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月的哀思,敬愛的周總理,您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一月的哀思,敬愛的周總理,您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周恩來總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冠生等,江蘇淮安人,籍貫浙江紹興,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

周總理於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周總理早年留學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地,為旅法共產主義小組骨幹。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抗日戰爭期間,擔任國軍政治部駐渝辦事處主任。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解放軍代總參謀長,並代表中共進行北平和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政務院和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

周總理說:我們國家幹部都是人民的公僕,應該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如果圖享受,怕艱苦,甚至走後門,特殊化,那是會引起群眾公憤的。

周總理與夫人鄧穎超,即是革命的戰友又是親密的愛人。

周總理與夫人鄧穎超。

周總理是新中國的首任總理,他與人民已是血肉相連,心心相印,他的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為了中華之崛起,他東渡日本,西赴歐洲,風蕭蕭,路漫漫,上下求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周總理始終熱愛人民、勤政為民,集中表現為他甘當人民公僕的精神。他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總服務員」,反覆強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我們國家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應該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要「永遠做人民忠實的勤務員」。他心繫人民,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

周總理與文藝工作者在一起。

1954年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協議,使越南(除南方外)、寮國、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他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使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積極貫徹。他先後訪問過亞洲、非洲、歐洲幾十個國家,接待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為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的周總理與夫人鄧穎超。

年輕的周總理與鄧穎超。

周總理說:理想是需要的,是我們前進的方向。現實有了理想的指導才有前途,反過來也必須從現實的努力中才能實現理想。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路線,為確立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義會議後,仍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團團月臨紐 的精彩文章:

TAG:團團月臨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