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度科幻片《湮滅》兩天票房不到3000萬,能怪中國觀眾不識貨嗎?

年度科幻片《湮滅》兩天票房不到3000萬,能怪中國觀眾不識貨嗎?

從票房的意義上,「年度最佳科幻片「《湮滅》正在遭遇一場湮滅。而Netflix早已成為了《湮滅》的接盤俠。

由於本片只在中美兩國上映,因此在北美首周票房僅1100萬美元,目前累計票房不到4000萬註定失利之後,這部投資5500萬美元科幻片的最後希望,就只剩下了中國市場,可是中國市場並沒有像《生化危機6》這些北美票房不如預期的科幻片一樣,帶給《湮滅》一場票房上的絕地反擊。

上映兩天,票房不到3000萬,相比同樣曲高和寡,但還是斬獲了超2億美元全球票房,內地最終票房為1.09億的《降臨》,業內認為《湮滅》最終票房僅為5000-6000萬。

GIF

這場票房失利多少令人有些意外,IMDb評分7.0,爛番茄新鮮度87%、Metacritic79分,後兩項評分均超越了《星際穿越》,爆棚的北美口碑讓本片在定檔內地之前就被冠以「年度最佳科幻片」的稱號。

某國內電影公眾大號,用了3個「必看」,3個「電影院見」,為本片造勢。但影片不僅票房被上映已經超過兩周的《頭號玩家》完爆,口碑同樣陷入巨大爭議中。

豆瓣7.3還算不俗,但貓眼僅有6.9分。更大的問題是評價的兩極分化,有觀眾認為這是一部傳世傑作,但也有觀眾認為其形式大於內容,一句話——就是難看。

到底怎麼回事?

高口碑燒腦科幻片「叫好不叫座」這種事在《降臨》那裡就發生過,可為什麼《湮滅》比《降臨》的票房更糟?到底是市場選擇,還是觀眾品味出了問題。難道真如悲觀者所言,我們的觀眾配不上好電影?

可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湮滅》只在中美上映,因為該片在北美首周票房失利後,派拉蒙已經將其海外地區(除中國內地)版權轉賣給Netflix,以謀求提前收回其成本的一部分。

那麼,《湮滅》被湮滅,真能賴中國觀眾不識貨嗎?

《湮滅》在北美票房撲街,靠中國市場救不回來有什麼奇怪的?

《湮滅》當然是一部好電影,可是從一開始,這部好片的市場命運就已經被註定。

該片最早是定於今年2月23日進行全球大面積發行的,可在該片試映過後,出現了大量關於影片「太晦澀」的不看好之聲。觀眾普遍認為這部由《機械姬》導演執導的影片太過深奧抽象,太知識分子。

GIF

派拉蒙希望導演做一些補拍和重新剪輯,對影片做出一些改變。

而擁有終剪權的執行製片人跟導演站在一邊,拒絕按派拉蒙的命令行事。被困住的派拉蒙最終決定將國際發行權賣給Netflix,避免很可能遭遇的票房失利。

事實證明派拉蒙的做法是正確的。

影片在北美上映首日票房只有386萬美元;而2016年派拉蒙另一部高口碑燒腦科幻片《降臨》的首日票房是936萬美元。影片北美最終票房被認為很難超過4000萬美元。

《湮滅》投資大概為5500萬美元,賣給Netflix的版權費能夠彌補一些損失,但影片要收回成本,還得看中國市場的表現。

現在看來,中國市場註定要讓派拉蒙失望了。

《湮滅》到底好不好看?

