),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九龍支隊支隊長,1939年 3月在河北省定縣長庄戰鬥中犧牲;


26.蘇蘇(1914-1939),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第 1支隊參謀長,1939 年6 月與河北省遷安縣大峪戰鬥中犧牲;


27.馬耀南(1902-1939),八路軍山東縱隊3 支隊司令員,1939年 7 月 22日 在山東省垣台縣牛王莊戰鬥中犧牲;


28.黃勝斌(1912-1939),八路軍晉察冀軍區 4分區平井獲支隊政委,1939年於河北省獲鹿縣作戰犧牲;

29.魏大光(1911-1939),八路軍120師獨立 2旅旅長,1939 年8 月在河北省永清縣大寧口村乘船時與日軍汽艇遭遇,在激戰中犧牲;


30.郭征(1919-1939),八路軍 120師獨立1 旅參謀長,1939年 9 月 28日 在河北省靈壽縣陳庄戰鬥中犧牲;


31.王銘森(?-1939),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察綏1 支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 11 月 15日在山西省應縣馬牙寺作戰犧牲;


32.胡一新(1913-1939),八路軍雁北 6 支隊政委,1939年 11 月于山西省右玉縣殺虎口作戰負傷後犧牲;


33.余化臣(1908-1939),冀東抗日聯軍參謀長,1939年於河北省豐潤縣城關作戰犧牲;


34.段世曾(1904-1939),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河北游擊軍第2 師師長,1939年於河北省高陽縣新橋戰鬥中犧牲;


35.董少白(1912-1939),八路軍山東縱隊12 支隊政治部主任,1939 年犧牲于山東省費縣;


36.楊鐵成(1914-1939),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政治部主任,1939 年犧牲於河北省霸縣;


37.牟光義(1901-1939),八路軍魯東遊擊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1939 年12 月 12日在山東省掖縣河南村與掃蕩的日軍遭遇,被捕後犧牲;


38.曹志尚(1902-1940),八路軍魯西軍區汶鄆鉅嘉游擊支隊副支隊長,1940年 2月于山東省嘉祥縣響水口戰鬥中犧牲;

39.閻祖皋(1914-1940),冀熱察挺進軍冀東軍分區第2支隊參謀長, 1940年 3月 9日於河北省遵化縣南營作戰犧牲;


40.姜林(1918-1940),冀熱察挺進軍冀東軍分區第2 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0 年3月 9 日 於河北省遵化縣南營作戰犧牲;


41.彭德大(1914-1940),八路軍12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1940年 3 月12日 在綏遠省武川縣後堖包戰鬥中犧牲;


42.冷赤齋(1915-1940),八路軍冀南軍區2 分區副司令員,1940年春於河北省滏陽河西地區遇害;


43.馬玉堂(1910-1940)八路軍渤海軍區司令員,1940年赴任途中過平漢鐵路封鎖線時與日軍遭遇,不幸犧牲;


44.聞允志 (1900-1940), 八路軍第 2縱隊 1 旅政治委員、 冀魯豫軍區 1 分區政委, 1940年春于山東省冠縣渡衛河時與日軍巡邏艇遭遇犧牲;


45.李榮(1901-1940),八路軍冀南軍區4 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0年 7 月於河北省永年縣臨名關戰鬥中犧牲;


46.董天知(1910-1940),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 3縱隊政委,1940 年8 月 20 日于山西省潞城縣王家莊戰鬥中犧牲;


47.徐秋(1898-1940),八路軍魯西軍區2 分區副司令員,1940年于山東省鄆城縣戰犧牲;


48.王溥(1910-1940),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軍司令員,1940年 11 月 16日於河北曲陽縣張家峪反掃蕩作戰中犧牲;


49.郝玉明(1910-1940),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軍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 11 月 16日於河北省曲陽縣張家峪反掃蕩作戰中犧牲;


50.馬振華(1907-1940),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政委,1940年於河北省寧津縣篩泉作戰犧牲;


51.郭建中(?-1940),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 2 縱隊兼晉西北軍區 8 分區太原支隊副政委,1940年于山西省文水縣作戰犧牲;


52.蘇精誠 (1912-1941), 八路軍129 師 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岳軍區政治部主任, 1941年 1 月 27 日于山西省武鄉縣韓壁戰鬥中犧牲;


53.張鐸(1915-1941),八路軍山東縱隊5 旅政治部副主任,1941年 1 月在山東省平度縣馬各庄戰鬥中犧牲;


54.賈源(?-1941),八路軍冀中軍區任河大支隊政委,1941 年 2月 16 日 於任(任丘)河(河間)大(大城)地區作戰犧牲;


55.朱寶琛(1910-1941),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察綏游擊支隊參謀長,1941年 2 月與山西省靈丘縣南山戰鬥中犧牲/


