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建築和音樂都是三維空間的遊戲,走進林朝陽的回形工作室

建築和音樂都是三維空間的遊戲,走進林朝陽的回形工作室

GI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 界 設 計 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性之上

在宋庄一藝術園區內環視,稜角分明的四方體建築略顯冷漠,音樂家兼製作人林朝陽的居所和工作室 LstudioisBeijing 便隱匿於此。

「這是一個固化的點,一個不打擾我的空間」。當林朝陽試圖定義這個居所時,他認為比起「家」,這裡更像是一個讓自己住起來不「膈著」的地方。而家不只是物理意義上的容身之所,家需要與人共處,它的頻率會隨人改變。

左滑欣賞Michel Ducaroy設計的黑色Togo沙發;用於打遊戲的老式 Sony 電視機;書架前的油畫為朋友所贈

四年前,林朝陽在朋友的介紹下接觸到了這個空間,繼而與建築師朋友趙方一拍即合,以此為實驗地開始長達一年的設計和改造。為了最大化利用空間,滿足其工作室和居住的複合需求,他們對原有結構做了大量的改動。概念方案是要建造一個房中房,靈感來自於四合院以牆圍合的內向空間。同時又糅合迴廊的形態,以音樂控制室為中心,把動線規劃成一個「回」字。這樣的空間策略不僅有利於之後區域功能上的獨立性,也在象徵意義上隱喻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概念。彼此相對獨立的功能區因迴廊的流動性被整合到一起。另一方面,他們從西方古典建築採光方式中得到啟發,通過加大外圍窗戶,弱化外牆封閉性,使室內儘可能獲得自然光線。縱使人置身其內,也幾乎意識不到身處於大樓之中。

過道上的CD台,盒脊顏色匯成空間中最色彩繽紛的一幕

拒絕把 LstudioisBeijing 設計成時下流行的全開放式空間,是因為想明確功能分區。 「我無法在同一空間里隨意切換狀態,單一的空間功能才能幫助我工作和穩定」。為了利用空間來限定行為,同時保留其連貫性,趙方和林朝陽巧妙利用了推拉、旋轉門的室內隔斷系統,使空間分離而又相聯。隔斷門的材質是乳白色塑料。選用塑料不單是因為它價格合理、便於加工,還因為它透著微微病態的乾淨,輕盈而敏感,讓人情緒變得冷且薄。這些隔斷在使用時會把平面空間劃分成不同的L型,LstudioisBeijing 的命名也由此而來。

正如林朝陽喜歡的建築師 Louis Kahn 所言:「所有的建築都是住宅。」反之,住宅也都是室內建築。LstudioisBeijing 的設計無疑是充滿建築感的,結構和材質交相輝映,形成其不經矯飾的裝潢風格。

採光充足的過道上,擺放著尚未完工的小提琴和工具;小提琴演奏是林朝陽的專業所在,為進一步理解小提琴構造,他偶爾嘗試自己製作

初入 LstudioisBeijing,便能感受到十分確定的空間氛圍,固化的情緒理性而敏感。裸露的天花板,未經包裹的室內管道,抹灰牆面和混凝土等元素集合成了極具赤裸美感的工業風格。「我的空間要能夠對情緒起到控制,視覺上一定是要靜的,它不需要照顧太多的舒適性,音樂來自寂靜。」林朝陽認為這樣的空間不擾人,很穩定。雖然弱化了情感渲染,卻強調了音樂工作室的本質。過度的裝飾和色彩讓信息量過大,太過喧囂。「極簡風也符合我的音樂觀,音符是情緒的坐標,本質是合理的空間與結構」。最初的設計目的就是要創造一個讓自己沒有雜念的空間,「灰色是一個坐標,讓我冷靜思考」。而在管道水泥的疏離感中,各種裝飾和用具所透露的生活情景讓人不禁疑惑:我們果真能在理性設計語言所構建的空間中徹底消解情緒么?也許,在當代語境下,原本對於溫馨居家的嚮往將逐漸異化為對生活空間本質的追問,而傳統家庭觀和現代理念的錯位衍射出了各種看似矛盾而又兼容並蓄的設計

