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蔡襄,被歷史錯位的書家

蔡襄,被歷史錯位的書家

蘇、黃、米、蔡在書法史上被稱為「宋四家」,蘇是蘇軾,黃是黃庭堅,米是米芾,這都沒有異議。只有「蔡」到底指誰,歷史上有不同說法。因為宋代有兩位姓蔡的書法家,所以有人說是蔡京,也有人說是蔡襄。最通常的說法是,本來這個「蔡」應該是蔡京。

宋哲宗元祐年間,蔡京為排除異己,把司馬光等人稱作「奸黨」,並親自撰寫碑文,羅列罪狀,刻成碑立在全國。當時,有許多石匠拒絕刻碑,結果被砍頭處死。等到蔡京一死,人們馬上把那座「元祐黨人碑」砸了個粉碎。人們還把他與當時的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貫、楊戩並成為「四大奸臣」。雖然他的書法造詣在當時獨步書壇,但由於人們憎惡他的人品,所以不願意承認他的書法家地位,又怎麼能容忍他列於「四大書法家」之列?於是就把他開除了。可「宋黃米蔡」已經說順口了怎麼辦?就讓蔡襄取而代之。

那蔡襄在書法造詣上是不是真的不如蔡京嗎?今天就來說說這兩個人。

▲《雪江歸棹圖卷跋》蔡京

說蔡京,不得不提宋徽宗趙佶,這個除了不會當皇帝,在各個文化領域做到頂級的人。在蔡京掌權以後,他們一君一臣配合默契、珠聯璧合,堪稱黃金搭檔。(選錯專業入錯行的宋徽宗)

蔡京的藝術造詣不俗,被趙佶視為藝術上的知音,趙佶在做端王的時候,就曾花費兩萬貫買過蔡京的書法作品,可見他的熱衷程度。

蔡京工書法,其書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能體現宋代「尚意」的書法美學。最著名的當然是米芾那個小故事: 「從唐柳公權之後,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問:其次呢?米芾說:是我。」米芾是個精明刻薄的老滑頭,這句話水深著呢。大家都知道,蔡京的書法有很重的柳體味道,很多人也認為蔡京是學柳比較成功的書法家。米芾這個老滑頭自然也看的出來。以蔡京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做事風格,米芾拍他馬屁也得小心翼翼。

蔡京的青雲直上,無疑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傑出範例,然而,宋朝政治家中,藝術大師比比皆是,蔡京之所以脫穎而出,主要還是因為他有非同尋常的「政治頭腦」。在北宋複雜的「路線鬥爭」中,能見風使舵,左右逢源,從而在風雲變幻的官場上站穩腳跟,尤其當趙佶急於擺脫司馬光一黨的影響時,曾經唯司馬光馬首是瞻的蔡京,更是挺身而出,成為趙佶堅定的政治盟友。

實際上,無論是昔日司馬光清算王安石,還是今日宋徽宗對司馬光展開大批判,蔡京都站對了立場。他立場轉得飛快,皇帝需要什麼,他的立場就是什麼;或者說,頭上的烏紗帽,是他唯一的立場。

▲《聽琴圖》題詩,蔡京,故宮博物院藏

不僅是政治上的盟友,對於格外喜歡琴棋書畫的宋徽宗,蔡京也很對其胃口。大家都知道,趙佶的很多畫上都有蔡京的題詩。著名的《聽琴圖》,畫的右上,趙佶用瘦金體寫著「聽琴圖」三個字,左下籤著「天下一人」的押款,上部正中就有蔡京的題詩——「吟徽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低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詩中巧妙地讚揚了徽宗的琴彈得好聽,又說自己「含情客」,又稱讚松樹畫得好,讚頌拍馬之意十分明顯,只不過沒有他在徽宗別的畫作上題詩那麼露骨罷了。

