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商末人口大國——黎國,曾遭大屠殺,「黎民百姓」原來是這麼來的

商末人口大國——黎國,曾遭大屠殺,「黎民百姓」原來是這麼來的

黎國是商朝時的古老方國,在沒有成國之前它只是一個地處在今山西長治一帶的原始部落。傳說黃帝與蚩尤發生涿鹿大戰,其中有一個叫九黎(部落聯盟,大酋長為蚩尤)的部落戰敗後逃到了今天的山西長治一帶,在此紮根繁衍生息。後來黃帝「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黎國」的稱謂應該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的。

此後黎國幾經變遷,至商朝成為它的附屬國,國都在今山西長治黎城。據唐代譜牒《元和姓纂》記載,商時有兩個黎國,一個在山東,一個在山西,現在的黎姓就是從這兩個國家繁衍出來的。這裡要講的是山西長治的黎國。

據子姓黎氏家譜記載,黎國為子姓,商朝時為侯爵國,至殷商晚期,黎國實際上已經成了商朝掌控西疆的重要方國,對西面諸侯國包括周國起到監視和抵製作用。這個時期的黎國人口眾多,國力一度強盛,可以說,黎國成了當時殷商晚期的人口大國。正因如此,「黎」字的字義分裂出一層「眾多」的意思,「黎民百姓」這個詞也跟黎國息息相關。「黎」,辭書之祖《爾雅》解釋為「眾」,從西周開始,「黎民」就成了百姓的代名詞。

關於黎國的人口大國問題,還需提到另一個國名:耆(qí),耆是強捍的意思,黎國即耆國,冥冥中展露著黎國人口多而壯的意像。

黎國因為人口眾多,而一個國家的強弱唯以人口計,因此,黎國成了立志克商的周文王推翻商朝的最大障礙。於是,周文王在被囚禁期間便已著手開始策劃如何消滅黎國一事。《史記-周本紀》記載:「(文王)明年,敗耆國。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這是發生在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釋放回周之後。周文王一回到周國,便發動滅耆(黎)國的軍事武裝,然後商朝大臣祖伊聽到這個消息,大驚失色,告之商王。

這裡提到的「敗耆國」其實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西伯戡黎」。

為了剪除商朝最強勁的勢力羽翼,周文王對黎國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屠殺,史稱「西伯戡黎」。該事件在《尚書》中也有側面記載:「西伯既勘黎,祖伊恐,奔告於王。」其慘烈之狀我們可以從《詩經·桑柔》中「民糜有黎,俱禍以燼」來感知。

《尚書》:「文王受命……三年伐密須……五年伐耆(黎國)。」周文王正是戰勝了黎國後,才算真正掃平了商朝的周邊勢力,使商朝徹底陷入孤立,為周武王奠定周朝的牧野之戰打下了基礎。

周文王之所以下定決心要滅黎國,不惜違背天倫嗜血屠殺黎民百姓,一方面考慮到不斷強大起來的黎國,人口多,兵力強,已對周邊方國構成了威脅,不剪除周國難以出歧山;另一方面當時的黎國國君黎恭效忠商王,維護商朝,若黎國能意識到商紂王的荒淫無道,不再支持商朝,估計也不會有這場血腥的屠殺。

黎國在商朝的版圖上抹去後,商朝如同被箭除了羽翼,勢力大減。

當然黎國被滅後,其子民並沒有完全被屠殺殆盡,《呂氏春秋》記載:「武王封堯後於黎」。說明黎國被周武王分封給了帝堯的後裔,仍為侯爵,國名不變。

春秋時期黎國被逐漸強大起來的晉國滅亡後,其黎國子孫以國為氏改姓為黎。

文/堰風

這個國家以鱷為圖騰,三度遷徙,從北到南,歷經夏商周三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堰風來襲 的精彩文章:

他力圖挽回王室威信,結果加速王室的衰弱,自己也被活活氣死
她為了丈夫與父母斷絕關係,最後成為輔佐兩代國君的賢妻良母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