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將
開國,平叛,安邊。
戰術高超者
一戰成名者
影響巨大者
春秋
1.孫武——(前535年—?) 兵家聖人、百世兵家之師。字長卿。軍事家、政治家。與伍子胥合力攻入楚國都城。作《孫子》十三篇,為後世推崇備至
2.伍子胥——(前559~前484)軍事家、政治家。名員,字子胥。初為楚人,楚王無道,殺其父兄。輾轉入吳,輔佐吳王闔閭,強盛吳國。與孫武合力,攻入楚國國都,掘平王屍,鞭三百。後因讒言被夫差賜死。
3.先軫——(前?—前627) 晉中軍元帥,指揮城濮之戰,奠定晉國霸主地位。崤之戰,第一場殲滅戰。外交伐謀,開啟兵家詭道。後因怒斥君主,自覺慚愧,自殺式衝鋒而亡
戰國
吳起——吳子(前440-前381)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武廟十哲。作為軍事家與孫子齊名,作為政治家與商鞅並論。在魏而秦不敢西進,在楚而三晉不敢南圖。在魏魏強,在楚楚盛。首創魏武卒。開商鞅改革先河。平生七十六戰,六十四勝,其餘皆平。著作《吳子兵法》武經七書之一。後因改革觸犯楚國貴族權利,被楚貴族殺害。
白起——殺神、人屠(?—公元前257年) 軍事家。戰略家。秦武安君。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武廟十哲。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將軍,好殲滅戰,以殲滅敵軍主力為戰略思想。以戰止戰,以殺止殺。戰術靈活,指揮藝術高超。百戰百勝,無一敗績,指揮鄢郢之戰,伊闕之戰,長平之戰。一生殲敵一百三十多萬,攻城七十餘座。在世時,三晉與楚無敢攻秦。後被昭襄王賜死。六國聞白起死,舉杯相慶。
孫臏——(?—前316) 軍事家,鬼谷子弟子,孫武子後人 。精通兵法。受同窗龐涓陷害,受臏刑,後入齊,以軍師身份指揮桂陵之戰,批亢搗虛,攻敵之必救。馬陵之戰,減灶計,誘殺龐涓。兩次大敗兵鋒正盛的魏國。奠定齊國霸主地位。著有《孫臏兵法》。馬陵之戰之後不知去向
廉頗——(前327-前243)趙國將軍,戰國四大名將,戰功卓著,為趙國轉戰四方。擅長防禦戰,長平之戰初期,以陣地戰成功抵禦秦國進攻。長平之戰後,擊敗渾水摸魚的燕國軍隊。被趙王猜忌,輾轉魏楚,並無功績,老死於楚國
李牧——(?-前229) 趙國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趙武安君。守備趙國北方,大破匈奴,使趙國邊境安定十數年。召還朝中,屢破強秦,成為秦國心腹大患。平生未嘗一敗,是戰國後期東方六國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將軍。趙王中反間計,殺死李牧,三月後,趙國滅亡。
王翦——(?-?) 秦國軍事家,武成候,戰國四大名將。始皇尊其為師,幫助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居功至偉。急流勇退,安享晚年
樂毅——(前?—前?燕昭王惠王) 燕國軍事家,燕昌國君。率五國聯軍攻齊,下齊七十餘城致使齊國幾乎滅亡。使齊國一蹶不振。不復東方大國形象。後被燕王猜忌,歸隱而去
田單——(前?—前?齊閔王襄王) 齊國貴族,齊安平君。出將入相,指揮即墨戰役,運用火牛戰,大破燕軍。短時間內收復齊國故土
匡章——(宣王威王閔王)齊國名將,桑丘之戰,擊敗千里入侵的秦國軍隊。伐燕,征楚,攻秦。統三國聯軍,攻陷秦國函谷關,秦國求和。後六國再無入函谷關者。
趙奢——(?—?惠文王孝成王) 趙馬服君,指揮閼與之戰,一戰封神
秦
蒙恬——(?—前210)中華第一勇士,秦國將軍,滅齊有功。後率軍三十萬,北築長城,卻匈奴七百餘里。經營河套平原。後被秦二世賜死
王賁——(?—?)將領,王翦之子,通武侯。秦始皇滅六國主要將領,滅魏、燕、 齊
章邯——(?—前205) 秦少府,將領,雍王。大秦帝國最後一根頂樑柱,率軍轉戰四方,消滅各地起義軍。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朝的滅亡,殺死項梁。巨鹿之戰投降項羽,後敗於韓信。自殺而亡。
冒頓單于——(前234—前174)匈奴單于,殺父自立。雄才大略,即位初期,忍辱負重,麻痹強大敵人東胡,而後將其一舉擊敗。統一漠北草原。隨後征服西域二十多小國,控制西域。「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擁有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締造了最為強盛的匈奴帝國。漢建立後,劉邦親自出征匈奴,冒頓用計圍劉邦於白登山,絕漢軍糧,劉邦用陳平計,僥倖得脫,遣使求和,為漢朝奇恥大辱。
楚
