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禹治水與積石山

大禹治水與積石山

董克義

大禹以彪炳千秋的治水偉業和「公而忘私,勤政為民的奉獻精神」、「革故鼎新、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謙虛謹慎、廉潔奉公的自律精神」、「體察民情、和諧發展的民本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聖賢和民族精神的化身。大禹導河是中國歷史上彪炳千秋的一件大事,而大禹導河積石是這一大事最重要的一環,從導河積石開始,大禹完成了驚天動地的治水事業,從此,積石也以大禹導河的源頭而名揚天下。積石山不僅留下了許多大禹導河傳說的遺迹,也形成了大禹導河積石厚重的文化底蘊。

大禹治水

禹是古代夏後部落的首領,姒姓,後稱大禹(偉大的禹)、夏禹、戎禹,因治水功勞偉大,舜死後擔任部落聯盟領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治水英雄。

據《史記夏·本紀》和《大戴禮記·帝系》的記載,禹為顓頊的孫子。據沈建中先生推算,大禹生於公元前2127年(沈建中《大禹陵志》研究出版社,2005年4月版)。卒於公元前2062年,《史記》載「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大禹的出生地,據記載和專家考證,大多數觀點認為禹生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石紐村。《竹書記年·帝禹夏後氏》載:「母曰修巳,出行,見流星貫昂,夢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巳背剖而生禹於石紐。」 酈道元《水經注》也載「禹生於蜀之廣柔縣石紐村。」

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也有學術觀點認為大禹是今臨夏州廣河縣人。甘肅著名學者馮國瑞在其《炳靈寺石窟勘察記》中言:「所以從漢代追遠的傳說,夏禹的事迹在這條水上(即大夏水),甚至說是夏的發祥地。酈道元引《晉書·地道記》說:『大夏縣有禹廟,禹所出也……』我們這次到寧定,看見當地人收藏的彩陶多種,有四雙手人的畫像,當然是象徵勞動創造的意義。還有寧定人普遍把彩陶叫『夏陶』,又在臨夏區民間話有『好夏家』、『這夏家難惹』等,也是有力的證據。」這裡提出大禹是大夏縣人。大夏縣在今廣河縣阿里麻土鄉,大夏水即今廣通河。著名學者馬志勇先生也持這種觀點,認為「禹出大夏,廣河是大禹的故鄉。」(《大夏解碼》馬志勇。2014年2月24日《民族日報晚刊》)。

一、大禹導河積石的史籍記載

大禹導河積石這是專家學者肯定了的事實。許多古代文獻中追述記載了大禹導河積石這一彪炳千秋的大事。據《尚書·禹貢》載大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厎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意思是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直到龍門山;再向南到達華山之北;再向東到達厎柱山;又向東到達孟津,繼續向東經過洛水彎曲處,就到了大伾山;然後折而北流,經過降水,再向前流入大陸澤;繼續向北,分布為九條河道,者九個支流再會合後注入大海。

《尚書·禹貢》還載「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意思是說疏導黃河後,這裡的民眾進貢時船隻由積石山附近進入黃河,順流到龍門山、西河,然後在渭河彎曲處與其他船隻會合。《史記·夏本紀》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漢書·溝洫志》載「《夏書》:禹堙洪水十三年,過家門不入……唯是為務,故導河自積石,歷龍門。……至於大伾」。清粱份《秦邊記略》云:「蓋黃河入中國,始於河州,禹之導河積石是也。」明代總制唐龍在《重修禹王廟記》(明嘉靖《河州志》)中云:「美哉,洋洋乎,神禹治水之功也!而河為宗哉。夫河之巨源,崑崙之輸也,瀰瀰百餘泓,分涌於蔥嶺、于闐,合注於蒲菖,而入積石山。山在金城河關縣,即今河州。其下有石門岝巔若大竅,河冒之而西南,浩焉涆焉。

禹以為河所從來,高水湍悍,厥菑衍溢。乃自積石引其流,茫其怒,利而導之,以歷龍門,南行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洛汭,以至於大伾。凡九折而後歸藏於海,欿乎而不盈也。鴻波巨浸,奠為安流,中國艾安,而墊溺之害息矣。」這些記載,雖是後人追述記載的大禹的功德,但應當是可信的,大禹治理黃河,先從黃河上游的積石開始,從此,大禹完成了驚天動地的治水事業,從此,積石也以大禹導河的源頭而名揚天下。

大禹治水的積石山,指小積石山,系祁連山延伸部分,在臨夏州西界中南段自南而北走向排列,南起土門關,北至黃河邊,是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主要山脈。小積石山北端被黃河攔腰切斷,形成一條長約二十五公里的峽谷,這條峽谷就叫積石峽,是黃河上游著名的峽谷,傳說是大禹治水開鑿而形成的。

據史書記載上古堯帝時期,洪水滔天,神州汪洋一片,禾稼淹沒,百姓無家可歸。堯帝派鯀帶領百姓去治理,鯀採用築堤堵水的辦法,但這兒堵住了,那兒又沖毀了,最後勞民傷財,以失敗告終。堯帝便把鯀處死了,並接受舜的建議,命鯀的兒子禹任治水首領,繼續帶領百姓去治理洪水。

父親的被誅,給禹極大的心靈震憾,他感到了肩上的擔子之重和治理洪水任務之艱巨。他認真分析父親治水失敗的原因,總結失敗的教訓,決定進行實地考察後再確定治理洪水的辦法。

他先從洪災最烈的黃河開始,循河逆流而上,來到積石山,看到黃河被巍峨高聳、綿延百餘里的積石山所堵,洪水壅聚,一片澤國,若逢雨季或暴雨時漫溢出來,咆哮而下,四處橫流,造成九州之內的洪災。

他分析,如果鑿開一個口子,把黃河水瀉出去引入河道,疏通壅塞,歸向大海,就能治住洪水的泛濫,消除水患。於是,他決定先鑿開積石山,這樣便開始了他功蓋千秋的治水大業。他帶領萬名百姓,用石斧、石刀、石鏟、骨鏟、木耒等簡陋的工具,夏日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寒風,吃、住、干在積石山上。

禹作為治水首領,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頑強地開鑿,積石山終於被鑿開,黃河水從鑿開的缺口飛泄而出,順著開出的河道歡快地向東流去。這鑿開的缺口就是今天的積石峽。

從鑿開積石山,疏導黃河中,大禹總結出了治理洪水的成功經驗――疏導法。治理完黃河後,他帶領百姓又用此法治理了江、淮、漢、濟等江河的水患,完成了驚天動地的治水事業,贏得了九州百姓的擁戴和舜帝的高度讚揚和賞識,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成為上古時代「五帝」之一。

主辦方二維碼如下

臨夏文聯二維碼

齊家文化官網二維碼

文章類別:臨夏州地區文化

藝術、創業、勵志人物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州文藝 的精彩文章:

TAG:河州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