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一寶——宜興紫砂泥

中國一寶——宜興紫砂泥

宜興的陶土,主要廣佈於宜興南部丘陵山區。其成因是在三億五千萬年前古生代石炭紀、泥盆紀地質時代的某一階段,因外力作用內陸湖泊和濱海湖泊沉積而成礦床。

宜興的陶土品種繁多,一般而言,把陶土分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類,而宜興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紫砂泥。其中紫泥又是生產各種紫砂陶器的最主要的泥料,紫泥是甲泥礦層的中上部,以夾層形式存在。紫泥的地質特徵及成因基本與甲泥一致。紫泥礦體形態呈薄層透鏡狀,礦層厚度一般在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穩定性差,而不延續。原料外觀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綠泥又是紫泥砂層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因出產稀少,不宜製作大件作品,也不易燒制茗壺佳品,故常與紫泥相調和,合成拼料泥,不僅易製作,茗壺佳作成品率也高。

紫砂泥從顯微鏡下觀察分析為粉砂泥質結構,由於含有較多的鐵質,故又定名為「含鐵質粘土質粉砂岩」,其礦物成分以石英碎屑、白雲母為主,及少量長石。膠結構為粘土礦物(鱗片狀、含量25—30%%的高嶺石及鱗片狀、含量3—5%%的水雲母、絹雲母),因被鐵質污染而呈棕色。綜上所述,紫砂泥礦是石英、高嶺石和赤鐵礦等礦物共生在一起的粉砂質泥岩砂。紫砂泥中因含石英顆粒,泥中有砂又被行家稱之為最有「骨力」。其團粒結構中顆粒大小、尺寸組合自然適中,玻璃較少,結晶相多……紫砂泥這些特徵是其他一般紅色粘土不能完全具備的,也正是由於紫砂泥礦天賦的特性,使它具備良好的工藝性能和實用功能。

宜興紫砂壺之所以飲譽古今中外,主要是因為所用的優質原料,亦即只有蜀山所獨有的富貴土,俗稱「泥中泥」。

紫砂泥料深藏於岩石層下,緊緊夾纏在一種叫做甲泥的泥層之間。開採了以後還得精選,煉泥成形,經高溫燒造。

紫砂茶壺不一定紫色,高溫燒後會呈現各種色彩,像硃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色。一般燒作茶壺的,多數是紫赤色或紫啡色,也有葵黃和硃砂。

紫砂本身含鐵(三氧化鐵)量高達百分之九點一一。由於含鐵量高,因此燒成溫度較低,約為攝氏一千二百度,而且可以直接興平焰火接觸燒成,還原氣氛較重。

燒成後的茶具,吸水率大於百分之二。以氣孔率而言,是介乎瓷器和陶器之間。

紫砂茶壺吸引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紫砂泥本身的可塑性指數高達十七左右,且燒後的色澤變化多端。

古人配泥,「各有心法,秘不相授」。

在製作紫砂器的過程中,造壞形成的方法固然重要,而事後的步驟也不能忽略。

宜興的工藝師有所謂「三分做,七分晾」,就是指形成後的乾燥技術。

用攝氏一千二百度燒成後,他們多數採取「陰乾」的方法。

早期用窯來燒,燃料是柴木和松枝等,雖然較粗糙,但燒成後的壺頗能顯出紫砂泥的特點。

有些古舊的紫砂器,有缸瓷釉淚,是由於明朝時有些工藝師並無單獨用來燒紫砂器的窯,就把紫砂器堆放在陶缸瓷中燒成。大家不要以為這些紫砂器不夠光潤溫雅,由於它們是明朝萬曆以前的古董,故現以不可多得,十分稀有。

紫砂泥的材質特點,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可塑性好。以紫泥為例,它的液限為33.4%,塑限15.9%,指數為 17.5%,屬高可塑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製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如嘴、把均可單獨製成,再粘到壺體上後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藝;方型器皿的泥片接成型可用脂泥(多加水分即可)粘接,再進行加工。

這樣大的工藝容量,就為作者充分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施展工藝技巧,提供了物質保證。

2、乾燥收縮率小。紫砂陶從泥坯成型到燒成收縮約8%左右,燒成溫度範圍較寬,變形率小,生坯強度大。

因此茶壺的口蓋能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規矩嚴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比瓷壺的粗,不怕壺口面失圓,這樣與嘴比例合度,另外可以做敞口的器皿及口面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麵茶壺。

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單獨成陶。

成品陶中有雙重氣孔結構,一為閉口氣孔,是團聚體內部的氣孔;一為開口氣孔,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氣孔群。這就使紫砂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氣孔微細密度高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而施釉的陶瓷茶壺這種功能就比較欠缺。

同時茶壺本身是精密合理的造型,壺口壺蓋配合嚴密,位移公差小於 0.5mm,減少了混有黃曲霉菌等黴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渠道。

因而,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相對地推遲了茶葉變質發餿的時間。其冷熱急變性能也好,即便開水沖泡後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紫砂泥土成型後不需要施釉,它平整光滑富有光澤的外形,用的時間越久,把摩的時間越長,它就會發黯然之光。這也是其它質地的陶土無法比擬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