56.杜希齡(1906-1941),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1941年 3 月于山東省濮縣被害;


57.晏顯升(?-1941),八路軍 120師兼晉西北軍區洪趙游擊縱隊司令員, 1941年 5月 29 日于山西省汾陽縣向陽鎮戰鬥中犧牲;


58.楊忠,原名歐陽吉善(1909-1941),八路軍115師教導 6 旅兼冀魯邊軍區政治部主任,1941 年9 月 4 日在反掃蕩作戰中在山東省惠民縣塗駭河畔負重傷後犧牲;


59.劉海濤(1907-1941),八路軍魯中軍區司令員兼濱海軍區 9支隊司令員,1941年11 月與山東省蒙陰縣作戰犧牲;


60.劉濤(1911-1941),八路軍山東縱隊蒙山支隊政委,1941年 12 月 4日 于山東省沂蒙山地區作戰犧牲;


61.戴克信(1918-1941),八路軍冀魯豫軍區巨南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1941 年 12月于山東省巨野縣作戰犧牲;


62.王立人(1910-1941),八路軍115 師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1941 年 12月與山東省沂蒙山區作戰犧牲;


63.曹有民(1912-1941),八路軍冀中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1941年犧牲於河北省望都縣;


64.劉子超(1905-1941),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長,1941年 12月 11 日 于山東省沂水縣作戰犧牲;


65.張寶龍(?-1941),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4 支隊支隊長,1941年於綏遠省大青山地區作戰犧牲;


66.熊德成(1907-1941),八路軍晉察冀軍區 2分區參謀長,1941年在反掃蕩戰鬥中犧牲。;


67.郭國言(1913-1942),八路軍太行軍區3 分區司令員,1942年 2 月 9日于山西省武鄉縣太有鎮阻擊掃蕩之敵時犧牲;


68.范子俠(1908-1942),八路軍129師新 10旅旅長兼太行軍區 6 分區司令員,在百團大戰曾經三次負傷。1942 年2 月 12日在河北省沙河縣柴關反掃蕩作戰中壯烈犧牲;


69.包森(1916-1942),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1942年 1 月 12日在著名的果河沿戰鬥中以七個連的兵力殲滅日偽軍千餘,1942 年 2 月 27日在河北省遵化縣野瓠山戰鬥中犧牲;


70.劉德明 (1911-1942), 八路軍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 縱隊兼晉西北軍區副司令員,1942 年 2 月17 日在山西省交城縣指揮反掃蕩作戰中犧牲;


71.楊成德(?-1942),八路軍冀魯邊軍區 3 分區司令員,1942年 2 月在反掃蕩作戰中犧牲;


72.陸升勛(1907-1942),八路軍山東縱隊1 支隊副司令員,1942年春在山東省萊陽縣作戰犧牲;


73.劉誠光(1915-1942),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1942年 4 月3日在河北省遵化縣甲山被優勢之敵包圍,戰之彈盡糧絕後跳崖犧牲;


74.劉詩松(1911-1942),八路軍129 師新7 旅政治部主任,1942年 4月 11 日於河北省南宮縣鄭家堤作戰犧牲;


75.郭六順(1912-1942),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政委, 1942 年4 月 17日於河北省交城縣陳庄作戰犧牲;


76.楊宏明(1910-1942),八路軍冀南軍區4 分區司令員,1942年 4 月 29日於河北省曲周縣香城固作戰犧牲;


77.孫益民(1913-1942),八路軍冀南軍區4 分區政治部主任,1942 年4 月 29 日於河北省曲周縣香城固作戰犧牲;


78.陳元龍(1912-1942),八路軍129 師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 4 月 29日于山東省丘縣作戰犧牲;


79.左權(1906-1942),八路軍副總參謀長,1942 年5月 25 日在山西省遼縣十字嶺反掃蕩作戰中犧牲;


80.孫開楚(1909-1942),八路軍後勤部軍工部政委,1942 年5 月 25 日 在山西省遼縣十字嶺反掃蕩作戰中犧牲;


81.彭光 (1914-1942), 八路軍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3 縱隊兼太行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42 年 5 月在山西省武鄉縣作戰犧牲;


82.謝瀚文(1908-1942),八路軍後勤部政治部主任,1942 年 5月在山西省東南部反掃蕩作戰中犧牲;


83.肖偉成(1906-1942),八路軍太行軍區供給部副部長,1942年 5 月在山西省長子縣社村作戰犧牲;


84.常德善(1911-1942),八路軍冀中軍區 8分區司令員,1942年 6 月 8日 在反「五一大掃蕩」作戰中犧牲於河北省肅寧縣薛村;


