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中倖存的科隆大教堂與卒姆托「浴火重生」的小教堂

二戰中倖存的科隆大教堂與卒姆托「浴火重生」的小教堂

GIF

同濟建築小姐姐

20014個國家41座城市

一趟關於建築X美食X設計的流浪之旅

和你分享

開始計劃科隆的旅行前,心中就已有兩個必去的建築,腦中浮現的是——高聳矗立直至天空的黝黑尖塔科隆大教堂,以及廣袤曠野上的一枚被熊熊烈火灼燒過的卒姆托設計的小教堂。

廣袤曠野上伶仃矗立的卒姆托設計的小教堂

作為德國的第四大城市(其他三座城市為柏林、漢堡、慕尼黑),科隆以重工業聞名。坐落於萊茵河畔的科隆既保留了古羅馬的歷史氣息,又充滿現代化的設計和時尚感。

科隆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城市,公元前38年建為古羅馬要塞,因位居歐洲東西和南北交通要衝,中世紀時經濟已頗發達。十九世紀中葉後,隨魯爾煤田開發和鐵路修築,發展更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嚴重破壞,但最重要的古迹,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卻倖存下來保留至今。

曾經一次在科隆機場轉機,看到一面牆壁上寫有科隆人的十條「生活守則」,其中最有趣的一句「Drinkste ene met!」,意思是「一起喝一杯吧!」

印象中刻板保守的德國人,深度接觸後會發現,他們冷峻的外表下有一顆溫暖而可愛的心。

科隆兩日行程表

DAY 1

科隆火車站擴建

科隆火車站擴建(站台頂棚)Hauptbahnhof K?ln Erweiterung

建築師:Busmann+Haberer

地址:Trankgasse 11,50667 K?ln

年代:2000

科隆火車站位於科隆市中心的位置,緊挨科隆大教堂。

該擴建部分的設計概念來自於一個樹狀的屋頂支撐:一個纖細的面承重結構,它的強化肋直接連接到柱子上。

考慮到從Hohenzollern大橋到火車站之間的軌道呈極為複雜的幾何形體,因此整個系統的受力方向選擇向軌道傾斜。一系列的十字拱適應於不同的軌道弧度和展台形式。

菱格張拉網狀的鐵軌頂棚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世界文化遺產),K?ln Dom

地址:Dompropstei Margarethenkloster 5,50667 K?ln

年代:1248/1842-1880

時間:教堂:11月-4月6:00-19:30; 5月-10月6:00-21:00。塔樓:1月-2月9:00-16:00; 3月-4月9:00-17:00; 5月-9月9:00-18:00; 10月9:00-17:00; 11月-12月9:00-16:00。 珍寶館:10:00-18:00。

位於科隆的市中心,是一座天主教教堂,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被授予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築的美譽。

教堂西面的雙塔設計是哥特式的建築巔峰之一,分層排列的彩繪大玻璃窗,裝飾豐富的三角楣,茂密如花束的細長扶垛宛如一根根長矛刺向157米高的教堂尖頂,朝向萊茵河方向的半圓形後殿,加上無數個見頂和小塔,這一切都構成世界建築史上一道壯美的奇觀。

二戰中瀰漫著戰火硝煙的德國卻讓科隆大教堂幸免於難。

幸運不是答案,愛才是。

1942年5月30日,本應是一個寧靜的初夏夜晚,而這一夜英國皇家空軍向科隆市投下2000餘噸炸彈,他們在這一夜給科隆造成的破壞程度比他們之前發動的1300多次的進攻的破壞總和還要大。

90%的城市被夷為平地,而科隆大教堂卻免遭轟炸。這個懸疑直到2008年5月一封二戰盟軍轟炸科隆的飛行記錄被解密才被解開——

「當我決定下令改變主意,放過大教堂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我會因此而受到處罰,但是當你看到一群衣衫襤褸的人,將自己懸在高高的塔尖之外,不顧生死地搶救壁畫時,相信你也能跟我做出同樣的決定。」

