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木屐與下駄看中日文化傳承!

從木屐與下駄看中日文化傳承!

【下載華輿APP,海外生活更有趣】

木屐本我天朝物,在我國始於春秋,盛於漢唐,是我國古人的日常穿著之履。至於傳入日本的時期,據估計最早應是在魏晉晚期(也有說是隋唐時期)才傳入日本的。

查日本關於木屐的歷史,就透出了日本人的曖昧性,因為他們只是籠統地說「下駄」(即木屐)在日本上古時候就出現了,而根本不提源自中國一說。甚至有些日本人還拿《古事記》說事兒,說當初太陽神天照大神被她弟弟海神須佐之男氣的躲入高天原的石洞里以致人間陷入黑暗之中,為引天照大神出來重新照耀世間,舞神天鈿命就站在桶上跳英格蘭踢踏舞,外加脫衣,踢踏舞不能沒鞋呀,於是,日本某些人就據此說當時舞神一定是穿了下駄跳的脫衣踢踏舞,卻是渾忘了就連那段歷史都是雲山霧罩無從可考的。陳壽的《三國志》中也曾有記載說日人「皆徒跣」,陳壽是三國時蜀漢及西晉的史學家,由此也佐證了起碼在晉初時的倭國,尚無鞋可穿。

下駄。攝影:Martin Abegglen

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謝公者,南朝詩人謝靈運也。詩中的「謝公屐」就是指謝靈運登山所穿的木屐。由此,醉心於中華文化的日人始稱「謝公屐」為「山屐」。平安時代後期的歌人大江匡房的《八月十五夜詩》中有「山屐田衣三五夜,短低帽放游天」傳世。前吟後和,渾然天成,這倒是中日間關於「木屐」的一段佳話了。

木屐日語稱它做「下駄」,卻是近世以後的事兒,在那之前是一直稱為「木履」的,後來又叫了「足駄」,江戶時期,足駄的前後兩個底齒分了高低,高者就還稱足駄,矮齒的則叫了下駄。又有一說,是說「下」者,地面之意,「駄」即鞋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下駄了。

木屐雖傳來日本,但直到江戶前期為止,並沒有發展太快,一般庶民還是以「草履」為主。到了江戶後期,日本木業繁盛,木屐作坊開始大量出現,木屐也才成了普及物。日本人也由只限於雨天出門穿的木屐,在平時晴日也開始穿用了,而且男女皆流行。女人穿了木屐,和服款款,打著紅油布傘招搖過市,就顯得裊裊婷婷。而男人木屐配上便裝和服,搖扇游於肆坊,亦讓人想起永井荷風的《晴日木屐》。也看日本時代劇,每見江戶武士打鬥時,因穿木屐,就難以騰挪跳躍,驚險度刺激度自然減值。跑起來上身不動,全得靠下身出溜,滑稽之處,讓人莫名的就想起京劇三岔口來。

戰後曾有一段時期,因物質匱乏,日本人只有木屐可穿。拜朝鮮戰爭爆發所賜,日本軍工企業在美國的支持下得以飛速發展,帶動了日本經濟騰飛,人們才開始有了皮鞋穿。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日本柏油路得以普及,至此,日本全民換皮鞋,木屐也就徹底進入了「下駄箱」(鞋櫃),難得一見天日。現在若想看看日人穿木屐的樣子,還得去舞伎出沒的地方守株待「屐」,再就是夏季的花火大會和祭,每到那時,日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都會穿上一種稱為「浴衣」的簡易和服,腳踏木屐像趕集般去看花火、去跳祭舞。不過,說實在的,給人的感覺真的很美,尤其是三五成群的裸足木屐和服女孩兒們嘰嘰喳喳的行走在街上的景象,看過去,真的可以說是日本夏季的一首雅美的風物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日本人穿木屐雖然也少見了,但畢竟還能得見,倒是木屐的源頭我邦,卻是可以說幾乎絕跡了。至於原因,有人說是由於我們古人聰明,早就發明了木屐的替代品,還有人說,我國古代女性穿木屐沒有流行下來是因為女人開始流行三寸金蓮了,三寸金蓮當然無法穿木屐了,貌似都有道理。但若用現代的眼光去打量一下,請問,是中山裝適合穿木屐呢?還是西服適合穿木屐?擬或是旗袍適合穿木屐?當然都不是,只有傳統漢唐服飾才配穿傳統木屐,這正如和服配木屐一樣,怎麼看都順眼,而我們的傳統服飾在哪兒?所以說,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丟失了傳統才導致了某些傳統文化也喪失掉的。不過,這幾年也有倒是也看到了一些好現象,那就是在全國各地掀起的漢服熱和教授兒童行古禮、穿漢服活動等,至於能否恢復漢唐服飾以讓國人在重大國家、個人的節日也能穿上民族服裝展示中華古國形象,那還只能是拭目以待了。(原標題:萬景路:從木屐與下駄看中日文化傳承)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中文導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老外最常說「中國詞」出爐,這個詞排名竟超「熊貓」!
華人超市諷刺家樂福向政府「哭訴」,要求總統不應對華人超市抱有成見!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