85.王遠因(1917-1942),八路軍冀中軍區8 分區政委,1942 年6 月 8 日 在反「五一大掃蕩」作戰中犧牲於河北省肅寧縣薛村;


86.袁心純(1913-1942),八路軍冀中軍區9 分區政治部主任,1942年 6月 9 日在反「五一大掃蕩」作戰中犧牲於河北省定縣;


87.王炳三(1915-1942),八路軍115師教導 6旅兼冀魯邊軍區1 分區政治部副主任,1942 年 6 月在冀魯邊區作戰犧牲;


88.石景芳(1912-1942),八路軍115師教導 6旅兼冀魯邊 1 分區軍區司令員,1942年 6 月在山東省南皮縣作戰犧牲;


89.杜子孚(1910-1942),八路軍115師教導 6旅兼冀魯邊軍區1 分區政委, 1942年 6 月 19 日與部隊在山東省東光縣大單家村被日偽軍包圍,組織突圍時犧牲;


90.張友清(1905-1942),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1942 年 7 月于山西省太原市被敵殺害;


91.熊德臣(1907-1942),八路軍晉察冀軍區 2分區參謀長,1942年 7 月在河北省平山縣作戰犧牲;


92.魏金山(1911-1942),八路軍冀魯豫軍區 8 分區政治部主任,1942年 9 於 27日于山東省梁山縣大小安山戰鬥中犧牲;


93.孔慶同(1913-1942),八路軍冀中軍區8 分區司令員,1942年 9 月於河北省河間縣作戰犧牲.


94.汪洋(1912-1942),八路軍魯中軍區政委,1942年 10 月 17日于山東省萊蕪縣吉山戰鬥中犧牲;


95.王泊生(1915-1942),八路軍冀南軍區6 分區副政委,1942年 10 月 28日在河北省棗強縣南居家莊作戰犧牲;


96.賴國清(1918-1942),八路軍魯南軍區3分區政委,1942 年 11月犧牲於魯南地區;


97.於寄吾(1905-1942),八路軍膠東軍區3 分區政委,1942年 12 月在山東省萊陽縣明山戰鬥中犧牲; 第 20 頁 共 190 頁


98.於一心(1910-1942),八路軍膠東軍區3 分區參謀長,1942年 12 月在山東省萊陽縣明山戰鬥中犧牲.


99.王至發(1901-1942),八路軍冀魯豫軍區3 分區政治部主任,1942年 12 月在山東省單縣西玉樓作戰犧牲;


100.王東福(1916-1942),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政委,1942年 12月在河北省滄石路作戰犧牲;


101.唐克威,原名徐德乾(1913-1943),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水東軍分區政委兼水東獨立團政委、中共水東地委書記。 1943年 1 月 27日 ,部隊在長營村突遭日軍 20餘輛汽車的包圍。他在突圍失利的情況下焚毀文件自戕殉國;


102.徐尚武,原名徐榮耀(1912-1943),八路軍冀魯邊軍區 2分區司令員。1943年 1月在山東省臨邑縣王家樓村與日軍遭遇,作戰中犧牲;


103.李永安(?-1943),八路軍山東軍區渤海軍區3分區司令員。1943年 2 月 3日日軍對 3 分區所在地大窪進行合圍掃蕩,李永安在組織部隊突圍時中彈犧牲;


104.李忠,原名鄭樹筠(1913-1943),八路軍冀南軍區1 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冀南區二地委書記。1943年 3 月15 日 在河北省隆平縣(今百堯縣)白家塞村與日軍遭遇,他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堅持戰鬥至彈藥將盡自戕殉國;


105.易良品(1912-1943),八路軍、新 7 旅旅長冀南軍區6 分區司令員。1943年 3月 25 日 在河北省棗強縣西高庄與日軍遭遇,重傷後不治犧牲;


106.趙義京(1912-1943),歷任冀南軍區5 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1943年 8 月 30 日在河北省棗強縣大江關村遭到日偽軍兩千餘人的包圍襲擊。趙親自指揮部隊掩護與會幹部突圍,並用繳獲的日軍戰刀與敵人展開肉搏。戰鬥中身中數彈犧牲;


107.陳耀元(1909-1943),八路軍冀南軍區5分區副司令員。1943年 8月 30 日,在前述的大江關村戰鬥中與司令員趙義京一道組織突圍戰鬥,並在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


108.蕭永智(1916-1943),八路軍新 8旅政委,1943年任冀南軍區 7 分區政治委員。1943 年 9 月23 日,在山東省臨清縣陳官營村與下鄉掃蕩的日軍遭遇,戰鬥中中彈犧牲;


109.袁鴻化,陝西省高陵縣人八路軍冀南軍區 4 分區政治部主任。1943年 9 月 23日在山東省臨清縣陳官營村戰鬥中犧牲;