有人說宋四家中的「蔡」其實是指蔡京,後世因為其「人品奸惡」才改為蔡襄。其實不然,蔡京的書法過於取勢,「咄咄逼人而少蘊籍」,並沒有那麼高超。後世對他評價之所以如此之高,和《宣和書譜》以及《鐵圍山叢談》裡面的記述有很大關係。然而《宣和書譜》所修之時正是蔡京炙手可熱的時候,《宣和書譜》對蔡京大肆追捧,甚至認為蔡京比蔡襄「飄逸過之」。而《鐵圍山叢談》的作者是蔡京的兒子蔡絛,他曾助父為奸,書中對蔡京的罪惡多有掩飾,而把禍國的責任歸咎於童貫等人,所以此書對蔡京書法的評價便也大打折扣。

蔡襄,生於公元1012年,他出生的次年,李建中等書法名家相繼去世,一時間書壇群龍無首,時風更趨媚弱。而少時蔡襄便從一種書家中脫穎而出,他的行書清新洒脫,勁健靈動,有晉唐風神。蔡襄工書善畫,尤以知茶見稱。他的書法在宋代影響就特別大,據統計,宋朝諸家評論蔡襄書法的共有21人,其中評蔡襄書法「為當朝第一」「之冠」的16人,他的書法也一度成為天下士子效仿的對象,這充分證明了宋人對蔡襄書法的鐘愛與推崇。

▲《自書詩卷》蔡襄,故宮博物院藏

蔡襄的《自書詩卷》眼下正在故宮武英殿「張伯駒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上展出,張伯駒老先生曾評價其「淡黃紙本,潔凈如新,烏絲格,字徑寸,行楷具備,姿態翩翩。」張伯駒認為此冊為蔡書之尤其精者,刻入梁蕉林秋碧堂、畢秋帆經訓堂帖。後入內府,載《寶笈三編》,由於未經愛蓋章的乾隆皇帝過目,故無乾隆玉璽。在溥儀未出宮時,由太監偷出。蕭山朱翼庵氏於地安門市得之,當時的價格是五千元。後來幾經周折,被張伯駒先生購得,和陸機的《平復帖》、杜牧《贈張好好詩》、范仲淹《道服贊》、黃庭堅《諸上座帖》、吳琚《雜書詩》、趙孟頫《章草千文》,一併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

張伯駒老先生對蔡公的《自書詩卷》推崇備至,其稱:「余習書,四十歲前學右軍十七帖,四十歲後學鐘太傅楷書,殊獃滯乏韻。觀此冊始知忠惠為師右軍而化之,余乃師古而不化者也。遂日摩挲玩味,蓋取其貌必先取其神,不求其似而便有似處;取其貌不取其神,求其似而終不能似。余近日書法稍有進益,乃得力於忠惠此冊。」

蔡襄不僅書法造詣高,而且人品極好。在朝為官,他敢於直言,連一些權臣都怕他三分。在福建泉州做官時,他主持修建了後來非常著名的洛陽橋,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蔭大道,為當地百姓所愛戴。蔡襄的性格剛正不阿,曾4次上書朝廷,批評仁宗皇帝,可謂鐵骨錚錚的漢子。蔡襄去世時,歐陽修為他作墓志銘,翰林學士王硅等十多位大臣上書英宗申訴蔡襄死得可惜,要求褒揚他的志節,於是英宗追贈蔡襄為吏部侍郎,後又加少師,乾道中復贈謚忠惠,而且宋徽宗也不無感慨地把蔡襄比作「宋之魯公也」。

所以人們認為他應該排在「四家」之首,而不應該受蔡京連累排在最後。

▲《紆問山堂帖》蔡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陶生帖》蔡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澄心堂帖》蔡襄

那麼宋四家中的「蔡」原指蔡京而不是蔡襄的說法從何而來呢?明代張丑《臨池管見》中言:「宋人書例稱蘇、黃、米、蔡者,謂京也,後世惡其為人,乃斥去之而進君謨書焉」,至清以後一些不懂史實的人才逐漸以訛傳訛,愈傳愈烈。

但我們也由此可見,人品比書品更重要。

GIF

生活中不僅有柴米油鹽醬醋茶

還有書畫琴棋詩酒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堂學社 的精彩文章:

TAG:知堂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