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戰爭下半場:開拓創新比爭奪市場更重要!
微博封殺抖音,抖音欲滅掉快手,廝殺到現在,可以說是三方交戰,皆元氣大傷。
美團入侵滴滴,滬上開戰,滴滴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危機意識漸增,雙方開始打價格戰。
吃瓜群眾看熱鬧,順便享受一波紅利,當局者悶頭向前沖,最後發現好像這樣的交戰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這種現狀現在普遍存在。互聯網行業總存在這樣的錯覺,只要佔據了具備競爭優勢的市場份額,就能在紅海里極速遨遊,將競爭對手逼入絕境,取得絕對性的勝利。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對於市場份額的盲目迷信?
不思進取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崛起,互聯網行業一路飆升,從「3金大戰」算起,「二選一」「補貼」和「併購」的先後登場,互聯網企業吃足了甜頭,好像相比於踏踏實實努力、埋頭創新來說,這樣的競爭方式更加有利於企業生存發展。
二選一
PC時代,金山網盾剛剛出來,佔領市場大量份額,引起360的嫉妒。於是360推出同類產品,讓用戶在金山和自家產品之間做選擇,大量用戶在沒有選擇權的情況下卸載了金山。
補貼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一切生活需求都和互聯網有了緊密的聯繫,越來越多的交易行為也開始與此綁定。
利益為上,人們肯定選擇對自己來說,價值最大化的。補貼就是抓住了消費者的這個心理。企業在選擇這個方法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不計成本的心理準備,篤定的就是無論現在支出多少,都會在以後的規模效應下輕鬆賺回。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出行方面,滴滴優步的紅包大戰;餐飲方面,美團餓了么的飯票;共享單車,摩拜ofo活生生刺激出了一片新天地……這些無一不在證明著,「補貼」戰略對於企業快速取得市場份額的重要作用。
併購
所有的競爭到最後,都是市場寡頭的競爭。「雙寡頭」佔據市場絕大部分份額。
資本家們唯我獨大的性格,是不可能安心坐著看別的企業和自己一同份額市場蛋糕的,以併購為主的收割行業方式就出現了。大多數發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兩家誰也沒有更好的方式打贏對方,背後的資本隊伍也都坐不住了。各種併購傳聞此起彼伏,市場空前熱鬧,完成併購後的各方,基本都實現了各自市場的絕對統治,可是有什麼用呢?
無論是二選一、補貼還是併購,最後的結果都不夠理想。在不合邏輯的商業競爭中,沒有人能夠一家獨大,一往無前。
所以,現在還在盲目選擇這些方式開啟商業競爭,是某種程度戰術上的慵懶、不思進取?
創新意識缺乏
知乎上關於「商業競爭」熱度最高的一個問答是:「嗶哩嗶哩靠哪些能力在商業競爭中勝出」。高票答案用滿屏地「沒有廣告」就輕鬆收穫了上萬贊同。這種現象除了說明用戶對於視頻廣告的極度反感外,更多地是給予B站在視頻紅海中差異化創新的肯定。
差異化創新在市場中已經不稀罕了。
在摩拜和ofo在市面用補貼方式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哈羅單車冒著槍林彈雨活了下來,原因很簡單,大玩家都集中在城市,只有哈羅單車打入二線城市,來了個「農村包圍城市」現實版。
拼多多為什麼能夠融資成功,還活成了獨角獸?超級低價!自發裂變,這是很多的電商不可比擬的。
拼多多首創了「商家罰款」的盈利模式,把產品創新上升到了產業鏈的創新。而產業鏈的創新也是近兩年來少有的大風口。
以上種種都在告訴我們,互聯網戰爭不是一場零和博弈,你死我活不應該成為常態。市場份額之爭是橫向之爭,產品創新和戰略創新是縱向深耕,要嘗試通過創新的努力來實現市場份額,至於那些恩怨情仇,就隨他去吧。
就少一點喧囂,多一點腳踏實地。


TAG:智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