110.楊承德(1908-1943),八路軍冀魯邊軍區 1 分區司令員兼16團團長、3 分區司令員。1943 年3 月在河北省慶雲縣組織反日軍掃蕩作戰中中彈犧牲;


111.夏祖盛(1907-1943),八路軍冀南軍區 6分區副司令員,政治委員。當年5 月 23日在河北省棗強縣大馬村戰鬥中犧牲;


112.朱程(1909-1943),八路軍冀魯豫軍區 1分區司令員。以後1 分區改為 5 分區,又與 6 分區合併為 4分區,朱始終擔任司令員。1943年 9 月 28 日所部在山東省曹縣王廠村被日軍包圍,他在與日軍肉搏中壯烈犧牲;


113.符竹庭(1912-1943),八路軍115師 343旅補充團政委、教 2 旅政委、山東軍區濱海軍區政委兼中共濱海區委書記。1943年 11 月帶領警衛員檢查下屬部隊工作時與日軍援兵遭遇,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


114.王榮春 新四軍2支隊政治部統戰科科長,1939年1月6日當塗博望對日作戰中陣亡


115、蕭國生 新四軍1支隊2團政治處主任,1939年3月7日反日軍掃蕩作戰中率一個連掩護主力突圍時陣亡。


116、王赤 江抗第三路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春在武進坂上鎮西王村追擊日軍時中彈陣亡。


117、時雨 江抗總指揮部政治部宣教科科長,1939年9月在無錫梅村對日作戰中陣亡


118、文明地 新四軍5支隊8團政治處主任,1939年秋率部在嘉山縣石壩圩伏擊日軍時陣亡


119、劉震英 新四軍1支隊新六團政治處主任,1939年12月27日反掃蕩作戰中與日偽夜戰中陣亡。


120、陳文甫 新四軍6支隊3總隊8團副團長,1940年3月17日反掃蕩作戰中,為掩護友鄰國民黨軍南渡澮河,率該團一營與日軍血戰竟日,不幸陣亡,同時陣亡的還有副營長張凡錫。


121、魯雨亭 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一總隊總隊長,1940年4月1日反掃蕩作戰中陣亡。


122、楊木貴 歷任新四軍3支隊軍需主任,1940年4月26日反掃蕩作戰中率支隊軍需處突圍時陣亡


123、官楚印 新四軍獨立團團長,1940年7月黃陂王家河與日軍作戰時陣亡


124、顧士多 新四軍4支隊9團團長,1940年8月無為石澗埠反掃蕩作戰中陣亡。


125、徐世奎 新四軍4支隊7團政委,1940年9月,日軍15,17師團各一部附偽軍一部共1.7萬人掃蕩津浦路東根據地,率7團回師路東打擊掃蕩日軍,11日在盱(目台)龍王山與日偽激戰中陣亡。


126、王友德 八路軍總部野戰醫院院長,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三團隊政治處主任,1940年9月在京山坪壩保衛戰中率部與千餘日軍激戰陣亡。


127、王豐慶 新四軍1支隊獨立1團團長,1940年11月10日掩護蘇皖區委書記鄧仲銘經過武進縣弔橋鎮時遭到日軍千餘人攻擊,掩護突圍時陣亡。


128、李復 新四軍2支隊獨立2團副團長,1940年11月10日接應鄧仲銘時在弔橋鎮遭千餘日軍合擊,戰鬥中陣亡。


129、漆承宏 新四軍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獨立2團副參謀長1940年11月反掃蕩作戰中陣亡


另註:抗聯陣亡的中共團以上軍官42人,因本文詳述華北,故未列入。


附一、抗戰時,中共軍隊的編成特點


抗戰中,為了適應敵後作戰的需要,八路軍的部隊編製作出了很大調整。僅團一級就有出現了三種建制:


1、超大團:紅軍改編時的編製,由於國府只給了八路一個軍的編製,所以,這時的部隊人員,是能填多少填多少,一個團3營15連,人數往往達到兩千多人,如769團竟達到了2900多人。平型關、夜襲陽明堡、七亘村疊伏,團一級都是這樣的2000-3000人的部隊。1938年晉察冀的一些甲種團雖3營12連,也達到了2270人。


2、大團:深入敵後的早期編製,幾個老團迅速展開,在淪陷區建立大大小小的根據地,在戰爭中擴編,於是成立了很多新編團、獨立團的建制,這些部隊依然是三三制,但人員為正常編製,一個團1500-2000人不等,


