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兩卷關於戰爭史的皇皇巨著,讓110年前動蕩的東亞世界撲面而來

這兩卷關於戰爭史的皇皇巨著,讓110年前動蕩的東亞世界撲面而來

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遭遇了「幻燈片事件」——畫片上的中國人,一個因為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頭,其餘的在一旁圍觀。這幻燈片呈現的,正是日俄戰爭中的情景;這件讓魯迅刻骨銘心之事,發生在日俄戰爭結束前後。

日俄戰爭是指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國為爭奪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而進行的戰爭,陸地戰場主要在中國東北。長久以來,我們的研究者似乎總是用「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戰爭」將其一筆帶過,關注者很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中文學術界近乎空白。在這種情況下,三聯書店最近出版的和田春樹教授的皇皇巨著《日俄戰爭》就非常醒目。

《日俄戰爭》

作者: [日] 和田春樹

譯者: 易愛華 / 張劍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18-2

為什麼這場對近代史有重要影響,而且是在中國土地上進行的戰爭,留給我們的歷史記憶如此稀薄呢?

清華大學中文系的王中忱教授就此接受了青閱讀記者的專訪。

為什麼我們不太關注日俄戰爭?

2004年,日俄戰爭開戰100周年的時候,我在山東威海參加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時曾說到這個話題。那時候日本有特別熱鬧的討論,和田春樹教授的《日俄戰爭》就是那年開始寫的,但中國沒有人做這個。在這個領域,我們是一個「在場的缺席者」,雖然當年日俄雙方交手的主戰場在中國。

這當然也不奇怪。日俄戰爭的史料主要在日本和俄國,我們不佔有直接的檔案和文獻,客觀條件使得研究者缺少這塊視野。不過,遼寧省檔案館編過一冊《日俄戰爭檔案史料》,收集了中方的相關文獻,1995年由遼寧古籍出版社出版,但學界沒有充分地利用和討論。

日俄戰爭中的奉天會戰

日俄戰爭源於兩國爭奪朝鮮半島。和田先生的書,上卷有相當篇幅是講1894年發生的甲午戰爭(日清戰爭),這場戰爭最初也是從朝鮮半島開始的。結局如所周知,中國被日本打敗,從朝鮮半島完全退場,之後自然就在日俄戰爭中缺席了。

由於這種缺席,我們的近代史敘述就把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連續性給忽略了。其實即使從最基礎的層面看,日本之所以在甲午戰爭十年之後有能力對俄國開戰,必然用到了甲午戰爭後中國的賠款。甲午戰爭的勝利使得日本國力增強,獲得的巨額賠款對它的經濟、工業、軍事等各方面的發展都起到了作用。對日本來說,日俄戰爭不是一次單純的軍事行動,而是一場總體戰。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調停下日俄雙方簽署停戰協議

今天,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日俄戰爭的世界史意義,和田先生的著作把它視為一個世界性的事件。包括甲午戰爭,我們常常從中日關係或者最多是東亞歷史的角度去看,實際上今天也應該看作一個世界性的事件。

1840年代,英國殖民者等等開始進入中國沿海地區,但戰爭規模沒有那麼大,基本是通過戰爭來獲取通商特權,是所謂自由貿易型的帝國主義時代。而到了1870年代,歐洲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戰爭越來越激烈。和田先生在書中談到一個觀點,認為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意味著「大日本帝國」的開幕。也就是說,從1870年代起,日本開始搭上帝國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爭奪殖民地這班車,到了1890年代的甲午戰爭,取得了比較重大的勝利,到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則是決定性的勝利,正式進入列強行列。

日俄戰爭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這場戰爭實際上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日俄戰爭前後,有很多中國人流亡或留學於日本,很多是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當時的政治進程,知識階層的思想和精神,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日俄戰爭的影響。