(來源http://blog.sina.com.cn/lunazheng)

原來當年的科隆大教堂一直是流浪漢們寄宿的地方,二戰後期,盟軍決定轟炸德國西線最後的據點科隆,消息一出,寄宿在大教堂里的流浪漢站了出來,將大教堂里的玻璃壁畫全拆下來,想方設法保存

梯子上鎮定自若的流浪漢們,深深震撼了近在咫尺的轟擊機上的盟軍軍人,上了膛的炮彈並沒有朝大教堂的主體發射。

此後幾天,整個科隆幾乎被盟軍的炮火夷為平地,唯有科隆大教堂依然聳立在原地。這也可能是科隆大教堂建築表面呈熏黑狀態的原因。

保存完好的彩色玻璃上,講述著聖經故事

入口處抬頭,有明顯修復的痕迹,建築主體清洗潔凈,精雕細刻的石像仍保持著熏黑的狀態,足見德國人對於歷史遺產謹慎的態度

趕上禮拜日,前來禱告的人非常多

第二天起個大早去科隆教堂,高聳寂靜的教堂空間神聖而震撼

路德維希博物館

路德維希博物館玩音樂的年輕人,使整個廣場洋溢著活力

路德維希博物館,Museum Ludwig

建築師:Busmann+Haberer

地址:Heinrich-B?ll-Platz,50667 K?ln

年代:1986

時間:周二-周日(包括公共假期)10:00-18:00;每月第一個周四10:00-22:00;周一閉館。

路德維希博物館是一座有著鋸齒狀屋頂的現代風格建築,建於1976年,德國著名的藝術資助人彼得·路德維希(Peter Ludwig)夫婦先後給這家博物館捐贈了774幅畢加索的作品。

該博物館是除了巴黎畢加索博物館和巴塞羅納畢加索博物館外,收集畢加索作品最多的博物館。

該博物館還有一個攝影博物館Agfa-Foto-Historama,收集了前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攝影作品,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歷史圖片和照相機博物館,是攝影愛好者的好去處。

霍亨索倫橋

霍亨索倫橋,Hohenzollernbrücke

地址:Hohenzollernbru?cke,50667 Cologne

霍亨索倫橋是科隆最古老的橋,建於1907年和1911年之間,由三座鐵路橋和人行道組成。連接著大教堂,橫跨萊茵河的霍亨索倫橋無疑擁有著最美麗的風景。

科隆人相信在霍亨索倫橋上掛上一個鎖,將鑰匙丟進萊茵河,愛情就可以天長地久。這橋上五彩斑斕的各式銅鎖,形成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把心交給我:德國歌手Hoehner的一曲「Schenk mir dein Herz(把心交給我)」,講述了霍亨索倫橋和寄托在它身上的愛情故事。

這支歌后來成了德國家喻戶曉的歌曲,更是每次狂歡節上的必唱曲目。也正是因為這首歌,霍亨索倫橋變得有名起來。

橋上沉甸甸的同心鎖寄託了多少情侶美好愛情的心愿,但願所有心愿都能實現

柯倫巴藝術博物館

上新下舊的外牆面拼接

柯倫巴藝術博物館,Kolumba

建築師:Peter Zumthor (彼得·卒姆托)

地址:Kolumbast rasse 4,50667 K?ln

年代:2007

時間:周三至周一:12:00-17:00;周二閉館。

柯倫巴藝術博物館陳列著羅馬天主教區有著千年歷史的藝術品。作為一個將場所、藏品和建築完美結合的產物,它讓參觀者通過建築中由近古到當代的多個建造結構體驗到了兩千年的西方文化。

該建築由羅馬及中世紀建築的石頭廢墟、哥特後期的柯倫巴教堂、「廢墟中的聖母」小教堂(1950年)、獨一無二的考古挖掘(1973-1976年)以及由卒姆托設計的新建築等幾個部分組成,將原有的廢墟與現代建築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將宗教與藝術以優雅簡約的方式結合於一身。