很快,八路軍就發現,傳統的三三制大團並不完全適用於敵後作戰,因為日軍在大隊級就已配備了電台,甚至加強了火炮,一個大隊可以警戒甚至阻擊國軍一個軍級單位。在敵後缺少重武器,彈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進行大團一級的作戰,相當困難,打大隊不能速勝,打中隊過於浪費,特別是1939年由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多田駿提出軍對根據地所採取的「分區掃蕩,分散配置,靈活進剿」戰術後,開始組建小團編製。


當時,日軍的戰術是:按照一定標準將根據地劃分為若干小塊,先集中兵力掃蕩某一區域,將該區域內的八路軍基本肅清後,在縣城和較大集鎮和交通要衝設置據點,派駐守備部隊駐紮,並以公路、鐵路互相聯繫,以便利其摩托化部隊快速機動和集結。再輔之以封鎖溝、封鎖牆,構成一個巨大的網路,從而達到全面控制的目的。這就是著名的「囚籠政策」。


囚籠政策的特點是兵力分散,一個炮樓里十來個鬼子加一個排左右偽軍,相當於一個小隊。據點裡駐一個小隊,小縣城一個中隊,中等縣城2個中隊


3、小團:完全針對日軍部隊的戰術特點「量身訂做」。


日軍一個小隊50-60人,配備2-3挺機槍和2-3門擲彈筒。八路就建立大連隊,每個排40人左右,配一挺機槍,有條件(得搶到)再配一門擲彈筒。一個連3個排,130人左右,自動武器不遜於甚至略強於日軍一個小隊,但人數是兩倍出頭,野戰可以全殲日軍一個小隊,打據點調集地方武裝,無論是引蛇出動還是強攻,都很順手。


日軍一個中隊由三個小隊組成,加一個中隊部,共185-204人,所以,八路去掉了營一級編製,建立小團,一個小團由5-7大連組成,加團部(部分有直屬隊),約700-1000多人。野戰時,以日軍中隊為目標,三個連各對付一個小隊,一個連當預備隊,另一個連阻擊打援。雖然彈藥少,但只要計劃得當,亦可完敗日軍一個中隊,甚至全殲


為了適應游擊戰爭,小團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合起來行動,一般只是保留了部隊番號,以單個連的形式活動,專門尋找日軍小隊以下單位動手,一擊必殲,打完就撤;同時又彼此互相呼應,聯繫距離在一夜急行軍內,協同很好,很容易捏起成為拳頭。比如對付中隊規模時,就悄悄跟進集結,在合適的地點合圍。這種忽聚忽散的部隊,成為了敵後戰場上讓日軍極為頭疼的對手。


至於日軍大隊以上編製,則是能不動就不動,因為日軍標準大隊1100人,配有12挺重機槍和兩門步兵炮,一旦纏上,還有電台呼叫飛機,有汽車有鐵路增援,對於完全沒有防空和重火器的八路來說,人數再多也很難討到便宜。而日軍一個聯隊將近4000人,光火炮就有18-24門,更是沒法正面較勁的。


所以,中共軍隊在敵後基本以尋殲日軍小隊甚至中隊的小型戰鬥為主,八年作戰十萬次,大多是打小隊和中隊以下規模,積小勝為大勝。


附二、中共抗日軍隊的作戰特點


雖然八路軍多選擇日軍中隊以下單位作戰,但也有一次例外,就是著名的關家堖之戰,彭總甚至和劉帥發生嚴重分歧,面對日軍一個加強了重火力的大隊和完備的環形與犄角工事,劉帥主張放出來在運動中消滅,彭總則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殲滅,最終以巨大傷亡,打到日軍只有60餘名散兵逃脫,建制全滅。


事實上,從戰術上講,劉帥包括陳賡大將的建議是完全正確的,但彭總的堅持,事後從戰略上看,也很有道理。


因為日軍在華北雖駐了八到十個師團(占侵華日軍的近一半),但由於要防守漫長的鐵路線和大城市,每次全力掃蕩能出動的野戰兵力大約在30個大隊左右的機動野戰兵力。(國軍22場會戰很多戰役日軍野戰機動部隊少於此數。)對八路軍軍分區一級的掃蕩,野戰兵力一般是10個大隊左右,加上輔助部隊和偽軍,約兩三萬人規模居多。


如果八路沒有能力全殲日軍一個大隊,那麼,日軍就可以用大隊為單位,中隊間保持一定間距,相互呼應隨時集結,形成一個由百多中隊組成的大網,並以小隊為觸角。


現在,八路能全殲一個大隊,那麼日軍就只能以聯隊為單位,大隊間保持一定距離,但要能隨時集結。陣型就由一張密網,變成了只有10-30個齒的耙子,而且齒間距不能太開,尤其是中隊單位更不敢放得太遠。為了掃蕩足夠區域,就只能拉開聯隊間的距離。給了八路以翻邊甚至跳到外線作戰的機會。


