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所謂的「永不加賦」真相是怎樣的?是吹捧還是真的是惠民政策

康熙所謂的「永不加賦」真相是怎樣的?是吹捧還是真的是惠民政策

滿清康熙51年所頒布的那條「永不加賦」的詔令,成了滿清仁政的表證,歷來都有人吹捧宣揚滿清的稅賦是歷朝歷代最輕的,連金庸的小說中對此都是大肆鼓吹。那麼所謂的「永不加賦」到底落實到百姓頭上是怎樣的,是做做表面功夫「掩耳盜鈴」而已,還是讓百姓真正得到實惠呢?

要說清這個問題,就要先說一下,在中國古代賦和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賦稅制度起源甚早,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進一步肯定和發展了已往的賦稅制度。「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之用。」——即賦供軍隊需用;「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庶事之費。」——即稅供國家祭祀,政事需用。「稅」字由「禾」字和「兌」字組成,本意是指的地租;賦」字由「貝」字和「武」字組成,是在國家對外有戰事的時候額外徵收的,賦和稅,各有用途,徵收的辦法也各自不同。

康熙所謂的「永不加賦」,是由特定背景緣由的——清朝實施地稅、丁銀分征,在康熙年間,人丁增長很快,而這些增加的人口大都不入戶籍,這樣一來,滿清政府對這些人無法進行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紳又乘機壓榨,使得貧苦百姓不得不遷徙、流亡,而流動人口日益激增,干擾到社會安寧,引起社會動蕩。滿清政府為了通過改革賦役制度來控制人口,穩定社會秩序,鞏固封建統治,便決定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把全國丁銀總額基本固定,從中央到地方不得隨意增加,使廣大農民負擔相對穩定,逃亡人口減少,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

但是,「永不加賦」即永不加丁稅(人口稅),只收田租。聽起來不錯,然而,實際上並不算是仁政,在中國歷史上兩稅制,早已將丁稅攤派入地租,明中期出現了一條鞭法,將田賦,丁稅,雜役等一併徵收,滿清其實不過恢復明朝舊制而已。

另外,「永不加賦」是在滿清政府經歷了近百年的屠殺、投充、圈地等野蠻政策後才實施的所謂仁政。而百姓,或者準確的說是漢族百姓,他們身上的重擔其實並沒有什麼減輕,丁賦少了,但是各種稅收更加沉重。其一,是總所周知的漢族百姓必須養活那數量越來越龐大的八旗子弟,供他們白吃白喝;還有後來的攤丁入畝其實把丁賦加到田稅上了,根本算不上減少,而且面對滿清政府越來越大的開支,加之清朝中後期土地兼并,農民手上的田地越來越少,於是各種稅收也比之前更多更高了,漢族百姓的日子也更加不好過。

因此,康熙所謂的「永不加賦」不過是個好聽的名頭,掩耳盜鈴罷了,對於漢族百姓來說根本落不到實惠,也只是後來某些人吹捧出來的仁政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大清未解之謎:智除鰲拜,有無其事!
就在孝誠皇后死去的第二天,康熙便立她的兒子胤礽為太子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