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遺產 永續傳承

文化遺產 永續傳承

今年的主題指向遺產保護中的「人」,強調「人」(訪問者、居住者、管理者)在遺產保護中的重要性,倡導在遺產保護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與參與,使遺產保護更好地服務並惠及廣大民眾。

國際古迹遺址日即將迎來第三十六個紀念日。回溯歷史,世界各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已經走過一段很長的道路,其中最具權威性的國際民間組織是成立於1965年的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1982年,它提議將每年4月18日設立為「國際古迹遺址日」,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二屆大會上得到批准。自2001年起,每年國際古迹遺址日均設立一個活動主題,今年的主題為「遺產事業,繼往開來」(Heritage for Generations),強調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世代相傳、永續傳承的事業。

以人為本,文化遺產面向人、面向當代生活

與此前國際古迹遺址日主題多與某一類型的遺產相關不同,今年的主題指向遺產保護中的「人」,強調「人」在遺產保護中的重要性,倡導在遺產保護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與參與,使遺產保護更好地服務並惠及廣大民眾。文化遺產語境中的「人」分為三個主要類型,訪問者(遊客)、居住者(居民)、管理者(管理人員、專業人士)。在「以人為本」理念的支撐下,這三類人如何同遺產發生良性互動,是國際遺產領域一個普遍關注的課題。在這方面,各國各地區進行了不少探索,形成了不少值得借鑒的成果。

在面向「訪問者」方面,文化遺產的闡釋與展示不僅要傳遞文化遺產自身的信息、內涵和價值,同時讓「訪問者」能夠最大程度「融入」文化遺產的環境。比如,龐貝古城遺址在保護展示中非常關注保持文化遺產整體環境的協調,維護文化遺產與城市、維蘇威火山的空間關係,為參觀者提供完整的歷史氛圍和遊覽體驗。而西班牙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則在保護展示中特意設計了五條格拉納達古城遊覽線路,將古城和鄰近的居住區連接起來,增加了遊客停留和參觀遺產所在城市的時間,也加深了對遺產地的整體理解,既有效保護了遺產,提升了參觀體驗,又增加了整個區域的經濟收益。

廣義而言,「訪問者」也泛指遺產在今天的使用者,這些遺產在經歷功能轉變之後,服務的對象也相應發生變化,更緊密地面向並服務於當下的生活。比如,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天堂書店,前身為始建於1294年的多米尼加教堂,之後又陸續被用作倉庫、檔案館、甚至大型自行車停車場,而今它作為一家書店而聞名全球。又如利物浦阿爾伯特碼頭建築群歷史上曾是著名的倉庫建築,1984年重新開業後被改造成商店、公寓、飯店、酒吧、賓館、畫廊和博物館;法國波爾多建立於1824年的殖民地農產品倉庫,在1984年成為當代視覺藝術中心;比利時一家具有新藝術運動風格的購物商場,隨著城市、商業的不斷發展漸漸人去樓空,1989年被完整地保護並改造為比利時漫畫博物館。這樣的案例不一而足,都體現出文化遺產面向人、面向當代生活的理念。

惠及民眾,文化遺產保護需要聆聽、溝通與協調

與服務「訪問者」相比,遺產保護如何惠及「居住者」即當地民眾,似乎更加具有挑戰性,有一個案例值得我們借鑒。在世界遺產地墨西哥的阿爾班山遺址,由於土地所有權糾紛和居民生活權益得不到滿足,導致考古研究、遺產保護與原住居民的生產生活曾發生激烈矛盾,甚至發生肢體衝突。為解決上述問題,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的考古學家奈莉·洛布里斯·加西亞與當地社區不定期舉辦圓桌討論,聽取民眾的利益訴求。隨著理性討論的深入,各方之間對立情緒逐步降低,並最終達成一致:「管理者」尊重當地居民生活需求,不強制拆除佔壓遺址的建築,並承諾予以民眾一定數額的補償,而居民則承諾不再進行破壞遺址的建設活動,並修建木柵欄標識「邊界」地帶。雙方還共同開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動,組織周邊學校學生加入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並由此帶動家長乃至全社區共同參與,實現了文化遺產地社區、民眾與「管理者」從對立走向溝通與合作。

作為一位文化遺產從業者,加西亞有效地協調與文化遺產地社區、民眾的關係,得益於她年幼時在農村的生活經歷。她的父母是農村教師,在幫助當地人修建醫院或學校的過程中,充分了解並適當滿足了當地民眾的真正需求,最終確保建設工作獲得理解和支持。這種溝通、協調的能力和效果也是關係到文化遺產事業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因素之一。

作為文化遺產的管理者,不僅要具備紮實的專業能力,更需要一種「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一方面,在橫向範圍內應有更多的管理者具備這種關注人、關心人的意願和能力;另一方面,在縱向角度,這種理念和能力也應在一代代管理者之間傳承下去。試想一下,如果能湧現更多如加西亞一樣的遺產工作者,這項事業的未來必然是充滿希望的。因此,遺產從業人員的代際傳承問題近年來愈發受到關注。

保護與傳承,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從遺產到人,從古老到年輕,今年國際古迹遺址日的主題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延續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以服務於人的訴求為核心,需要靠人的傳承來支撐。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傳承文化遺產的物質形態,更重要的是關注文化遺產保護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

在堅持「以人為本」方面,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一直走在路上。在文物保護利用情況調查與研究、歷史建築活化利用、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一系列面向「人」的文化遺產利用傳承專題研究等工作上,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積极參与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的各項調查研究活動,從技術層面支撐,促進文物保護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發展,服務社區民眾,積極探索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之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並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一項重要內容,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文化比重的日益增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工作需要切實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做到既確保文化遺產本體、內涵、價值的妥善保護,又做好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精神的傳承弘揚,更加尊重並關注每一個承載著生活、智慧和故事的個體,保護和傳承廣大人民群眾的珍貴記憶、讓參與遺產的每一個人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宋新潮 作者為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李鈺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旅遊網 的精彩文章:

匠心匠韻 非遺傳統手工藝齊聚日壇公園

TAG:第一旅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