這看上去有些不合情理,因為從影像奇觀的角度看,《湮滅》比《降臨》更好看。

《湮滅》改編自美國小說家Jeff Vandermeer的星雲獎同名科幻小說,是《遺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兩部分別是《當權者》和《接納》。

由於原著的結構和寓意都十分複雜,多數人認為根本無法改編成電影。

但《機械姬》導演最終把它打造成了一部主打科幻概念以及心理驚悚的科幻片。

電影圍繞娜塔麗·波特曼扮演的生物學家的遭遇展開。在丈夫失蹤一年離奇出現、又突然大出血並陷入重度昏迷病危等一系列事件後,她主動加入了一個探索 「The Shimmer」的遠征隊。這個幻境包裹在一個巨大的、色彩斑斕的膜裡面,最終會吞滅整個世界。她的丈夫是上個遠征隊中唯一一個生還的人,但現在生命垂危。

影片通過閃回的方式,一早就告訴觀眾,只有女主一個人再度生還,整個故事,就圍繞這支女子遠征隊在環境遭遇的各種離奇事件展開,這其中既有很多驚悚元素,又包含大量的哲思。

一方面是文明的反思,從閃光外面進入閃光里,像是從一個已知文明抵達另一個未知文明。在另一個世界的離奇解構中,觀眾再次理解了外星人,比起過去,他們更接近《三體》中的外星人,更像一種超脫形體的能量。

另一方面,是對人類自身的反思。

電影里有個一閃而過的場景,莉娜手中拿了一本書,書名就做《亨麗埃塔的不朽生命》,其中提出了海拉細d胞。

書中講述,1951年人們從一個患宮頸癌的黑人女性身上提取出一個不朽細胞,婦女死了,而細胞卻一直存活,並可以無限分裂,後來它被命名為海拉細胞,用以科學研究。

人類之所以會死,因為細胞無法無限分裂,可是海拉細胞卻一直活著。

而「閃光」里的能量體,就像海拉細胞,可以永生不死,無止境地分裂下去。

但影片借角色之口提出的反思是:永生是好事嗎?

片中女心理學家這麼說:幾乎沒有人會去自殺,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毀滅 我們喝酒我們抽煙我們毀掉好工作或者是美滿的婚姻。

當這種反思達到高潮,最終以影像的形式表現了出來,文崔斯在死亡到來前,說出了影片的核心:

「我知道它們在我體內了,它跟我們不一樣,我不知道它想要什麼,或者是想不想要,但它會生長,直到包圍一切,我的身體和思想都將分解成最小塊的部分,直到一塊都不剩,湮滅。」

GIF

說完,文崔斯身體發亮,口吐火焰。當火焰化作漫天星光。人類的身體消失,卻彷彿化作一個宇宙。

湮滅,到底是摧毀,還是重生?由此成為影片留給觀眾的深深浩嘆。

但電影不是一部坐而論道的哲學片,正好相反,影片主創團隊以有限的成本,創造了驚人的影像。

在反對將影片海外版權賣給網飛時,導演亞力克斯·嘉蘭說:「我們這個電影就是為影院而拍的。儘管我不抗拒小屏幕……但從我、以及眾多影片工作人員的角度來說,它就是為大銀幕而拍的。」

亞力克斯·嘉蘭沒有撒謊,這部電影就是拍給大熒幕的。

為了還原原著中瑰麗精絕又驚悚恐怖的世界,從布景設計、畫面視效、優秀CG技術和聲效輔助,再加上攝影師羅伯·哈迪超現實主義的拍攝,影片用獨特的方式,呈現了一個恐怖的未知世界。

GIF

長成人形的植物、鹿角會開花的梅花鹿、發出七彩折射光線的「閃光」世界,最終帶給觀眾的是神秘莫測的肅殺美感和近乎眩暈的觀影體驗。

但即使如此,這依然不是一部大眾意義上的商業大片。

亞歷克斯·嘉蘭其實對原著進行了不少改編,甚至直接跳出原著進行大量再創作。這種做法直接得罪了原著黨。

而對於普遍觀眾來說,《湮滅》牽涉到的又是一個極其難理解難解讀的世界觀,如果沒有讀過原著,很容易產生影片故弄玄虛的感覺。

GIF

《湮滅》沒什麼大場面,儘管有著幻境的影像奇觀,但缺乏同期上映的《狂暴巨獸》那樣酣暢淋漓的大場面,更不用說結局那巨大的晦澀感。

中國觀眾還沒有做好接受這種硬科幻片的準備。科幻電影要在中國受歡迎,大多是靠的「大片感」。反之,影片的科學設定越複雜,以及從中衍生出的人性探討越深入,反倒越可能趕走大量路人觀眾。

GIF

《湮滅》是一部好電影,但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觀眾來說,只有部分深度影迷才會認為它是好看的電影。

那麼它的票房失利,還意外嗎?

