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挑食」,2歲是個分水嶺,不同年齡,請分別參考這幾點建議

孩子「挑食」,2歲是個分水嶺,不同年齡,請分別參考這幾點建議

關於孩子「吃飯」這件事,是好多家庭的「老大難」。

雖然之前我已經寫過一篇:孩子不吃飯,是餓他?還是喂他?讓孩子好好吃飯的方法有哪些?分享了幾個營造良好的就餐規則,讓孩子自覺吃飯,好好吃飯的方法,可以和今天這篇結合起來看看。

但除此之外,還有家長比較關心孩子「挑食」的問題——即便孩子願意自己吃了,但只吃肉不吃菜怎麼辦?只愛吃單一的幾種食物,別的都不吃怎麼辦?

有一位餵養專家叫凱倫勒比爾(Dr. Karen Le Billon),她寫了三本關於餵養知識的書籍,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孩子2歲以前,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猶如一劑預防針,預防孩子今後出現挑食行為。

所以要說吃飯的問題,「挑食」得好好聊聊。

一個小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剛開始接觸輔食時的經驗,對他/她之後在各種食物的喜好上,有著巨大的影響。而且,培養一個嬰幼兒的飲食習慣,可比改變一個8歲孩子的習慣要容易的多了。

所以,趁著孩子還小,趕緊來看看,如何讓孩子在面對不同的食物時更有自信,更容易接受吧

建立新的思考觀念:嘗試和接受新食物,是需要學習的

我們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考觀念——對新食物的喜愛,嘗試新的食物和味道的過程,並不是一種本能,而是需要練習的,這是一種「飲食訓練」。

學會吃一種新食物,對孩子來說,和學一門新技能差不多。孩子學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一天之內就學會吧?那學會吃一種新食物也一樣。

這樣的訓練很需要耐心。有研究發現,你的孩子現在喜歡吃的蔬菜和水果,都是在他嘗試了至少8~9次之後,才確定下來的。但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家長,只讓孩子嘗試了3~5次,覺得孩子好像不喜歡,就放棄了。

孩子們對新食物的接受度不一樣。所以,千萬別急著給孩子貼上一個「挑食」的標籤,而是讓孩子知道,他們正在學習接受新食物,他們是「學習者」。

即便孩子們現在不愛吃,但這就像他們暫時沒學會走、沒學會跑是一樣的。試著告訴他:「當你長大了一點,你就會喜歡的。」

讓孩子自己也期待自己能發展出更加廣泛的口味。

在孩子2歲以前,儘可能多地提供不同的食材種類。

因為到了2歲左右,大部分孩子就會變得不那麼樂意接受新食物,或是開始拒絕新的食物了。

所以這就是個數字遊戲啊:2歲之前如果嘗試的食物種類比較多,那到了2歲之後,即便他不再容易接受新食物了,但相比其他孩子,他所接受的食物類型還是多一些的。

除了食材的種類,食物的口感也多樣一些

「口感」的多樣性也很重要。

即便是同樣的食材,不同的製作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口感。

通常情況下,我們給幾個月大的嬰兒準備輔食都是一些烹飪好的蔬菜泥,軟爛的果泥之類,這些食物很方便孩子咀嚼。

但如果從小就給孩子喂不同「口感」的食物,比如,不僅餵過他蘋果泥,也餵過他蘋果塊,那孩子對新食物的接受度,就遠高於那些僅吃過果泥的孩子。孩子6-9個月之間,就可以酌情嘗試給他們提供一些塊狀的食物了。

如果孩子現在已經超過2歲了,怎麼辦?

