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遷西縣三屯營鎮村莊地名來源——景忠山景區地名故事

遷西縣三屯營鎮村莊地名來源——景忠山景區地名故事

遷西縣三屯營鎮村莊地名來源

中國鄉村旅遊網消息:津西鋼鐵集團在萬寶溝軍事樂園開展了企業員工拓展訓練,樂園給網站寄來了三屯營鎮村名來源。

三屯營鎮古為薊州鎮府駐地,因明代初期有三百屯田軍戶而得名,原名三屯忠義衛,明天順二年(1485年),薊鎮總兵胡庸群修築城池,並將薊鎮府遷至三屯營。這裡有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文物《重建三屯營鎮府記》碑,較詳細的記述了建鎮府的原因和鎮府狀況。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也是遷西縣經濟文化重鎮之一,下轄三十八個行政村,24390口人。三屯營鎮是名將戚繼光府所在地,現存有三屯營鎮府記碑刻和玄武山古建築等古迹。更有聞名四方,集佛、道、儒三教於一山的景忠山旅遊景點,孕育了極富魅力的文化民風。每逢農曆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廟會,遊客商賈雲集。秧哥、歌舞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國內首家在海外上市的民營鋼鐵企業——津西鋼鐵有限公司坐落鎮內。

寶湖此地一水井名寶湖,寶湖村藉此得名沿用至今。

北賈莊子明朝中期賈氏從賈峪(今屬撒河橋鎮),遷此居住,以姓氏取村名為賈莊子。1982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據方位改名為北賈莊子。

北楊庄明永樂年間,楊氏遷此定居冠以姓氏取村名為楊庄。因南面白廟子鄉有一楊庄,故改稱為北楊庄。

丁家莊據有關資料記載,明初先人從紹興府隨燕王掃北遷此立庄。冠以姓氏丁字取村名丁家莊。抗日戰爭時期曾化名至山。

東賈莊子清朝初期原有賈姓遷此給三屯營龐家看莊子,以姓命名名命名為賈家村,清末改名為賈莊子,後他姓遷來,仍沿用原名。1982年地名標準化處理工作中改為今名。村南為津西鋼鐵廠。

高家店村子位於三屯營鎮北五公里的玄武山腳下,南面正對京東第一山景忠山,西靠白虎山,東臨青龍山。這裡未建村前是一片空地,十九世紀末,高家店村高克明夫婦在此處蓋了三間草房,並攜帶二子高文發和高文彩安了家,開了一個小吃店,因此得名高家店村。高家店村北靠水庫水利灌溉充足方便,稻麥兩茬糧食生產著名。

高家峪明永樂年間高氏從山東五鳳頭遷此居住。因地處山峪口,以姓氏取村名為高家峪,抗日戰爭時期曾化名高山。

高家莊高家莊村屬三屯營鎮所轄,有壓山風景大松樹十棵,非常壯觀。據老人們講,以前山上柴草林木茂密,狼蟲虎豹等野生動物繁多,從河東漁戶寨村搬來高姓兄弟,住在河東邊,原來幾家姓楊的住在河西邊,中間隔河,後來因雙方居住孤單沒伴合併到一起,由於高姓的人多,故起村名高家莊。祖先曾直傳家譜。後傳人保管不善而失落,大黑汀水庫未見以前全村有三百多口人,水庫建成後遷出部分村戶。

官園據歷史記載戚繼光總都府在此村西,府中現在還有戚繼光時的石碑三塊,村北角有高大雄偉的鼓樓。此村原來叫林家園子,是給府中種菜吃的官家園子。入社後起名叫官園村,村東頭是三屯營城東門,東門外有龍王廟,東門北有水關一處,全城的水都從水關流出。東門南還有手指觀音像一個及藥王廟土地廟等。

侯庄侯庄村清末建村,侯姓居多,以姓氏取村名沿用至今。

黃寶峪該村明代所建,原名黃柏峪。因有一黃氏財主在此居住,怕羊吃黃柏,改名為黃寶玉。該村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

