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老子及其《道德經》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老子及其《道德經》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字伯陽,謚號聃。老聃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其存世的《道德經》(又稱《老子》),樸素的辨證法是其作品的精華。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曾擔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後又為柱下史,通曉上下古今之變,晚年隱居於沛,躬耕授徒,講德論道,後西入關中,客死於秦。

戰國後,老子的語錄流傳浙廣,經環淵最後整理,成《道德經》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書中,把宇宙萬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時稱「無」。道是創造一切的母力,超絕時空的絕對存在,永遠不可感知的精神實體,而它所唯一取法的,正是純抽象的「自然」。這個「玄之又玄」的道,永遠依照自然的法則,在那裡循環運轉,「周行而不殆」。只有通過塞競閉門,「靜觀玄覽」,即「以玄觀玄」,才可能有所領會。所謂「不出戶,知天下」,「其出彌遠,知其彌少」。由此出發,《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動」的命題,意識到一切事物都寓正反兩方面的對立中,它們互相依存,又自然的互相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一書在思想辨證方法上,蘊藏著無比精湛的智慧。老子政治思想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嚮往原始的「小國寡民」的社會。他主張:"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思想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他提出了無為原則。認為只有「無為」才可以「無不為」,強調必須「無為而治」,「我不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老子的哲學思想體系中,一個是「道」,一個是自然主義,「道」是其最核心的部分。老子思想體系的建立,靠的就是「道」這個基本概念,並通過對「道」的邏輯結構的展開和對「道」的意蘊的闡發,建構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而在這個思想體系中無時無刻都貫穿這自然主義這一基本精神。可以這麼說,「道」是老子學說的基石,自然主義就是老子思想的靈魂。

在老子的哲學中,「道」不僅是具有宇宙本源的意思,而且還具有規律、原則和方法的含義,不僅支配著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而且也是人類社會所必需遵循的法則。「道」是全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最為抽象、思辨性最強、含義最豐富的範疇。具體事物都只是形器世界中的存在,都只是形而下者,形器世界中最大的存在物莫過於天和地。但老子認為,天和地也是可以感知的、有生有滅的,同樣也不能作為萬物的最後根源。只有永恆的、無限的「道」才有資格作為萬物包括天和地的最後根源。老子認為,「道」這個實存體,不僅「先天地生」,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而且萬物則是由其創生的。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由來了。可以看出,老子認為,「道」是具有一種獨特的超越性,它在品位上、在時序上都是先於萬物的,它不受任何物質的影響,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哲學中,「道」固然是無形而不可見、恍惚而不可隨的,但是他在作用於萬物時,卻表現了某種規律性,這些規律不僅制約著萬物的運動,而且還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活動。

老子的「道」論中,還有著鮮明的辯證思維,最著名的一個命題就是「反者道之動」,從這裡我們體會出老子所遵循的對立轉化規律和循環運動規律。再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就是樸素的辨證法。

老子的自然主義,人們常用「自然無為」來概括老子哲學想要表達出的重要理論。「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為無為,則無不治;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可見,「自然」是一種觀念、態度和價值,也是一種狀態和效果;而「無為」則是一種行為,是實現「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兩者密不可分、相得益彰。

老子哲學思想達到了他那個時代的人們對世界認識的高峰,直到今天還受到我國和世界的重視。對於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的《道德經》,我們應當批判地繼承。

(文中圖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初中生讀寫引領 的精彩文章:

考場議論文引例技法7種
說說對聯的修辭藝術

TAG:高初中生讀寫引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