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商湯科技完成 C輪6 億美元融資,阿里出大手筆開購 AI 賽道?

商湯科技完成 C輪6 億美元融資,阿里出大手筆開購 AI 賽道?

本日新聞概要

宏觀事件方面:

4月9日,銀保監會日前下發1號文——關於印發《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四項配套制度的通知。銀保監會稱,各地可根據《條例》及四項配套制度出台實施細則,實施細則應當符合《條例》及四項配套制度的規定和原則,且只嚴不松。4月7日,紅嶺創投發布公告稱,為適應監管要求,平台將進行整改備案。擬從2018年4月8日起至2018年4月15日期間,暫停「理財樂購(買理財-拿生活費)」的發售,快借標、議標、特標、公信貸、推薦標也將暫停債權轉讓功能。這是互聯網資管新規落地後較大的一次調整。4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工作的意見》對外公布,提出金融業綜合統計必須實現「全覆蓋」。具體來說:一是對象全,即覆蓋所有金融機構、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活動。二是業務全,即覆蓋金融交易的全部鏈條,對每一筆金融交易,向上關聯到最終資金提供方,向下關聯到最終資金使用方,同時密切關注金融新業態、新產品,並適時納入統計監測範圍。三是內容全,即做到總量與結構分明、數量與價格兼備、存量與流量並重,從多個維度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

醫療領域:

4月9日消息,博恩思今日宣布完成1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德屹資本領投,瑞華控股和天巽投資聯合投資。本輪所籌資金將重點用於支持公司完成博恩思全系列微創手術機器人的註冊認證以及商業化上市前準備工作。日前,ITBMed公司宣布,獲得了6700萬美元(5500萬歐元)融資,推動免疫調節生物製劑siplizumab的研發,用於改善器官移植患者的治療。據中國經營報,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日前透露,微醫目前5億美元的pre-IPO融資進行得相當順利,若不出差錯,將於2018年年底赴港上市。

TMT行業方面:

今日,人工智慧平台公司商湯科技 SenseTime 宣布完成 C 輪 6 億美元融資。本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集團領投,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蘇寧等投資機構和戰略夥伴跟投。4月8日晚間,人工智慧領域獨角獸曠視科技 (Face++) 宣布,全資收購艾瑞思機器人 (Ares robot),正式涉足智能機器人業務,目的是為完善自身AI+IoT布局。日經亞洲評論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紫光集團計劃將旗下移動晶元部門展銳的上市時間推遲至2019年底。

資本市場方面:

商湯科技獲阿里巴巴、Temasek淡馬錫、蘇寧6億美元戰略投資,估值超過30億美元。車聯網技術服務商博創聯動已於近期獲得近億元B+輪融資,此輪融資由華登國際領投,百度風投、漢能創投(老股東)、銀杏谷資本及科鑫資本跟投,資金將用於農用機械裝備的智能化信息化升級及農機自動駕駛業務市場拓展。醫療行業SaaS服務商太美醫療科技宣布,已於近日完成3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新投資方包括賽富投資基金、晨興資本、浙商創投、軟銀中國資本和常春藤資本,原股東凱風創投繼續跟進。圖像識別技術商零眸智能已完成數千萬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映資本、元禾資本、水木資本聯合領投。

1

宏觀事件

銀保監會1號文面世 《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迎來四項配套制度

來源:

界面網《銀保監會1號文面世 《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迎來四項配套制度》

互聯網資管新規落地 紅嶺創投暫停部分理財類業務

來源:

界面網《互聯網資管新規落地 紅嶺創投暫停部分理財類業務》

金融統計全覆蓋來了:涵蓋所有金融機構,資管產品成突破口

來源:

澎湃新聞《金融統計全覆蓋來了:涵蓋所有金融機構,資管產品成突破口》

2

醫療行業

博恩思醫學機器人完成1億元A輪融資

4月9日消息,博恩思今日宣布完成1億元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德屹資本領投,瑞華控股和天巽投資聯合投資。本輪所籌資金將重點用於支持公司完成博恩思全系列微創手術機器人的註冊認證以及商業化上市前準備工作。