琴房裡的木質控制室穿插在灰色之中,為室內增添了暖度,左側為 Wim Rietveld 設計的懸臂椅,右側施坦威鋼琴佔據了近四分之一的空間,紅灰相間的幾何圖案地毯豐富了空間視覺

對傢具的挑選是有預謀的。十幾年前他便在腦中有了想像的空間,也陸續收集了些中意的傢具。先鎖定偏好,再進一層思考風格、材質以及空間關係,便能找到目標。「對有些傢具簡直是如對小提琴一樣的喜歡。」他如此形容。這些風格迥異的傢具被安排在房間各處,有帶理性主義色彩結構的柜子和空間呼應,有世紀中葉現代主義風格的沙發來柔化冷硬氛圍,有中式老傢具展現文化回憶。正因為當代設計繁多紛雜,審美多元,抽繹於工業廠房的工業極簡空間廣為應用。工業廠房具有無裝飾性與純粹機能性,能夠完美地承托並化解不同風格間的不友好。

在空間的功能布局上,以前廳為起點,室內的公共空間環繞控制室和錄音室依序而布。塑料活動門的設計在前廳處就充分顯現了其帶來的空間彈性。入口對面擺放了一張荷蘭工業設計師 Wim Rietvield 為 Gispen 設計的黑色合成革沙發。右側是一個混凝土吧台。在通向兩側的轉折處則各有一扇落地推拉門。平時門打開,使得陽光通透,而在招待朋友的時候,便關閉起來,成為一個電音酒吧。如此這般,實現了同一空間內場所共存,並通過空間重組創造出不同的距離感。

荷蘭工業建築師 Wim Rietveld 在60年代設計的 Pyramid 椅,由簡單直接的線面構成,為林摯愛

林的畫作:少女肖像

與前廳相連的遊戲室里最引入注目的是玻璃櫃里鋪成一排的照相機和零件。機械的邏輯和結構理性之美對他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在他看來,所有藝術形式都是理性的產物,本質上是物理化的作用。除了音樂,設計,攝影和繪畫他也有所涉獵。遊戲室內靠牆的沙發上就擺了一副他創作的少女肖像。然而早年想成為畫家的他大部分作品都不在自己手上,家中擺設的多為好友作品。

處在回字內圈的控制室和與之玻璃相隔的琴房組成了 LstudioisBeijing 的核心。房間給人一種回到二十世紀50年代的時空錯位感。斯坦威鋼琴佔據了工作室內近四分之一的空間。工作長桌和一張 Finn Juhl 風格的沙發相鄰,並與 Michel Ducaroy 設計的黑色 Togo 沙發及藝術裝飾風格座椅圍合出房間的中心。茶几上擺放著樂譜和一個老積木玩具,沙發旁的老式 Sony 電視機則是用來專門打卡帶遊戲的。沙發和鋼琴間置放了一把懸臂椅,是包豪斯風格里最具代表性的傢具設計之一。琴房地面上分別鋪有一張藍色和一張紅灰相間的地毯。它們不僅豐富了空間的色彩,也通過視覺對功能進行分區。

漫步在 LstudioisBeijing 的「迴廊」中,不難發現看似隨意擺放的傢具其實都是經過推敲過的空間節點。不論是過道上、角落裡,還是轉折處,都可找到一些裝置小品般的擺設。

從左至右在眾多相機收藏中,林挑選出了最近能和他視覺產生共鳴的一款;為了製作小提琴而購置的手術燈

餐廳,頂上木質部分是處於錯層的L形客房,上世紀20年代金色古董吊燈購於義大利,植物藤蔓及白瓷花朵組成室內柔美的物件,左側柴木明代公供桌為朋友割愛,盡頭處是 Cees Braakman 矩形櫃,可自由重組

從酒吧走向遊戲室過道的角落裡,一個白色健身跳箱和兩把椅子構成了這個空間。即便沒有任何隔斷,這裡的氛圍獨立依舊。這是個吸煙區,也是林在整個房子里最常待的地方。「可能是因為這裡的結構是最穩定的。」說到獨衷於此的原因時,林朝陽想了想補充道,「其實我有點幽閉恐懼症,而這個角落的窗口是最接近外界的地方。」