紀莊子該村原有劉氏、謝氏居住,後遷走。相傳,清乾隆年間紀氏從山東紀家行遷此居住,所以姓氏取村名為紀莊子。抗日戰爭時期,此村曾化名後山。

井泉因村內曾有一口井,泉水茂盛,故取村名井泉。

舊營明永樂年間建村時此地有舊城遺址。疑為薊州府駐地遺址,現尚存殘牆,故此取村名為舊營。

六寶峪相傳很早以前,六寶峪有三個塔,取名叫三塔溝,後又因村內大洪峪有個銀洞子,一天能出六個元寶,改名為六寶峪。塔座子在農業學大寨平整土地是被平。傳說早在唐朝李世民征東到過此地,有的山名地名都是從那時傳下來的。該村抗日戰爭時期是八路軍根據地,有鄉親為保護共產黨幹部英勇獻身。

麻家峪據老人們講,這裡原有大片茂盛的麻棗林,到了秋季,滿山遍野隨處可見,紅艷艷寶石似的大麻棗掛滿枝頭,甚是喜人,連王母娘娘開蟠桃會時都要到這裡采麻棗給各路神仙吃。故而得名麻棗峪,後不知什麼原因麻棗峪被毀,又改名為麻家峪至今。麻家峪盛產安梨,還有金礦礦金礦豐富,黃金產量突破二十兩。這裡還有聞名中外的的京東板栗產量大。

南團汀據村史記載,該村建於明朝年間,由吳庄遷往此地。當時老祖爺立村時,載了四棵槐樹。清朝年間,村裡曾出十四名舉人。乾隆十七年該村有位雷老太太,曾受到皇帝封匾,牌匾上寫有「皇恩旌表志節可風」八個大字,當時朝中官員由此路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中華民國年間,遷西第一所中學就成立在此村。當時方圓百里的求學者都到這裡讀書。在此讀書的學生中,吳慶貴,現在美國波士頓大學任教授。1980年至1981年曾多次來南開大學講學。吳建增是香港宗教知名人士。該村是大黑汀水庫搬遷村,1983年春遷到遼寧省大窪縣100口人,遷到縣內2000餘口人。

牌樓溝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村中建有賈氏陵墓一座,佔地約十餘畝。由於賈氏宗族認為祖墓佔據龍地。其宗族久後必出真龍天子,特在村口陵墓處豎起石頭牌樓一座,謂之龍牙,牌樓溝由此得名,此牌樓毀於文革時期。1984年該村投資建起了冀東第一個村辦鐵選場。板栗生產全國聞名,被林業部譽為板栗優種示範基地。

彭庄所轄自然村有彭庄、拉馬溝、打馬台。據老輩人講,元末時期,山東倆異性兄弟逃難到此,一人姓彭,一人姓王,彭兄住在村的中部,王弟住在西溝。由於彭兄經常受野狼侵襲,讓王弟遷出西溝,同他一起建房居住互相作伴,因彭姓居住在此,得名彭庄。民間傳說西嶺有八種寶,南方人多次來此探寶,終沒挖出,原稱八寶安嶺,現稱保安嶺,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八路軍的根據地,日本侵略者多次想徹底燒光彭庄,但一下保安嶺,看其地形不敢動手。民間有地方秧歌和東北扇子舞流傳至今。

平房子據老人們講,很久以前一戶窮人從外地逃荒到這裡居住。蓋了兩間平房,以後人們路過這裡順口叫平房子,平房的村由此而得。三屯營北街、三屯營東街,南關、北關。三屯營鎮因明初有三百軍戶屯田得名。東街村內有戚繼光修建的晚在亭遺址,南關正對景忠山碧霞元君廟。相傳碧霞元君小時候從山東隨父母逃荒到五重安,被當地王姓人家收留,後得道選址紅峪口,因該村北山驢駒子嶺地名不雅上了景忠山。