博恩思成立於2016年,主要以人工智慧醫學為核心,致力於精準外科機器人的研發、製造及臨床應用。總部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及生物城,研發中心位於美國矽谷。同時,博恩思由斯坦福人工智慧實驗室機器人中心科學家李耀博士與IEEE 終身院士William Levine博士聯合創立。

博恩思系列的多孔腹腔鏡微創機器人,主要針對微創手術專科化臨床需求,重點突破人機交互控制核心技術,實現了機器人外科與傳統微創外科手術設備的有機融合,是微創外科智能化,精準化及遠程化的全面提升。

據BCG波士頓諮詢預測分析,全球醫療機器人行業未來5年年複合增長率能穩定在15.4%,至2020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規模有望達到114億美金。目前,全世界已有33個國家、800多家醫院成功開展了60多萬例機器人手術,手術種類涵蓋胃腸外科肝膽外科、泌尿外科等學科。

博恩思創始人、CEO李耀博士表示,博恩思的產品特別針對中國微創外科的臨床需求,提出先進手術器械與機器人外科的完整解決方案。作為一家創新公司,李耀博士表示,未來我們將加快產品的註冊認證。

來源:

新浪醫藥新聞《博恩思醫學機器人完成1億元A輪融資》

ITBMed獲6700萬美元融資 研發移植免疫新葯siplizumab

日前,ITBMed公司宣布,獲得了6700萬美元(5500萬歐元)融資,推動免疫調節生物製劑siplizumab的研發,用於改善器官移植患者的治療。

器官移植患者需要終身使用的免疫抑制,對於患者的健康和移植器官本身都會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那些事先HLA配型不合的移植患者。配型不合的移植對患者來說意味著排斥反應風險更大,預後更差。

ITBMed公司開發的siplizumab將有望改變上述挑戰,為器官移植領域帶來變革。Siplizumab是一款靶向CD2的抗體,可通過靶向結合免疫細胞上的CD2蛋白,特別是記憶T細胞上的CD2,來阻止免疫細胞對移植器官的免疫識別和攻擊。

來自麻省總醫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David Sachs博士的臨床科研數據,初步證明了siplizumab在改善HLA配型不合的腎移植患者的預後方面的強效作用。10例移植患者中有7名豁免使用免疫抑製劑的時間長達5年以上,3名患者後來重新開始使用低劑量的免疫抑製劑,但在數據公布時,這3名患者的免疫抑製劑豁免時間已累計達11年之久。

實際上siplizumab最早已有約20年的研發歷史,由阿斯利康(AstraZeneca)旗下的MedImmune與BioTransplant聯合開發,應用於多種其他適應症,且已在400多例患者中驗證了其安全性。但是,當siplizumab在治療銀屑病的中期臨床數據中顯示出可能難以匹敵Enbrel和Humira等藥物的療效後,它的發展一度停滯不前。後來是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拿起了接力棒,獲得了新的臨床數據,才使得ITBMed此次能夠籌集到6700萬美元的資金,繼續開展研究。Siplizumab折乾沉沙十多年之後,再度復活,在器官移植領域充滿潛力。

「從這10例腎移植患者的初步強有力數據看,我們可以肯定地認為,至少某些特定的移植患者將可以獲益於siplizumab治療。」 ITBMed的CEO Erik Berglund博士說。

ITBMed的下一步計劃是與監管部門進行磋商,希望siplizumab能夠獲准在移植領域佔領一席之地。當務之急,是希望可以儘快申請開展更大規模的關鍵試驗以獲得更廣泛的證據支持。我們預祝siplizumab早日成功,儘快帶給移植患者福祉。

來源:

新浪醫藥新聞《ITBMed獲6700萬美元融資 研發移植免疫新葯siplizumab》

微醫首席戰略官:微醫或於2018年年底赴港分拆上市

據中國經營報,微醫首席戰略官陳弘哲日前透露,微醫目前5億美元的pre-IPO融資進行得相當順利,若不出差錯,將於2018年年底赴港上市。

陳弘哲介紹,微醫計劃分拆上市,內部現有微醫雲、微醫療、微醫藥、微醫險四個業務板塊。pre-IPO輪融資完成後,微醫將重組四個業務板塊,讓板塊更清晰。

來源:

新浪醫藥新聞《微醫首席戰略官:微醫或於2018年年底赴港分拆上市》

3

TMT行業

商湯科技完成 C 輪 6 億美元融資,阿里出大手筆開購 AI 賽道?