項羽——(前322—前202)西楚霸王,名藉,字羽。中國勇戰派代表。「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初起兵,展現無雙武力,獨自格殺百餘人。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消滅秦國主力軍隊。掌天下,分諸侯。彭城之戰,以三萬兵急襲劉邦聯軍五十六萬,大獲全勝,雎水斷流。然而四面皆敵,不斷作戰,且未能有穩定後勤保障,。最後為劉邦統天下之兵所圍。突圍至烏江,最後一次展現無雙武力。身殺漢軍數百人,自刎而死。
漢
韓信——(前230—前196)兵仙,西漢開國元勛,軍事家,戰略家。齊王,楚王,淮陰侯。大將軍,相國「王侯將相」榮加一身。漢初三傑,武廟十哲。蕭何稱其「國士無雙」,劉邦乃拜之為大將。獨自領軍作戰,出陳倉,定三秦,平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與劉邦會合圍項羽於垓下,全殲楚軍。天下無能與其爭鋒。漢之疆土三分之二出自韓信之手。「功高無二,略不出世」。後人稱「言兵莫過孫武,用兵莫過韓信」。楚漢之際,天下局勢皆在韓信之手,向楚則楚強,向漢則漢勝,自立則三足鼎立。後因功高震主,不知收斂。被斬於長樂鍾室。
英布——(前?—前196)「漢初三大名將」,楚九江王,漢淮南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楚漢戰爭期間,隔岸觀火。後被劉邦策反,共圍項羽於垓下。歸漢後造反被殺。
彭越——(前?—前196)「漢初三大名將」漢梁王。常年率兵擾亂項羽後方,襲其糧道,使其疲於奔命。堪稱游擊戰爭鼻祖。後因被誣造反,被劉邦殺死。做成肉餅
樊噲(前242—前189)漢開國將軍,舞陽侯,相國。早年從劉邦起兵於沛縣,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作戰勇猛,攻城先登,臨陣殺兵。劉邦稱帝後,幫助劉邦平定各路反王,穩定劉氏統治。
曹參——(前?—前190)漢平陽侯,丞相。從劉邦起兵於沛縣,身經百戰,屢立戰功。破二國,一百二十二縣。漢開國功臣第二位。繼相位,與民休養生息。恢復大漢生氣。
周勃——(前?—前169)漢開國功臣,絳侯,丞相。隨劉邦起兵於沛縣。身經百戰,屢立戰功,攻城好先登。劉邦言「安劉氏必勃」。呂后死後,與陳平共鏟諸呂,保存漢室。
灌嬰——(前?—前176)漢開國功臣,潁陰侯。丞相。作戰勇猛,統領漢軍騎兵,屢立戰功。用兵迅速且勇猛。濰水之戰,韓信敗龍且,灌嬰手下斬龍且。垓下之戰,項羽突圍,灌嬰緊追不放,逼項羽自殺。劉邦稱帝後,幫助劉邦平定異姓諸侯王反叛,呂后死,協助剷除諸呂
周亞夫——(前199—前143)漢軍事家,條侯,丞相。周勃之子。治軍嚴謹,駐軍於細柳軍營時,文帝入營,尚需通稟。景帝時七國之亂,統帥漢軍,三月平叛。挽救漢朝。後因事下獄,絕食而死。
李廣——(前?—前119)飛將軍,漢朝大將。初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奪旗揚威。後長期駐守邊境,與匈奴交戰。作戰勇猛,保境安民。匈奴畏懼,數歲不敢入侵。但自己也經常損兵折將。後隨衛青北征匈奴,迷路,自殺。
衛青——(前?—前106)字仲卿。西漢大司馬大將軍,長平侯。多次北征匈奴,為漢開疆拓土,戰功赫赫。用兵深入,出奇制勝漠北之戰,與霍去病深入漠北,幾乎消滅匈奴有生力量,威脅漢朝的匈奴邊患,基本解決。
霍去病——(前140—前117)衛青外甥,西漢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侯。勇猛果敢,驍勇善戰,精於騎射。用兵靈活,擅長千里奔襲,出奇制勝。繼承衛青戰法並發揚光大,將騎兵機動性發揮到最大。古代最優秀騎兵將領之一。自18歲初上戰場,多次北征匈奴,使匈奴聞風喪膽。漠北之戰,與舅父衛青深入匈奴腹地,大破匈奴,使之元氣大傷。漠北之役,霍去病封狼居胥,飲馬瀚海。成為中華民族武將最高榮譽之一。因病去世
趙充國——(前137—前52)字翁孫。西漢將領。早年從李廣利征討匈奴,被匈奴大軍圍困。充國率百餘人突出重圍,身受二十餘創。後以古稀之年,督邊西陲,下令屯田,長期與羌人對峙,只打必打之戰,瓦解羌人各部聯合,收買人心。「不戰而屈人之兵」,最終平定羌人叛亂。
陳湯——(前?—前?漢元帝)西漢將領。出任西域都護府副校尉時,審時度勢。果斷率領胡漢雜軍,突襲匈奴,斬郅支單于。解除匈奴對漢威脅。邊境安定半個世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出自其口
吳漢——(?—44)字子顏。東漢開國元勛,廣平侯「雲台二十八將」協助劉秀平定河北,擊敗收編各地農民軍,壯大劉秀勢力。消滅公孫述,平定川蜀。治軍不嚴,為人詬病
耿弇——(3—58),字伯昭。東漢開國元勛,將領,好畤侯。「雲台二十八將」,從劉秀平定河北,消滅農民軍。率部轉戰山東,以寡軍消滅張布十萬軍隊,屍橫遍野,平定齊魯之地。軍事指揮藝術高超,作戰靈活,首創圍城打援。
岑彭-——(?—36)字君然,東漢將領,舞陰侯,「雲台二十八將」。率軍南征,平定荊襄
(如有不全,歡迎補充哦!)
微信公眾號:民間奇聞傳說
Hello,夥伴們


※郭采潔石膏糊臉,美到無法自己 阿嬌衣品飆升,笑容滿面,美麗動人
TAG:逍遙大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