在日本當時的輿論中,日俄戰爭是日本戰勝了歐洲的帝國,是黃種人戰勝了白種人。發源於歐洲的文明論、進化論就此發生了一個「顛倒式的複製」,新的世界史由此開啟——非歐洲、非白人也能成功實現資本主義,也能進入帝國主義行列。另一方面,當時的輿論也把這場戰爭視為一種制度的勝利。日本在1889年頒布了明治憲法,翌年開設帝國議會。日俄戰爭的勝利,被視為日本的「文明政體」對俄羅斯的「野蠻政體」的勝利。我們可以看到,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正是在日俄戰爭之後。清末新政受到多方面的刺激,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勝利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日俄戰爭期間在華的日軍司令部內合影

中國的知識人普遍覺得應該學習日本。早在義和團運動爆發後,隨著俄國的軍隊侵佔中國東北,國內和留學生中就掀起了「拒俄運動」。日俄戰爭初期,更是有很多留日學生和流亡的政治家都支持日本對俄作戰,都站在日本一方,期待日本獲勝。

反映日俄戰爭的日劇《坂上之雲》的劇照

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創辦《新小說》,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其中有一段情節,寫兩個留學歐洲的青年回國鬧革命,他們到了山海關,決定去被俄國人佔領的旅順看看,於是一路目睹俄國人怎麼橫行霸道欺負中國老百姓。有意思的是,這篇小說有一條注釋,說這些描寫的材料依據來自日本的報紙——1902年、1903年正是日本輿論極力宣揚俄羅斯威脅論之時。《新小說》還連載了羅普的小說《東歐女豪傑》,寫的是俄羅斯民意黨人試圖推翻沙皇專制的革命故事。羅普是康有為的弟子,當時在東京留學,他也是看了日文材料寫的這個小說。也就是說,當時這些中國知識人有關俄國的知識來源,主要也是日本。值得注意的是,羅普等人從這些間接輾轉的材料中,捕捉到了俄羅斯「革命」的信息。

日俄戰爭後,中國知識界像梁啟超、蔡元培等人,都對戰後的結果有一個很深的失望和反省。包括魯迅1906年離開仙台,棄醫從文,也是在日俄戰爭之後。

日俄戰爭的戰場在中國東北

造成了哪些後果?

戰爭當然給當地民眾帶來深重的災難。此外,從東北區域社會形成的角度來看,日俄戰爭也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是現代東北區域社會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

東北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但在其入主中原之後,八旗的大部分都隨之入關,東北地區一時人口驟減。盛京(瀋陽)作為留都,有各部機構和八旗駐防軍隊,加之曾有意招募民人,遼東地區人口有所恢復,但東北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北部吉林黑龍江地區,很長一段時間被列為封禁之地,禁止漢人農民墾殖。

1905年的盛京將軍府

這種封禁狀態後來慢慢有所改變。由山東、河北流入東北的民人由少而多,還有的蒙古王公在自己的封地主動招募民人開墾,人口越聚越多,清政府也不得不設置相應的民事機構進行管理。如嘉慶五年(1800)在郭爾羅斯前旗的長春堡設置「長春廳理事通判」,就是一例。而這個「長春廳」,也可說是後來長春市的由來。

1858年中俄簽訂《璦琿條約》以後,清朝政府開始改變原來的封禁政策,推行移民實邊,也就是通過鼓勵移民來充實邊疆,從而有更多關內民人遷徙而至。到1890年代,甲午戰爭之後,發生了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事件,迫使日本把通過《馬關條約》攫取的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而俄國也趁機通過簽訂密約方式,獲得在中國東北地區修築鐵路的權利,並於1897年開始在東北修建中東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跨越東三省至旅順;向西經滿洲里可與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相連),這條鐵路作為現代交通大動脈,進一步帶動了人口的流動和聚集,深遠地影響了東北的區域社會形態,也對東北亞國際格局產生巨大影響。鐵路竣工於1903年,1904年日俄開戰,兩者之間關聯明顯。日俄戰爭之後,雙方談判,俄國原來租借的旅順、大連和中東鐵路的南部權益都讓渡給了日本,南滿鐵路(長春到旅順)劃歸日本,俄國保留北滿鐵路(哈爾濱到長春)。