今日,人工智慧平台公司商湯科技 SenseTime 宣布完成 C 輪 6 億美元融資。本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集團領投,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蘇寧等投資機構和戰略夥伴跟投。

去年 7 月商湯科技還曾獲得 4.1 億美元 B 輪融資,當時創下了全球人工智慧領域單輪融資最高紀錄。而後 11 月份,阿里巴巴又向其投資 15 億人民幣。

商湯科技是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領域的演算法提供商。在行業落地方向上,目前專註於安防監控、金融、手機、移動互聯網和深度學習晶元五大領域;在核心技術上,主攻人臉識別、視頻監控識別演算法、增強現實、文字識別、自動駕駛識別演算法和醫療影像識別演算法幾項技術。

商湯科技擁有國內最大的深度學習超算中心,已與高通、本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國際企業、機構展開合作。目前團隊為英偉達、中國移動、銀聯、華為、小米、OPPO、vivo、微博、科大訊飛等400多家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此前36氪曾報道,阿里系主體在人工智慧的基礎層、技術層領域投資了多家公司。而在諸如AI晶元、人臉識別等領域,阿里投資了不止一家公司。以AI晶元為例,僅2017年已經公布的投資交易就包括了:阿里創業者基金(Alibaba Entrepreneurs Fund)領投Kneron 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螞蟻金服與三星風投領投深鑒科技 4000萬美元A+輪融資;阿里巴巴創投參投寒武紀一億美元A輪融資。幾家公司都是這個賽道上比較知名的公司,而在此前,螞蟻金服已投資這一賽道上另一家知名公司曠視科技。

基於這些信息,我們曾分析:在AI領域投資,阿里有可能會開啟「買賽道」的模式。以往財務投資人「買賽道」,主要原因是看好特定的新興行業,選擇投資行業中的眾多企業,這些企業甚至可能是競爭對手,以避免因投錯企業而錯失整個行業的投資機會。但對於阿里來說,很可能是出於戰略的考慮。

在國內,最看重AI平台價值的互聯網公司非BAT莫屬,幾家公司也具有數據、資金等方面的絕對優勢。三家公司中,百度的自研能力相對較強,阿里和騰訊則可能會在一些特定的領域「以金錢換時間」,投資可能會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式。

若阿里開始有意「買賽道」,對其他公司來說,之後投資這些公司的難度可能會加大,很可能只能選擇其他標的。36氪也曾諮詢過兩家獲得阿里系投資的AI公司,對方均表示未簽訂投資的排他協議,但阿里系在董事會中均有席位及投票權,而若拿競品的投資,很可能並不會太容易。而當這一趨勢比較明顯,賽道各個水平的其他公司議價權也會增強,很可能意味著對手要付出更高的議價。

來源:

36氪《商湯科技完成 C 輪 6 億美元融資,阿里出大手筆開購 AI 賽道?》

Face++收購艾瑞思機器人,商湯獲6億美元融資,AI落地場景卡位戰打響

4月8日晚間,人工智慧領域獨角獸曠視科技 (Face++) 宣布,全資收購艾瑞思機器人 (Ares robot),正式涉足智能機器人業務,目的是為完善自身AI+IoT布局。

公開資料顯示,艾瑞思機器人 (Ares robot)成立於2016年3月,主要做智能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核心技術研發,為物流倉儲、智能工廠等行業客戶提供產品和解決方案。2017年,艾瑞思建立自有機器人生產線,還與心怡科技、科捷物流等企業共同建立了智能倉庫,應用於富士康工廠。

實際上,去年曠視已完成對艾瑞思的戰略投資,雙方2017年開始就在技術、產品方面進行合作,由曠視提供機器視覺和智能調度演算法技術支持,落地在艾瑞思的物流、倉儲等實際場景里。