超過2歲了,是不是沒法挽回了?不會,還是有些辦法的。

很多孩子的挑食問題,都是餐桌上緊張的用餐環境造成的。

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吃飯這件事兒,特別焦慮,孩子不吃,就被家長吼,吼完讓孩子趕緊吃,孩子就更不願意吃,然後家長就更生氣,惡性循環,孩子越來越不愛吃飯。

其實,焦慮和壓力是孩子食慾的抑製劑。全家一起用餐,是為了聚在一起,說話交流,而不是一直盯著孩子到底吃不吃飯,吃了幾口飯的。

所以家長不如輕鬆一些,先照顧好自己,把自己的飯吃好了,不干涉孩子吃飯。

當然,我理解當家長的難免操心,如果你實在忍不住想勸孩子吃某種食物,那就少談健康,多談美味 。 比如,你可以說:

「吃這個,這真的很好吃」!

而不是說:

「吃這個,這個對身體好!」

因為我們自己就得相信:那些有營養的食物,味道也是很好的,才能讓孩子對這種食物感興趣啊。

否則,孩子就會覺得:只要是爸爸媽媽叫我吃的「對我好」的食物,味道肯定都不好!

還沒吃,心裡就已經抵觸了。

一到吃飯的時候,就強調「健康」、「有營養」、「對你好」,難免有點掃興。

吃飯時應該輕鬆愉快,是個享受的快樂的過程,為全家創造一個安全、舒適以及愉悅的用餐環境,那些健康的飲食習慣只是快樂的副產品。

我要是不管,孩子偏食,營養不均衡怎麼辦?

爸爸媽媽肯定會擔心:要是不盯著他,他就只吃肉,不吃菜,或者只吃飯,不吃菜……反正就是擔心孩子只吃某一種或者某幾種食物,吃得不均衡。

但事實上呢?家長不管,孩子就真的不能正確挑選食物,不能自己控制食量了嗎?

其實恰恰相反。

孩子天生就是可以自己挑選正確的食物,自己控制食量的。

克拉拉·戴維斯(ClaraDavis)醫生的實驗。

克拉拉·戴維斯醫生在1928年就針對孩子的吃飯問題做了一項實驗。

克拉拉醫生把一些孤兒接到了她的兒童醫院,為每個孩子每餐都提供了10道不同的菜。包括肉、內臟、魚、穀物、雞蛋、水果和蔬菜,有生食,也有熟食,而且儘可能只是做一些簡單的烹煮。

吃飯時會有護士在,但護士僅僅負責觀察,並將剩下的食物稱一稱重量。小朋友們甚至還可以自己用手抓東西吃。

剛開始,每個孩子確實會固定偏愛某種食品,孩子們自行選擇的食物組合,別說父母,對於每個營養學家來說都是噩夢!乍一看來,孩子們的營養搭配亂七八糟;但仔細觀察,他們都做出了明智合理的營養選擇。

這個實驗持續6個月,6個月後,這3個孩子在發育、體重、外表、活力等各方面都是最佳狀態,顯然他們自己已搭配出了理想的飲食組合。即便是以今天的標準來看,他們的飲食組合也十分令人滿意。

但是,我們是否由此可以推斷,孩子天生就擁有自己挑選適量的、正確的食物的能力呢?也不一定!

有兩點家長需要注意的地方:

1、提供多元、充足的食物選擇,在這個基礎上,孩子才不可能吃得太少。

2、限制甜食和油膩的食物,只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否則將影響人體的正常需求,發生吃得太多或者偏食的情形。

雖然克拉拉醫生讓孩子自己選擇吃什麼以及吃多少,但是他給孩子提供的食物里,完全看不見冰激凌、巧克力、蛋糕、薯條、糖這些東西,也就是說,孩子們只能接觸到營養均衡的食物。

這其實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好辦法:與其在桌子上盯著孩子,看他吃了啥,沒吃啥,不如在菜端上桌子之前就安排好。

覺得不適合孩子吃的東西,就不要端上桌子嘛。而那些已經端上桌子的食物,就讓孩子自由決定吧,不要再看著孩子「不準吃這個,必須吃那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問育兒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學齡前孩子被欺負,除了教他「打回去」,更建議用這4步來引導

TAG:思問育兒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