所謂翻邊和外線作戰,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敵進我也進,在根據地邊沿區作戰。日軍掃蕩,八路從收到風就堅壁清野,疏散群眾(進山),反正也沒什麼家當。同時主力迅速隱蔽起來。只留少量地方部隊和民兵,打冷槍下地雷,一方面遲緩日軍行動,一方面誘敵深入,也容易脫身。


一旦日軍深入,陣型出現鬆動,主力就突然出現,利用日軍部隊的間隙,迅速隱蔽或強行突圍到外線。在掃蕩時,由於機動兵力抽出,敵人原先的腹地守備只能減弱,離援軍又遠。這時,跳出包圍圈的八路就以連為單位專挑小隊級目標攻擊,或襲擊日軍後勤輜重專打補給線,或乾脆深入敵後進行拔據點,破交作戰,遇到軍火庫、糧庫,一般是中隊級防衛,又能迅速集結成小團,能搶就搶,搶不走就炸就燒(多數情況還有強大的地下黨提供準確情報,甚至早就偵察好只等反掃蕩時拿下)。


日軍進入堅壁清野的農村甚至山區根據地,八路進入日軍「治安區」,這時就是真正的誰家大業大誰吃大虧了。很多反掃蕩的戰果,實際不是發生在根據地攻防,而是發生在敵後的敵後腹地附近,的確是一種讓任何佔領軍都會頭疼的戰法。


由於後方被襲,被端了糧庫武器庫,甚至連守備鐵路線的任務都失敗,有些更被斷了糧道,所以,在這種戰法下,掃蕩的日本機動部隊在根據地腹地往往呆不了太久,只能倉促回防(疲軍加糧盡),回防中又因各種戰況(老窩被襲)不能很好地保持相互呯應的陣型。真正針對掃蕩部隊的戰鬥,往往發生在此時,在敵占區吃飽喝足搶到了補給、補充了彈藥的八路主力,大多就埋伏在日軍回師的路線上,專挑規模合適的部隊進行殲滅作戰。地型有利,有掛單的,跑遠的,圍住一個是一個,圍住就全殲,打完就走,有時還能撈到大魚,比如指揮部機構什麼的。你靠太緊我就不打,反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於是,掃蕩和反掃蕩,有時就變成了各自到對方老窩一線打砸搶燒一番。不同的是,八路地方大,地型複雜而且沒家當。蝗軍的防區到處肥得流油。八路只在必要時集結,否則以連為單位機動,反正日軍只能以大隊為單位往前拱,空當大得很。八路不挑食,從十幾個人的小據點,小隊級的大據點,中隊級的糧庫物資庫彈藥庫甚至小縣城,遇上合適的就打下來,回師時順便把根據地外圍再捋一捋,地盤反而擴大了,游擊區也得到了擴大和鞏固。蝗軍則很多次都搞成了武裝大遊行……


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八路越打越強,日軍越打越弱,加上八路佔據了農村,控制了糧草和兵源,並強化了對偽軍的威懾與策反,令華北日軍不集結兵力就寸步難行。


附三、抗戰時中共敵後武裝的體系特徵


由於身處敵後,共產黨的軍隊發展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所以在抗戰中受資源所限,並沒有急於擴充正規軍,而是致力於建設以老部隊(老八路)為骨幹、以新組建部隊(新八路)、地方主力部隊(土八路)和地方輔助部隊(縣大隊、區小隊)以及民兵、青抗先、兒童團結合的完整軍制體系。


一、野戰部隊


老八路一般專指以早期三個師主力構建的部隊,有很多都是紅軍部隊的底子。很多回憶文章中稱「老X團」就是這種部隊。還有39年以前分兵組建的新團(不過在軍政部屬於黑戶)以及由老團分兵的「支隊」等,這些部隊多屬大團編製,戰力極強,往往是日偽頑都繞著走的主兒。


新八路則是以老八路幹部為主構建的,一般稱為「新X團」「獨立團」(獨立團這一稱呼有點亂,115師過黃河就有),有大團有小團,軍政部不在冊,典型的黑戶,但由於脫胎於老八路,所以還是有一定的紅軍班底,尤其是幹部架子。


土八路主要指地方野戰部隊,多由老八路教導隊或有能力的骨幹小部隊加政工幹部,以當地軍民為基礎擴編,大體是地方部隊升級上來的。全都屬於軍政部不在冊的黑戶。


二、衛戍部隊


縣大隊區小隊獨立大隊:這就不解釋了,全脫產武裝,大隊一般是正營到副團編製,也是土八路,但很多野戰部隊的超齡或傷殘軍人會填充到這裡承擔組織和訓練工作


民兵隊:村村都有,半脫產武裝,由縣大隊派人指導訓練,從地道戰地雷戰到麻雀戰,從保家護村到除奸,啥活都干,有時也十里八鄉集結,配合主力打個炮樓據點什麼的。


三、預備役


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鋒隊,不脫產武裝力量。用現在的觀點,是標準的預備役,經常配合民兵行動。


