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讀本 競爭與內求

文化讀本 競爭與內求

現代社會中,無論是個體還是我們所在的組織,似乎都在不知不覺中踏入了飛速前進的列車,走上沒有回頭路的軌道。競爭無處不在,跟他人競爭,跟時間賽跑,工作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也更加容易焦慮。

競爭和快節奏成為工業社會中人們普遍的生存狀態,主要源於幾個比較根本性的因素

1

人和自然之間關係的基本假設發生改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對於自然規律的尊重和順應,本質上是認為人是天地中的存在,是宇宙的一部分,和諧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命質量。

到了工業文明後的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變成了宇宙的中心和主導,自然條件只是為人所用。「人定勝天和科技能夠創造一切」成了主要假設。於是,人類社會延續和發展的主要驅動之一,便是科技進步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賽跑。

資源有限,我們的需求卻沒有限制,甚至這些需求不斷地被經濟和商業刺激和誘導,導致超額消費甚至過度消費。因為人類相信,在一種資源枯竭之前,一定會找到可替代的其他資源。

2

生命有限和需求不可逆轉。

科技再發達,也無法改變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生命在不斷走向衰竭的過程中,倘若一個人的力量和安全感來自於外在的擁有,那麼就很容易產生這樣的動力和訴求:一定得趕在年輕的時候,身強力壯、精力旺盛的時候,擁有更多,獲得更多,甚至要為子孫後代做更多的儲備。與此同時,我們的需求又存在很難逆轉的客觀現實,於是,跟時間賽跑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3

規模效應與先導優勢。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在分工理論的應用下,隨著大機器的應用和技術突破,最大的特徵是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和量產規模化。理論上講,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盈利空間越大,企業便越有實力進一步投入研發,不斷改良產品,跑贏競爭對手。

規模和企業盈利與實力之間存在循環效應,先導優勢也會因為規模效應而得到穩固。規模意味著影響力,意味著品牌對消費者心智的佔據,同時也意味著資源獲取成本的降低。

總的來講,規模效應產生先導優勢,先導優勢進一步放大規模效應,而這兩者之間關係最重要驅動因素的就是時間和空間,規模放大需要空間去承載,先導優勢需要時間去實現。

4

時空壓迫感。

交通的發達拉近了現代社會區域之間的距離,天外有天讓人們產生一種空間放大的嚮往。與此同時,由於區域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衡,區域之間的連通容易帶來資源的爭奪,人們在產生「向外走」的願望的同時,也面臨著本地被侵佔的危機感。另一方面,生命總在不停的走向終點,誰也不知道終點會在什麼時候、以怎樣的方式到達。競爭本質上源於一種深層的不安全感,對未知的恐懼,對自身有限性的抗拒。

競爭意識和潛在的不安全感就像是傳染病一樣,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形成了一種生命的場域。我們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在奔忙裡焦慮,在焦慮里奔忙。即便在一個階段佔據了競爭優勢,擁有更多,比更多的人都更強,又會產生是否可持續的問題。

有沒有一種區別於「競爭和規模效應」的生存邏輯存在?

顯然是有的。

我們稱之為「內求和極致效應」,這是一種「少即是多,慢就是快」的邏輯。這種邏輯認為「不安全感不能通過擁有更多來解決」,生命的品質與幸福感,少量擁有才更容易實現。只有少才能聚焦,只有慢才能專註,簡單而持久,才能在一件事情上走到極致。

極致會因為極度稀缺而更容易建立絕對優勢,才能真正化解人們心中的不安全感。廣泛獲取,是大腦邏輯的放大;定而生慧,是心靈感知的通達。後者不僅更有利於解決人們內心的不安全感,更重要的是,縱深的成長更容易連通終極智慧。

前一種邏輯更符合「工業思維和人工智慧」,後者則更符合「匠人精神」的表達。前者是競爭思維,後者則是內求思維。雖然各行各業存在各種差異,整個社會的發展階段和人們的整體教育水平、認知水平也存在差異,並且在我們當前的社會中,兩種邏輯之間似乎也存在某種程度的競爭與對抗。但事實上,兩種邏輯應該達成和解、相互成就和相互保護,並且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承擔不同的功能,最終支撐人類社會幸福度的提升,實現有價值的發展。

就管理諮詢工作而言,諮詢是因為實體企業而存在的一種智力服務業。我們以管理為核心能力,但並不是純粹的研究機構,我們一切的研究最終是為了在企業真實情境中應用,幫助企業實現良性發展與效率提升。這就決定了我們所提供的一切服務的方式與服務的價值始終離不開對客戶發展階段、特徵與需求的適應。

就整個中國企業的發展階段而言,許多企業在業務上尚未建立真正有競爭力的優勢,還沒有找到並且在實踐中論證了真正可持續的發展邏輯;組織也尚未建立相對穩定、精密而動態的管理系統;絕大多數企業也尚未經歷創業一代交班的考驗,在治理關係演變和企業的可持續性之間尚未實踐出真正有效的模式……。再加上中國特有文化的影響,受到集體文化和氏族家庭文化的長期影響,與職業化教育和個體文化為根基的西方社會相比,中國企業中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始終更為動態、更為糾纏,更為複雜,在某些階段也更有力量。

所有這些因素的存在,無論是階段性的,還是長期的,共同決定了中國企業的管理提升需求往往是系統的。與掌握某個知識概念、工具方法、某個成功的經驗案例、或者某種邏輯和模型相比,情境中的動態化應用,研究各種條件的可能,以及條件無法充分滿足情況下的實戰問題解決,才更能真正意義上幫助到企業管理提升。

這種情況下,諮詢公司即使致力於研究工具方法、工作流程和輸出成果等方面的標準化,也很難替代人的判斷。準確地講,這些標準化工作只能作為提升諮詢師工作效率的輔助。

「市場需求旺盛與有效供給不足」是管理諮詢行業長期存在的現象。諮詢業從來不缺機會,缺的是真正能夠幫助客戶判斷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正是因為諮詢能力很難量產化和規模化,才使得有效供給能力更為稀缺,而這種能力的成長更需要內求思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惠遠諮詢 的精彩文章:

管理研究 研究的意義

TAG:惠遠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