餐廳的入口處有一張明代貢桌,漆制的外皮已斑駁不辨。桌上置放著一個戰國時期的陶爐,桌子右側立著一盞鋼製落地小燈。幽暗中,燈光浮在陶爐之上,盡顯古樸。而像這樣貌似衝突的物件卻在這裡被搭配得和諧無二。餐廳盡頭處是一排 Cees Braakman 矩形櫃,每格中都有一個陶器。「我喜歡陶器,因為它易碎,易碎的東西敏感脆弱,能培養人的舉止美,提醒你不能情緒化。」說到情緒化,林朝陽指了指懸於餐桌之上、於義大利購得的新藝術風格金色吊燈。「這是整個工作室里最情緒化的東西了」。林朝陽對燈具的選擇尤為在意,LstudioisBeijing 內幾乎沒有相同的燈。「對環境來說,照明是燈具的第二功能,造型和對光線的約束才是最重要的,與環境協調的燈非常難找。」餐廳中除了桌子椅櫃以及用餐所需的器皿和簡單調味品外,並無其他多餘的娛樂物件,是整個工作室中最為簡明的空間。

由上至下歐洲30年代的玩具積木車,林將其當作紀念品,積木車代表了對一個孩子理解音樂、建築的啟蒙,一切都是結構和比例的遊戲;明代柴木漆制供桌

說到「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句名句時,林朝陽深表認同。「建築和音樂都是使用三維空間的遊戲,但音樂多一維時間軸,用時間來推移聲音坐標進行渲染。都是在討論空間的作用,都是對空間、材質和動態的理解。」採光充足的過道上放置了一張工作台,有一把尚未完工的小提琴被置於其上,旁邊還放著一架手術燈。為了進一步理解小提琴的構造並從生理上直觀體驗樂器從無到有的過程,他時而嘗試親自製作。而另一側的過道上則堆放著CD。盒脊上的顏色繽紛,可能是整個空間里最為鮮艷的「裝置」。

與公共空間開放且相聯的需求不同,私密空間的卧室和客房則各自依附於環廊之上,並在縱向空間里增添了閣樓的設計。餐廳中抬頭便可看到原木,黑框與玻璃組成的L形以錯層處理。閣樓材質與控制室相互呼應,兩個穿插在灰色結構中的「木盒」為空間增加了暖度,通向錯層的水泥樓梯隱藏在連接餐廳和工作室的過道上。拾階而上,及至入口處便需彎腰行至房內,林朝陽解釋道,這一設計是自己少時對上海閣樓的記憶延續。私人空間里放著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師傢具:客房中有一組 Wim Rietveld 在60年代設計的 Pyramid 椅和 Recent 桌,卧室里則擺放著兩張瑞士建築師 Willy Guhl 為室外庭院所設計的 Loop 椅。

音樂家製作人林朝陽坐在 Girsberger 出品的 Eurochair 上

談及設計和施工,林朝陽表示這些是自己先前從未觸碰的領域。正因為沒什麼規矩,過程變得格外有趣。失誤和錯判時有發生,也因此產生了奇特的好想法。他表示,自己在設計初期並沒有特意去想像將來使用的場景,初期對空間的理解是碎片化的。通過不停的修改搭建和慢慢具體化的傢具陳設,空間變得逐漸合理。有趣的單品與結構細節自然有機的形成了現有的場景敘事。LstudioisBeijing 中的一切都可以處在它們合適的位置空間,互不打擾,是一種和諧寧靜的結構狀態。

林朝陽多次強調自己不會寄情於物,工作室中的一切都可以被丟棄,他嚮往空無一物、只剩結構的狀態。在思考如何在生活和意識上刪繁就簡時,他表示:「不要讓自己跟難看的物件在一起,稍不中意的,都要請出去,這樣便會越來越簡。在安寧的環境里生活,與好東西相處,看久了、用久了,就會有一種視若無睹的冷靜,人就好了。

Boris Shiu攝影

趙小皮插畫

Rui撰文

saltypink編輯

郭嘉鋮統籌

談及當代中國建築

必有張軻與他的標準營造

Olafur Eliasson

在三種環境中的獨白

公寓雜誌典範

Apartamento 十年回述

莞草編織何以運用於當下

他們給出了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Wallpaper卷宗 的精彩文章:

下一站香港,Art Basel HK 六年進化史
缺席即存在,74歲的她只拍攝空無一人的建築

TAG:Wallpaper卷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