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縱觀古代大德,他們的人生修養,皆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見山著于山,見水著於水。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山水不是水。第三個階段,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第一個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一個見山執著于山、見水執著於水、見一切相而執著於一切相的階段。譬如,智閑禪師,出家之後,看了很多的佛書,想了很多的佛理,然而,他的所思所想,皆是妄想,見色執著於色,聞聲執著於聲,起心動念而執著於起心動念,且對自己的所見所聞,起心動念自肯自是,被自己的所見所聞、起心動念所迷惑,故不能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故不能證得「本真的自己」。

第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一個極端法執的階段。一心在佛法上,久久執著,深入其中,則世事人情,漸漸淡化。這時,一心在佛法上,無心於世事,見山而無心於山,見水而無心於水,見一切事而無心於一切事。這便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溈山禪師問智閑禪師:「如何是父母未生前面目?」智閑禪師答不上來,於是,求溈山禪師與之說破。溈山禪師說,我說的是我的,終歸不是你的,你親證的,那才是你的。從此之後,「如何是父母未生前面目」,就成了智閑禪師的透又透不過、放又放不下的一個問題。吃飯時,他的心裡是這個問題。穿衣時,他的心裡是這個問題,二六時中,他的心裡總是這個問題,對於其他事情,見猶未見,聞猶未聞。這時,他的境界便是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

第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是悟道後的境界,這是解脫後的境界,見山離山,見水離水,見一切相而離一切相,見離同時,無有先後,這是一個本然的解脫,這是一個本真的境界。譬如,溈山禪師問智閑禪師:如何是父母未生前面目?對於這個問題,智閑禪師透又透不過,放又放不下,二六時中,總是如此。一日,智閑禪師耘地鋤草,鋤到一塊瓦礫,順手拋出,正好打在一支竹子上,啪地一聲,虛空炸破,大地平沉,光皎皎,赤裸裸,十方萬相,平等朗現。這時,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然而,卻不是第一階段的見山著于山,見水著於水,而是即一切相,而離一切相,即離同時,無有先後。

釋迦佛的修行過程,也經歷了這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釋迦未出家時,他見生老病死,便執著於生老病死,以生老病死為實有,被生老病死所困惑。這時,便是個見生著於生、見老著於老、見病著於病、見死著於死的境界,便是個見一切相而著一切相的境界。禪宗表述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個階段。釋迦出家,六年外道,六年苦行,也只是要解脫生老病死。於是,著相修行,久久功深,而淡忘了世間,脫離了常情。這時,他的境界便是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住在這個「忘卻世間」的境界上,一住一萬年,那也是不能證道的。於是,他放棄雪山苦行,走下雪山,於菩提樹下,發大願,立大志,誓願證得自心實相。

這裡所說的走下雪山,也不可當作「實際雪山」想。這裡所說的雪山,是個表法,象徵著表面潔白,深處不凈。就像雪山,表面上純潔,可是,白雪的下面,依然還是雜草土石,依然還是不清凈。釋迦不甘心於這種表面上清凈,他要徹底清凈,於是,他走下雪山,也就是他不住這個表面潔白的雪山境界,他要徹底洗心革面。

釋迦走下雪山,於菩提樹下,發大誓願,誓願證得自心實相。這裡所說的「於菩提樹下,發大誓願」,這個菩提樹,也不可當作「實際的菩提樹」想。這裡所說的菩提樹,是個表法,表般若智慧。菩提樹下的修行,即是般若智慧下的修行,而不是木頭樹下的修行。

第三個階段。諸魔現前,釋迦不理。不理之故,魔自退去。魔皆退去,寂滅現前。明星現時,豁然頓悟。這時,釋迦所悟的,便是他的本然如是的華嚴世界。華者,蓮花也。嚴者,莊嚴也。世界者,遍滿十方的自心也。自心妙體與十方萬相的統一,便是釋迦證到的華嚴世界。到了這裡,「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猶如《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

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差別世界,不在心外
不見他非,常見己過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