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職閆魯超 月亮和六便士

德職閆魯超 月亮和六便士

已經畢業的學生托我辦理電話註銷業務,回寄身份證的時候,想到昔日求學期間的他愛書有加,便把當時正在閱讀的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一同寄給了他。扉頁書寫:不可一日無書。

作為20世紀的流行小說,書名滿帶了開玩笑的語氣,卻又恰如其分、再好不過的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和我們大多想逃離卻又不得不苟且面對的的現實。

《月亮和六便士》封面版本一(圖片來源於網路)

應該是需要時間和耐心才能讀進去的一本,所謂的帶入感不強。所以索性放棄了冗長的序,直接從正文開始了。然而正文也是那般,需要反覆幾個來回的比對才能理解。即便通讀了全篇,「敘述人的態度是那樣飄渺隱約,只具有模糊的暗示,因此誰也不敢斷定他的態度里是否掩蓋著深層的含義」。之所以如此,也跟作家自身的經歷不無關係。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國小說家、戲劇家。1874年1月25日生於巴黎。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

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卻也讓他變得堅強和富有同情心。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此後創作的多篇著作中無不透露出對人生、藝術、信仰的深刻剖析。」

書籍插畫(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麼,毛姆對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的刻畫似乎也變得合情合理了---若非有著這樣的經歷有何以有這樣的視角和筆觸。從擁有幸福家庭、穩定工作的證券經紀人到為了追逐理想甘於窘迫的流浪者,從法國到塔希提島,思特里克蘭德只有一個理由,對畫畫的熱愛,儘管他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直至貧困潦倒因病而終,亡去的不僅是他的生命、理想,還有他的畫滿巨型壁畫的屋子。

他終究為了他的理想而活過一次。

《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為原型,但又毫無疑問地杜撰了現實。

玻利維亞塔希提島(圖片來源於網路)

有很多學生都曾找我們抱怨過當前狀態的不滿,講起高中時代有過許多理想和願望,至今卻沒有實現的機會,甚至覺得以後仍沒有實現的可能。對於這樣的年輕人(包括有著同樣糾結的我們自己),需要的也許是百分之一思特里克蘭德孤注一擲的勇氣。對,百分之一也許就足夠了。畢竟對於年輕人,尚沒有太多財富積累,需要放棄的並不多,百分之一的思特里克蘭德勇氣,其實就是我們為改變和實現自己努力做出一點嘗試。

畢竟,空有理想又不願意付諸實踐才是我們苦惱的根源。追逐理想不一定要否定現實走向極端。思特里克蘭德的世界也許是我們無法理解的世界,我們更無從模仿。

「遍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但願讀過這本書的你我,能夠兼得月亮和六便士,至少可以多些思特里克蘭德式追求夢想的勇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職閆魯超 的精彩文章:

TAG:德職閆魯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