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出爾反爾原來是這個意思

出爾反爾原來是這個意思

來了是客 悟了是緣

文:穿越君 讀史開眼界 特約作家

現在我們都知道,出爾反爾是指:

言行前後矛盾,此一時,彼一時,

反覆無常的意思。

可是在戰國時代並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下》:

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這個成語與孟子有關,

東周戰國時期,除了幾個霸主國家外,

還有很多的小國家,

這些小國家之間也經常打架鬥毆。

孟子就出生在一個叫鄒國的小國,

就是他繼承和實踐了孔子的思想,

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

稱為「亞聖」,與孔子合稱「孔孟」,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戰國時期儒家主要的代表人物。

有一年,鄒國與鄰近的魯國發生了衝突,

鄒國吃了虧,死了三十三個手下。

鄒穆公很不高興,倒不是因為吃了敗仗,

而是因為,他發現自己帶領手下,

和別國打仗的時候,

眼看著自己的手下將士一個個倒下,

老百姓不但不幫忙,還站在旁邊看熱鬧。

他一眼就瞅到了站在旁邊的孟子,

於是他問孟子,

這些百姓太可惡了,

殺了他們吧,人有太多,殺不完,

不殺他們吧,心裡又不舒服,

你說該怎麼辦好?

孟子聽了鄒穆公的提問,

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

而是回憶了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

記得有一年我們國家鬧災荒,

很多年老體弱的人都餓死在荒山野地里,

也有很多的年輕人流離失所逃亡他鄉。

可是當時大王的糧倉是滿滿的,

國庫充足,幾年都不愁吃穿。

可是您手下管理錢糧的官員,

並沒有把應該上報的嚴重災情告訴您,

他們都高高在上,根本就不關心百姓的疾苦,

任由百姓流離失所餓死他鄉。

您說,現在百姓不幫助您的官員,

是不是也是應該的呀。

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

要警惕呀,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

別人也會如何對待你。

如今百姓有了一個重拾尊嚴的機會,

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官員也是在理的。

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懲罰他們,

如果您和官員像愛護自已一樣愛護他們,

甚至願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那麼,老百姓也會願意為您付出生命的。

這就是古時候的出爾反爾,

是孟子踐行孔子仁政的典型案例。

其實,她不僅僅適用於政治,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同樣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報還一報」,

你用什麼樣的手段對待別人,

別人也會用同樣甚至更為卑劣的手段對待你。

這就叫做,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

而這種「出爾反爾」的思想,

也《易經》上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相通的。

也與佛家的因果現世報是一個意思,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時辰一到,天不報人報。

當然現在修行佛法的人,

多數已看淡仇恨,

但是,修行佛法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所以,善惡到頭終有報,

千萬不要做壞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開眼界 的精彩文章:

人為什麼要讀書?
這些歷史虛構的人物,你相信了幾個

TAG:讀史開眼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