上峪該村原名上毛家峪村,後簡稱上峪。村中有大柏樹一棵,有一丈高,一尺粗。五十多年前。問最大年齡的老人說,他們小時候就這麼粗這麼高。村北有小廟一座,是全村燒香祭祀的唯一地方。

勝利營1978年鎮組織修建小型水庫工程,並修渠引水到各個鄰村。

有部分群眾搬遷作出了犧牲,捨棄家園,勝利遷建到此得名勝利營。

石廠傳說清初年間,李氏從山東遷此居住。村前山上出產大理石。過去修築長城,景忠山和玄武山建廟,都從此地採過石料。曾有採石廠,遂起村名為石廠。現遷安五重安鄉馬井子村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大理石長城。

王寺峪很早以前,山東姓王的老漢肩挑一擔,同媳婦和三個孩子來到此地山中,忽然發現山下幾座廟宇有縷縷炊煙,山泉水清澈透明,在幾座寺廟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秀麗,似入仙境,就安家於此地,取名王寺峪。唐朝初年曾在此地修廟四座,相傳。唐王征東時,途經此地發現山水相依,高山聳立,景色宜人,於是命令手下人開始修建廟宇。大概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建了桃花庵、唐寧寺、火神廟、五道廟等四個廟宇。四座廟中桃花庵遺址仍在,並有碑文,其他廟毀於明永樂年間。

西龍灣西龍灣村建於清朝中期,村西山脈連綿彎曲似龍脈。又有小河隨山彎曲流去,故取名龍灣。後據方位名為西龍灣。

戲樓戲樓村借古建築戲樓得名。

下峪山東遺民隨吳氏宗族搬遷到此因地勢而得名,這裡因緊鄰水庫,家家男女都能下河打魚。全村基本上都姓吳,與南團汀和白廟子鄉的吳庄是親族。該村有山有水土地肥沃,後建水庫被淹,扶貧辦幫扶建紅富士果園,生活有所好轉。

小西營明初曾在此見地建立軍營,因軍營不大。為與灤河之東的東營區別取名為小西營。清初高氏遷此居住,遂以此為村名。

新興因國家修建大黑汀水庫於1976年從高家莊村遷出。一些人立新村得名,由於遷建工作複雜底子比較薄,經濟一直落後。

靴脫崖據載,唐王李世民征東路過此地,因人困馬累。曾在村北石人山崖下休息,脫戰靴而得名脫靴崖,後改名為靴脫崖,1960年以前是紀莊子村的自然村。1961年獨立。

張家莊唐朝初年一張氏隋唐王征東遷此立庄。故以姓氏起名張家莊。

趙家村清康熙年間一趙氏從北觀遷此立庄,故以姓氏取名為趙莊子。1982年標準化地名更名為趙家村。

至山莊村南的景忠山是佛教名山,著名的旅遊勝地。景區有大小景點八十餘處,氣韻典雅古樸迷離,以其秀色旖旎、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以其風格獨特蔚為壯觀的人文古建;以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佛道文化;被人們譽為天下名山和京東第一名岫,每年農曆四月十八十月十五兩次廟會。屆時京津唐秦承內蒙等地遊客蜂擁而至,旅遊觀光,各路商賈雲集,招財進寶。起到了發展旅遊經濟弘揚民族文化的良好效果。

至山莊香椿又稱景忠山香椿,已有二百多年的栽培歷史。口感細膩,回味悠長,芳香可口,曾作為清朝貢品。與周圍村的香椿。雖只隔數里,但風味不同。據村中人回憶,至山莊自建村以來,沒有人患過癌症。人們都說這與常年使用至山莊香椿有關,堪稱一絕,國家重點項目引灤入津工程的引水隧道由東而西,從該村穿過。

(掃一掃關注鄉村旅遊網)

中國鄉村旅遊網報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鄉村旅遊網 的精彩文章:

TAG:鄉村旅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