從史料上可以看到,中東鐵路實際上使俄國陷入了一個矛盾。俄羅斯人口不足,西伯利亞鐵路開通後就面臨移民太少的問題。修建中東鐵路需要勞動力,關內大量人口因此聚集而來,而俄羅斯的移民其實數量有限。鐵路修成了,中國人在鐵路沿線聚集起來,主要城市也分布在鐵路沿線,東北城市的興起和中東鐵路直接相關。

日俄戰爭前,清政府在東北實行的一直是將軍制,所謂旗民分治,其實政府關注的重點在八旗駐防。日俄戰爭以後,清政府意識到經略東北的重要性,1907年開始在東北導入行省制度,並設置東北總督,徐世昌出任第一任總督,推進東三省一體化,中央政府對東北的行政管轄能力也逐漸強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

最後一任黑龍江將軍程德全

可以看出,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之後,東北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口充實了,關內的人佔了主流,和中央政府關係緊密了,東北的內地化程度提高了。加強內政與侵略者帶來的外部壓力有關。從日俄戰爭到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空間,鐵路線和最發達的港口城市被日俄佔據,在這樣複雜困難的局面下,應該說中國政府和東北地方社會爭取和維護自己主權的努力是非常艱辛的,也是比較成功的。

對當年的日本帝國而言,中國東北具有戰略意義。日俄戰爭時期,日本人在朝鮮半島修了一條戰時鐵路,用來運兵,從丹東(安東)到瀋陽(奉天),戰後這條安奉線成了常規鐵路線。這就把日本、朝鮮半島和東北緊密地連起來了,日本也就從一個海洋帝國,變成了一個海陸兩棲的帝國,侵佔中國東北,也改塑了日本的帝國形態。

其實,無論從海洋還是陸地的角度看,東北都具有戰略性,它也有一個很大貿易圈。現在,我們的東北史研究,沒有足夠大的格局,還停留在地方史的層面上,這非常可惜。

《日俄戰爭》一書有何特點?

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本書,一部非常嚴謹的學術著作。和田先生對目前世界上的日俄戰爭先行研究做了相當充分的調查,使用了日、俄、韓三方的文獻史料,非常充分,他發掘出的一些俄文史料,連俄羅斯的學者也未曾注意到。

這部書的亮點之一在於對朝鮮半島的論述。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乃至二戰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都是從朝鮮半島開始的。朝鮮半島一直是衝突的焦點。作為歷史學家,和田先生的這個著眼點非常厲害。做單一國別史研究的學者,就不見得有這樣的眼光。

作為一個左翼的歷史學家,和田先生始終在反思日本近代化道路造成的問題。從書里可以看出,他很重視歷史和人的複雜關係。他的研究既有結構性的視野,又能看出人的能動性,人的介入對歷史造成的影響,以及歷史的某些偶然性。還有,他在書的序言里說,對中國資料的研究仍顯薄弱,這當然是謙虛的說法,他實際上是給中國學者提出了一個課題,這個工作應該中國學術界來做。

採訪手記

和一個「神話」戰鬥

二戰後的某一年,年少的和田春樹寫下一句新年寄語——「太平之春」。「太平」取自中國北宋大儒張載的名句「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在昭和天皇的「終戰詔書」中亦曾被引用。那時,日本社會處於戰後的轉型期,建設和平國家成為人們嚮往的目標。少年的寄語,就是祈願和平。