兒童團,也不用解釋了,雖然人們印象中都是紅纓槍,送信查路條什麼的,但八年抗戰下來,早期的兒童團也就是標準的步兵了。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就是一級一級走上去的。


正是因為建立了完整的兵制體系,才使得敵後的八路軍得以靈活機動,並能隨時補充兵員(層層上送),到中後期,很多主力部隊擴軍,甚至只收「有戰鬥經驗」的人員,和廣為人們詬病的以「拉壯丁」湊數的國軍,戰鬥力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到1945年4月,八路軍、新四軍以及華南抗日游擊部隊已經發展到91萬人,民兵200萬人左右,開始組建野戰兵團,大規模收復縣城。創建了19塊大的解放區,解放區的面積已經達到95萬平方公里,人口9550萬。(看地圖,除去地廣人稀的蒙疆藏青海等地和淪陷區,與國軍控制面積相比已經毫不遜色)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解放區地處當時全國重要的戰略區,北平、天津、保定、太原、濟南、徐州、上海、杭州、鄭州、武漢、廣州等均處於包圍之中,全國重要港口也大多數位於中共軍隊的活動範圍之內。


也正是這一體系,得以保障了在日本投降後,雖日軍奉命不向中共投降並武裝抗拒,但八路各軍分區卻能動輒出動上萬軍民加以圍攻。在失去了統一指揮和不能跨城跨防區增援失去機動性以後,軍心渙散的日軍往往只能選擇投降或被殲滅。除了幾個重兵集結的大城市,其他的日軍幾乎都沒能等到遙遠而姍姍來遲的國軍受降。


這時,一個更大的奇蹟也就應運而生了。在獲得投降日軍的武器後,主力越發兵強馬壯自不待言,原先不能打大戰的地方部隊甚至民兵,得以迅速補充到主力部隊或整編成正規軍,很快建成了擁有二百多萬野戰部隊的強大武裝,這些早就見慣了戰場殺戮的「新兵」,在幾十萬百戰老兵的帶領下,迅速成為了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而整編走或抽調了老兵的「預備役」機構,又不斷訓練新生力量,為主力部隊輸送兵員,抗戰中經過戰火考驗的地方政府,在淮海戰役中組織起上百萬支前洪流,也就不足為奇了。


(限於篇幅,本文還沒有提及中共極為重視的軍政和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如各軍區教導隊等,在東北民主聯軍的序列中,除了軍政幹部隊以外,甚至還有一所從延安派去的千多人的炮兵學校,日後發展成炮兵縱隊……)


回頭再看那份中共軍隊犧牲的團職以上幹部名單


八路中的軍分區,多以各種團為主要單位,配以若干縣大隊、區小隊、各地民兵,實際都在旅以上規模。往往各種武裝帶甲也近萬甚至過萬人


事實上,抗戰中,國軍由於地方勢力混雜,除了中央軍的主力部隊,包括德械師、調整師的師級萬人以外,大多數地方部隊員額不足,人數最少的師不過三千人左右,一些二千餘眾的軍閥部隊也冠以師旅的建制,抗戰結束後蔣公著手裁撤雜牌軍,以至南京」少將多如狗,中將滿街走「的奇景也並不奇怪。


在流傳甚廣的國軍犧牲將領名單中,川軍將領王銘章犧牲時是中將,追認二級上將,他的部隊不到5000人,而中共將領包森擁兵8000犧牲在前線。


國軍少將朱世勤所部最強時近3000人,大部分時期1500人左右,犧牲追認中將。前述中共軍隊犧牲的129位高級指揮員,所屬部隊幾乎全都超過了這一標準。


國民政府追認少將中,張樹禎(國民革命軍416團團長)、劉眉生(510團團長)等所屬部人數甚至在千人以下。


反觀第十八集團軍前方總部秘書長張友清1942年與日軍作戰時被俘,寧死不屈從容就義,這個職務在國軍中本就是少將銜(個別有中將),卻還不如大荔縣保安副司令薛如蘭將軍,只有這一個虛職也被追認少將……


以此參照,上述八路軍陣亡的團以上幹部中,全部都可稱作陣亡將領。放在國軍的陣亡將領名單中(22場會戰,百多將領陣亡),無論從領軍人數看還是從防區面積看,都順理成章,很多人的部隊規模甚至可以達到中將以上標準。