整個新建築猶如在「瓦礫上的舞蹈」,在古迹上矗立的纖細的柱子撐起了頂棚,使新舊牆體可以自如縫合,融為一起。

牆體上的空洞沒有任何玻璃圍合,在一層的古迹館與室外的溫度是一致的,因為進入門廳溫度很高就把外套放在了衣帽間里,但是進入古迹館又覺得涼意襲來,所以印象深刻。

灰磚是整個建築的主要材料,厚度據資料顯示只有36毫米,長度不盡相同,手工炭燒並染上溫暖的顏色,巧妙運用這些灰磚縫合古迹並製造孔洞,使日光柔和滲入巨大而黑暗的遺迹中。

最深的印象還是德國建築施工工藝的精緻細膩,每一個勾腳和收邊都處理得嚴絲合縫,使強迫症患者得到最大的治癒。

內部庭院幾根纖細的枯枝與素白的牆面相得益彰

纖細柱子和透薄牆面使新建築輕巧地架於歷史廢墟之上

建築與美食不可辜負

之後是漫無目的的閑逛,走進一家火鍋店,異國他鄉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推薦『福館』!(地址:Andreaskloster 10, 50667 K?ln, 德國)

夜晚,我登上科隆三角大廈,可以看到科隆城市的夜景,科隆大教堂、電視塔、火車站以及霍亨索倫橋盡收眼底,在科隆的第一天就不緊不慢的這樣結束了。

DAY 2

第二天的目的很純粹,就是想去看一眼廣袤曠野上的,那一枚被熊熊烈火灼燒過的卒姆托設計的小教堂。

克勞斯田園教堂

克勞斯田園教堂,Bruder-Klaus-Feldkapelle

建築師:Peter Zumthor (彼得·卒姆托)

地址:Iversheimer Stra?e, 53894 Mechernich-Wachendorf, 德國

交通:從科隆火車站坐火車到Satzvey火車站(地址:Satzvey, 53894 梅謝尼希),用時一小時;

從Satzvey步行5公里至小教堂,用時一小時。

沿途是寧靜的小鎮和油綠的田野,風景很美。谷歌地圖有推薦坐公交車,但是鑒於公交車比較難等以及繞路,所以我選擇了步行。(溫馨提示:路程較遠,不適合暴走的小夥伴還是不建議選擇徒步方式。)

公交車路線

步行路線

沿途油綠的田野

寧靜小鎮木頭窗子里的家貓,好奇地張望

步行五公里,只為見到你——田野上的小教堂

該設計由當地農民建造,用來紀念他們的保護聖徒,十五世紀的Bruder Klaus。

該教堂最特別之處在於其建造方式:由112根樹榦作為框架,分層澆築混凝土,每層約50厘米厚,共24層。澆築完成後,一把大火將木框架燃盡,留下一個中空的黑腔和燒焦的牆壁。整個建造過程十分具有宗教意味

陽光雨水都可以透過頂部的開口進入內部,教堂的中心地面形成一個小水窪。教堂沒有管道、衛生間、給排水,點一排祈禱的蠟燭就照亮了整個空間。

牆壁上混凝土支模留下的空洞嵌入了一粒粒渾圓的玻璃珠子,投射著內外的光芒,像陰暗潮濕處凝結的水珠,但觸感又是乾淨溫暖的。

層層可見的混凝土

入口投射進入的強烈光線與昏暗內部的強烈對比

陽光照亮嵌在混凝土支模孔洞中的玻璃珠子,像壁掛的露珠

抬頭仰望是直指天空的洞口與撒入的天光

牆壁上渾圓的玻璃珠子在發光

我們是不遠萬里的遊客,而更多的禱告者則是虔誠地每周前來,點燃一支支燭光。

參考資料:

1. 窮遊行程助手

2. 世界建築旅行地圖-德國,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6

3. https://www.archdaily.com

Over

撰文&拍攝 | G學姐

轉載請聯繫後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二戰豹G指揮型 車號001–模型作品
二戰希特勒橫行霸道,多靠這三人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