《日俄戰爭》作者和田春樹教授在清華大學演講

時光荏苒。和田春樹早已從執教多年的東京大學榮休,他是著名的俄羅斯史和朝鮮研究專家,也是一位左翼社會活動家,在日本學術界享有很高的地位。4月10日晚,八十高齡的和田教授就其著作《日俄戰爭》,在清華大學進行學術演講。老人一絲不苟地把演講稿念了一遍。他精心研究百餘年前的戰爭,而他一上來談的是「和平」,是對戰爭的反省,包括那場日本人普遍視為「正義」的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2010年由日本學術出版的旗幟岩波書店出版,2013年獲得由東亞出版人共同推舉的「坡州圖書獎」。經過數年的翻譯校訂,中文版日前由三聯書店出版,上下兩卷,連同附錄厚達1000多頁。這部大書,日文版加印四次,總計3000冊,這對日本的學術出版而言不算一個糟糕的數字;而中文版的成績想必出乎和田教授的預料,面世不久就加印到18000冊。責任編輯馮金紅說,對於中國讀者,《日俄戰爭》具有「填補空白」和「前沿研究」的雙重意義。

「我是為了批判《坂上之雲》這部小說寫了《日俄戰爭》。」和田教授在演講中說。《坂上之雲》是司馬遼太郎的著名歷史小說,前些年還拍過大河劇,幾十年來對日本人理解日俄戰爭有決定性的影響。和田教授寫《日俄戰爭》,就從解讀《坂上之雲》起筆,他質疑司馬遼太郎將日俄戰爭描繪為日本「為了生存而竭盡全力展開的防衛戰」,批評司馬遼太郎完全忽略了朝鮮的立場。他細密地鋪陳了日、俄、韓的大量史料,展示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前後,各國圍繞朝鮮半島展開的複雜交涉,以及日本怎樣為了攫取朝鮮半島而走上戰爭之路。

日劇《坂上之雲》的海報

據說,岩波書店出版《日俄戰爭》後,日本學術界「都裝看不見」。重新打量和清算這場對本民族而言堪稱「神話」的戰爭,無疑需要巨大的勇氣。從和田教授身上,能感受到日本戰後左翼知識分子的傳統,職業學術生涯的背後,有倔強的精神底色和強烈的現實關懷——反思日本的近代化之路,追問戰爭責任,關注弱者立場,維護永久和平。

《坂上之雲》劇照

「二戰後,日本有反省侵略的潮流,但人們會認為日俄戰爭是絕對正義的。和田先生的書完全顛覆了這個看法,他認為日俄戰爭的起因是日本想吞併朝鮮。朝鮮是全書的核心。」馮金紅說,「這本書通過大量史料說話,充分呈現了歷史的複雜性。它完全不管交戰過程,就講『起源和開戰』,追究這場戰爭的起因,作者是在反省日本的責任。可以說,從史料到觀點,《日俄戰爭》都站在當代學術的前沿。」

「和田先生對日俄戰爭的看法,對日本人來說無疑很有衝擊力,但在我們當代中國人的歷史理解中,日俄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侵略戰爭,這是沒有爭議的問題。」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的學者李志毓覺得,《日俄戰爭》另有發人深省之處,「從傳統革命史的角度,國別史的角度,或今天流行的地緣政治的視角,都不能充分理解這部書的意義。它提醒我們,日俄戰爭是一個與中國有關的大事件,我們自己要有一個反省和再出發,把它納入對中國的歷史理解。」

很巧,在推出《日俄戰爭》的同時,三聯書店還出版了兩本近代史方面的著作:《蹇蹇錄》——甲午戰爭前後的日本外相陸奧宗光的回憶錄(系新譯本);《靈台無計逃神矢》——描畫了甲午戰爭後中國留日學生的精神世界。如果把它們與《日俄戰爭》合而觀之,恰好呈現出一種歷史的連續性,19世紀末20世紀初動蕩的東亞世界撲面而來,政壇風雨、時代思潮與個體經驗相互映照。歷史不會消逝,百餘年前屈辱痛苦又磨礪人心的歲月,仍在召喚我們前行。

文| 尚曉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活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李零:東方既白——中國的第一次啟蒙
郭廷以 | 李鴻章的朝鮮政策

TAG:活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