別因為《湮滅》失利,就把不識貨的帽子扣到中國觀眾頭上

這讓人很容易將影片的票房失利歸結為中國觀眾又一次不識貨。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為什麼海外口碑和《湮滅》相當的《降臨》的中國票房,就比前者好得多?

同樣探討的是解構、重生等哲思命題,同樣早早揭開謎底的《降臨》,大場面比《湮滅》更少,但影片探討了最為純粹的親情話題,儘管這並非影片的核心主題,但這雋永的主題依然因此打動了部分路人觀眾。

而《湮滅》具有更強的作者性,台詞像是導演的喃喃自語,故事也略顯抽象。它是一個突破性的作品,但顯然不是一個面對大眾的作品,在這個科幻文化不太成熟的市場里,它也不會是一個賺錢的作品。

甚至在影片營銷上,也出現了不少水土不服的問題,從風格上來看,亞力克斯·嘉蘭和丹尼斯·維倫紐瓦都很擅長營造神秘感,但《湮滅》中的科幻和神秘力量帶有一種克蘇魯式的恐怖感,影片大量的驚悚場面,絕對有令人脊背發涼的功力。

GIF

如果影片在營銷中主打驚悚而非科幻,在宣傳中突出「最恐怖科幻片」的看點,也許能吸引更多觀眾,但在很多人僅僅是把電影當成一種娛樂方式的當下,只是強調深度和口碑,只會讓很多人對《湮滅》敬而遠之。

有一種說法是,真正牛逼的科幻片,都沒有商業上的好下場,從《銀翼殺手》到《湮滅》,似乎果真如此。但這真的是觀眾品味的錯嗎?

觀眾沒有任何理由為不喜歡的電影買單。因為觀眾給差評構成了對電影的傷害,就認為觀眾沒水準甚至刻意抹黑,這才是玻璃心。

不是說所有迎合已知的故事套路和感官刺激的電影就是好電影,可是站著把錢給賺了,並不是絕無可能。

通常來說,如果一部電影能夠充分激發觀眾的感性體驗,那麼這部電影就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GIF

科幻電影,對於普通觀眾意味著科幻場景、特效和大場面,這些都是觀眾更喜歡在電影院里欣賞的內容。《湮滅》雖然提供了視覺奇觀,但卻沒多商業元素,更需要觀眾去思考、琢磨裡面的細節。

而且,類似人類死亡是為了重生、人類反思這樣的概念,中國觀眾很難有這一層的情感共鳴。那麼海外「口碑好」,這對於觀眾來說,只是一個沒法落到實處的概念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貓眼評分會低於豆瓣評分,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一部完全看不懂的電影,能有多好?

基於觀眾口碑的兩極分化,類型壁壘,以及《狂暴巨獸》和餘威猶在的《頭號玩家》等科幻片的市場分流,再加上海外Netflix提前發布了資源,《湮滅》的中國票房撲街並不是令人意外的結果。

GIF

這部電影本就不是為了觀眾的G點而存在的,導演甚至不願為了遷就觀眾修改影片,那麼觀眾不買單、票房失利就是求仁得仁。這件事,和觀眾識不識貨有什麼關係?

而由此衍生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在主題、哲學深度、故事甚至氛圍上與《湮滅》、《降臨》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三體》,如果真的被拍出來,是否也會遭遇這些硬科幻電影類似的商業命運?這個問題,只有交給未來來回答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哥侃電影 的精彩文章:

TAG:哥侃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