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從來都是海納百川

中華,從來都是海納百川

漢族,到底是以血統構建的,還是以文化構建的?這個問題,還真是一言難盡。

從歷史看,漢、唐、明三朝,是有大量異族融入的;大量異族同化入帝國,經過幾百年之後,各種「異族凝結核」就都變成漢族,開始為漢族搏命了。

漢朝對匈奴的吸納,從兩次河西之戰霍去病麾下以軍功封侯的軍官、皇帝詔書,都可以看出來。

霍去病麾下封侯軍官,一共有七人,而這七人里有四人是100%的匈奴人,另一個則是從小在匈奴長大的漢人,唯一一個明確是漢人的,是當時右北平太守路博德,但是路博德並非霍去病直接下屬,他和北地都尉衛山是臨時配屬給霍去病的軍官。而衛山的身份不明。

霍去病第一次西征匈奴,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有三位將領同時封侯:校尉高不識、校尉仆多、司馬趙破奴。

宜冠侯高不識,以校尉從驃騎將軍二年再出擊匈奴功侯。故匈奴歸義。

煇渠侯仆多,以校尉從驃騎將軍二年再出擊匈奴,得王功侯。以校尉從驃騎將軍二年虜五王功,益封。故匈奴歸義。

而剩下的趙破奴,他雖然是漢人,但是在匈奴長大。史記記載:「將軍趙破奴,故九原人。嘗亡入匈奴,已而歸漢,為驃騎將軍司馬……」

三個封侯,兩個半是匈奴(趙,算是半個)。

漢武帝在詔書里也明確表示「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章渠,以誅比車耆,轉擊左大將,斬獲旗鼓,歷涉離侯。濟弓閭,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

詔書里所謂的「葷粥」是匈奴古稱,由此可知,霍去病直屬軍官里不但以匈奴人為主,而且就是普通騎兵里,漢屬匈奴騎兵也不在少數。

另外, 漢武帝元鼎六年建立了八校尉,它們可以說是中央的禁衛軍。共有八支,由八個校尉率領,故稱為八校尉;在八校尉中,胡騎、越騎、長水校尉由胡人組成。

到了大唐,更是海納百川,盡收天下豪傑。 平定龜茲的阿史那社爾是東突厥可汗之子,攻滅西突厥的契苾何力原為特勒可汗,大勝吐蕃突厥的黑齒常之是百濟人,與阿拉伯人大戰中亞的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平定安史之亂的李光弼是契丹人,擊退吐蕃守衛西北邊疆的哥舒翰是突厥人。

大明朝,相對漢唐要保守許多,但也大量吸納了蒙古人。

明太祖和永樂皇帝,則是留用了大量蒙古兵。 明軍京師三大營中的三千營,就是蒙古騎兵組成的,並因最早成員是3000人而得此名。這支部隊和五軍營、神機營一起是明初的王牌部隊,最多時有7萬人。

做過陝西、延、寧、甘肅總督,山西、宣、大總督的王崇古,在隆慶五年二月,上《確議封貢事宜疏》,奏摺里他主要是討論和俺答議和互市的問題,但是裡面有一句話 「各邊納真夷人之降,以充家丁衝戰之用。行之巳久」—— 明確說到,早在隆慶時期,邊軍使用少數民族戰士已經是明朝軍隊的常態。

在薩爾滸之戰前,議論所謂名將時「今之號稱名將者……不過恃其弓馬技藝,蓄養降夷為家丁,勇敢直前耳。」

杜松部隊,是明朝邊軍里戰鬥力數一數二的軍隊,「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 ;但是杜松所部,戰鬥力之所以強,原因也是夷丁——「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夷丁在正兵一營不過四五百人,其餘左右標營各將每將不過二三十人,其餘皆漢軍也。夷丁利於野戰;漢軍出入雖有部伍,至臨敵亦皆野戰,彼此不相聯屬。臣以為極危之兵也。曾以節制之法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對曰,如此練成是一塊鐵矣!近日名將惟原任總兵戚繼光深知此法」。

薩爾滸之戰之後,明朝火器專家趙士禎曾向皇帝上書,建議明朝應該大力推行熱兵器,其中有一句話也點出當時明朝邊軍的實際情況。他在奏摺里說,不少邊軍將領「專以雙糧厚賞,招養夷丁,驅我華人,為虜奴僕,辱我族類,餒我士氣」。

明末的明軍主力「關寧鐵騎」, 也是以蒙古人為核心組建的。

明確記載「關寧鐵騎」的史料是崇禎九年《合兵理嚴馭將疏》:「關寧鐵騎素為敵憚,祖大壽新任提督命成師而出……而所部夷漢丁副將守備如桑昂、那木氣七慶及恰台吉等又皆夷種,以夷攻夷無堅不摧」——明確指出,「皆夷種」;而且,從名字看,是蒙古人的名字。

《明季北略》上關於吳三桂以及他麾下關寧軍的記載——「吳三桂,字長白,高郵人,遼東中後所籍,膂力絕倫。父襄,字兩環,起家武科,官都指揮使,鎮守寧遠,部下有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數千,尤為雄悍。敵望之輒遁」——關內軍的核心突擊力量,是數千夷丁。

明末的蒙古裔明軍將領滿桂、虎大威等人,也為大明盡忠,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從大漢、大唐、大明三朝對「夷丁」的接納和使用,可以看出……中華,自古,都不是狹隘的血統主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言玉語 的精彩文章:

哈薩克,是蘇聯的鐵杆基本盤
如果明太祖穿越到崇禎年

TAG:龍言玉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