如今,曠視進一步全資收購艾瑞思,可視為其正式開拓智能機器人領域AI應用場景的戰略之舉。理論上,以物流倉儲為代表的工廠形態皆是曠視AI技術落地的想像場景。尤其考慮到,富士康2016年參投了曠視C輪融資。

此前,曠視方面曾表示,2016年共獲得的6億美元融資將主要用於拓展落地場景、深入行業,安防、金融、地產、零售和手機是其幾個核心技術落地場景。不過,這之中,像安防、金融場景已是人臉識別創企們的重點角逐區,除曠視外,還有商湯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等三家主要獨角獸玩家。因此,曠視找準時機新增合適應用場景,顯得十分必要。

恰逢今日,商湯科技宣布獲6億美元C輪融資,阿里巴巴領投,跟投者如蘇寧,後者是商湯戰略投資者之一,寄希望借人工智慧技術賦能零售行業。站在商湯的角度看,則是為AI技術找到更多場景出路。

繼去年AI視覺領域公司比誰「彈藥」更充足後,場景的卡位戰和爭奪戰也打響了。

來源:

36氪《Face++收購艾瑞思機器人,商湯獲6億美元融資,AI落地場景卡位戰打響》

紫光展銳IPO推遲至2019年底 管理層正在經歷持續性重組

日經亞洲評論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紫光集團計劃將旗下移動晶元部門展銳的上市時間推遲至2019年底。

作為高通和聯發科的競爭對手,紫光展銳被傳從去年開始接洽會計公司和律所,當時業內人士透露展銳IPO在2018年啟動。

關於推遲原因,該消息人士表示,「儘管紫光集團希望推動旗下展銳上市以籌集更多資金,但一位高級政府部門人士對上市時間抱有不同意見。這是上市計劃被推遲的關鍵原因之一。」

該消息來源還透露,紫光展銳調整後的上市時間在2019年底,並存在進一步被推遲的可能。

展銳是紫光集成電路生產鏈的核心企業,致力於移動通信和物聯網領域核心晶元的自主研發,產品覆蓋手機、平板、物聯網、智能可穿戴、導航定位、攝影成像、數字電視等領域的海量終端市場。

這家移動晶元製造商由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兩家公司於2016年2月合併成立,後兩者此前均為已經上市的晶元生產商。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在2013年、2014年相繼被紫光集團收購,前任董事長趙偉國彼時想通過併購向高通和聯發科發起挑戰。

紫光展銳為很多手機廠商提供移動晶元組,客戶包括三星、聯想和 TCL等公司的入門級手機,以及印度的手機品牌如Lava、Micromax等。

從客戶類型可以看出,展銳通過支持低價位智能手機的開發來銷售晶元。低價格路線也確實讓展銳的銷售額實現了增長,2016財年公司營收超125億元,2017年在移動晶元市場份額佔比達到11% (高通和聯發科分別為36%和24%) 。

但價格戰和研發費用增加擴大了紫光展銳近兩年的虧損。知情人士向日經亞洲透露,紫光展銳2016年虧損約3億美元,2017年虧損約5億美元。

根據IC Insights報告,2017年全球前十大IC設計企業中,紫光展銳排名第10。不過,與排名第一的高通170.78億美元營收相比,展銳只有20.50億美元。

為了追趕高通,紫光集團需要更多資金來開發下一代移動晶元。而通過上市為展銳輸血、從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也就成了紫光的一個現實選擇。

除了拿錢開發晶元,紫光展銳目前也在加緊布局5G。2月22日,紫光宣布與英特爾達成戰略合作,雙方計划到2019年下半年提供5G數據機晶元,並推出首款5G手機平台。在5G領域牽手英特爾或許能讓紫光展銳縮小與高通等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

不過紫光展銳目前面臨的另一個不穩定因素是,公司的管理層正持續經歷重組。去年11月,紫光集團剛任命前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曾學忠出任展銳CEO。而原先剛轉任紫光聯席總裁和展訊董事長的李力游日前因個人原因辭職。

來源:

36氪《紫光展銳IPO推遲至2019年底 管理層正在經歷持續性重組》

4

投資事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宏瓴資本 的精彩文章:

TAG:宏瓴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