所以,這份129人的名單,也完全可以稱為:《中共抗戰犧牲將領名單》


只不過,統兵40萬發動百團大戰的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國府花名冊上也不過是區區一名少將。這129位中共將領中很多人在軍政部名單上,既便有軍階,除了少數人可以評到校級以外,數人恐怕也只是尉官,更多的在國府花名冊上甚至查無此人……


從日軍戰報看中共抗日軍隊的作戰成效


限於篇幅,八路軍的戰鬥很難一一詳述,這裡只是簡單地選擇同一本日軍資料做一點比對。(雖然日軍戰報對自身的陣亡數是出了名的胡扯,但同一本書同一個章節的數據,還不至於使用多重計數標準):如桂南會戰,國軍投入了當時全中國唯一的機械化師,取得了崑崙關大捷,日軍自承傷亡200餘人。而冀中五一反掃蕩,承認死了160多人。


《支那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三卷第二分冊,第164-165頁:(第六戰區軍大舉反攻宜昌及其被擊退)作戰結束後,軍所報告的戰果為:敵交戰總兵力約五十萬,遺棄屍體五萬四千具,被俘四千三百人。日方損失:戰死一千六百七十人……該書第178頁:昭和18年一年內,華北方面軍的綜合戰果是,交戰一萬七千一百九十八次,敵遺棄屍體九萬八千三百十八具,據報告,日軍損失是,戰死二千三百五十二人……


究其原因,由於八路深入敵後,受武器條件限制,從不集結與日軍打會戰,所以很多戰鬥都易為人忽視。事實上,尤其是日軍的歷次掃蕩,很多出動規模並不在與國軍的會戰之下。仍以《支那事變陸軍作戰史》記錄的第二次魯南作戰為例,日軍出動序列為:第十二軍的第十七、第二十一、第三十三師團及獨立混成第五、第六、第七、第十旅團的各主力,第三十六師團及獨立混成第三、第四、第九旅團的各一部。已完全達到會戰規模。


1939年進入戰略相持以後,正面戰場大多數「會戰」兵力規模(日軍)並不比敵後反掃蕩作戰大日軍對八路軍軍分區一級的掃蕩作戰,投入兵力至少十個大隊,這樣的作戰有上百次之多。而投入三、四十個大隊,五六萬以上兵力的掃蕩作戰也有將近二十次。1941年掃蕩晉察冀根據地用了八十多個大隊十多萬人。數千人規模的掃蕩更是數不勝數。除了日軍,大量偽軍也被投入到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進攻中。


所以,八路軍的多次反掃蕩作戰,與國軍22場會戰中的很多場次相比,無論從日軍出動規模還是八路取得的戰果來看,都不相上下,只是戰法不同而已……


八年下來,十餘萬次大大小小規模作戰,消滅幾十萬日軍,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1944年1月15日,日本《朝日新聞》報道:「《華北軍》發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度綜合戰果,充分說明了過去以重慶軍為對手的華北軍,在今天已完全轉變為以掃共戰為中心的事實:敵大半為共產黨軍……交戰回數一萬五千次,與共產黨軍的作戰佔七成五,交戰的二百萬敵兵力中,半數以上都是共產黨軍,我方收容的十萬九千具敵遺屍中,共產黨軍約佔半數,而七萬四千的俘虜中,共產黨軍所佔的比率,則只有三成五。這一方面暴露了重慶軍的劣弱性,同時也說明了共產黨軍交戰意識的昂揚……」


結束語


在那場「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全民抗戰里,八路軍、新四軍和蔣公的中央軍、李宗仁的桂軍、閻錫山的晉綏軍、東北軍、西北軍以及龐大的川軍、滇軍、粵軍等十數支地方部隊,一起構成了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


在那場戰爭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起步條件和整體獲得的國府支持都堪稱最差,糧餉按45000人發放到1941年,還不齊;武備全靠從日偽手中奪取;地盤賦稅收入為零,只能從淪陷區強行拿下並防守,在敵後苦心經營,更不要提國府獲得的龐大蘇援(2.7億美元武器)和美援。


但是,這支軍隊憑藉成熟的戰爭經驗和完備的組織體系以及堅不可摧的信念 ,在敵後進行了長達八年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解放了近一億淪陷區人民,取得的戰績遠超任何一支其他國軍。不要說與國軍精銳集團軍相比,就是包括中央軍在內的任一派系的全部戰績也遠遠無法和這支軍隊相提並論。甚至於到中後期,成功牽制了過半日本佔領軍,令日軍無法以戰養戰,稱之為國軍序列中絕對的最精銳的主力毫不過分,更是抗戰中當仁不讓的中流砥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帖。


你可能會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陸物語 的精彩文章:

歷史 | 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並不空,真的是有伏兵

TAG:海陸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