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希望的鄰居是什麼樣的?

你希望的鄰居是什麼樣的?

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野生生物正在以難以置信的速度消失,僅2000到2030的這30年間,城市的規模就會擴大2倍。與此同時,動物和植物的多樣性也在急劇減少。去年7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又稱PNAS, 讀音PEE-NAS,相信你讀一遍就會明白為啥小象君要特別說明讀音了~)上發表了一份報告,描述了一種「生物滅絕」現象:「多達50%曾與我們共享地球的動物已經消失」,「這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連串災難性的影響」,但在經濟和社會服務面來說這些動物卻「對維持文明至關重要」。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2016年的報告也指出:從大象到兩棲動物,脊椎動物的數量從1970年到2012年減少了58%,到2020年,減少的數量可能高達67%。這意味著,地球上三分之二的脊椎動物在50年之內就會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2017年10月,《公共科學圖書館》雜誌(PLOS One)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從1989年到2016年的27年時間裡,德國63個自然保護區內的飛行昆蟲數量已經崩潰,總體下降了76%,在夏季飛行高峰期下降了82%。這些保護區中有很多周邊都是農地,農地內的單一作物種植和農藥使用過度似乎是造成保護區內昆蟲數量驟減的原因。

WWF Living Planet Report 2016:1970到2012年間,陸生脊椎動物數量下降38%,淡水脊椎動物數量下降81%,海水脊椎動物數量下降36%

但是你可能要說,城市的擴大和人口膨脹是必然,難道這些動物就必須走向滅絕嗎?

當然不是!建造對野生動物更為友好的城市、人造景觀,正在成為時代主流~

城市野生生物運動——沒錯,「城市」也可以很「野生」!

在最近幾年裡,保護物種多樣性的方式越來越少依賴設立新保護區,而更多的是在我們(城市)的邊緣為野生動物騰出空間。現在的保護往往意味著修改人文景觀,使它們也可以同時作為野生生物棲息地,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繼續發揮野生生物棲息地的作用。而這只是單純地因為,沒有其他地方可以給野生動物住了......

將城市變為「野生動物友好」的呼籲,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的「反草坪運動」(The Anti-lawn Movement),這項運動反對單調的草坪,支持讓後院草坪變成生物的棲息地。不過,單純在城市中種植成千上萬的樹木,宣傳後院花園、綠色屋頂、合理的街道布局還遠遠不夠。這些人造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中的喬木,灌木,花朵應該讓鳥類,蝴蝶等其他動物也受益:給它們提供繁殖場所、避難場所以及食物。有可能的話,也應提供野生生物通道(wildlife corridor),讓大型野生動物能夠在各個生息地安全移動。

也許稱現在的種種行動為「城市野生生物運動」(Urban Wildlife Movement)還為時尚早,但城市生物多樣性確實已經開始被慢慢重視起來了。美國國家林業局之前還嘲諷過「任何『城市的』生物都可以轉變成『野生的』生物」這樣的想法,但現在已經開始支持成長中的城市造林項目。城市生態與城市野生生物相關的項目也在大學校園中茁壯成長起來,例如始於2012年的「城市中的自然」(Nature of Cities)博客,以及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 UVA)的研究者們最近宣布成立的一個致力於將大自然融入城市生活的「生物友好型城市網路」(A Biophilic Cities Network),還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設立的城市生態課程(Urban Ecology)。

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校的國家生態分析與綜合中心(NCEAS)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更詳細地描述城市野生生物的情況。因為野生生物調查的數據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並以不同的格式記錄下來,他們正在開發一個統一的資料庫,其中包括物種列表、物種豐富度,以及到目前為止在全球156個城市中的城市野生生物棲息地的類型

弗雷斯諾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Madhusuan Katti表示初步證據可能比人們想像的更令人振奮。雖然鴿子、椋鳥、家麻雀、家燕這四種鳥經常出現在世界各地的城市裡,但這並不一定說明城市野生動物已經完全同質化了。Katti說,城市中大約有世界上20%的鳥類多樣性。這個數字可能偏高,因為年輕的城市往往有更多的本地鳥類,所以這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數據。但在物種消失以前了解現在正在發生什麼,無疑為人為介入和未來城市規劃提供了保留它們的機會。

一隻游隼在紐約市的維拉扎諾海峽大橋上空翱翔,攝影師:MTA/Patrick Cashin

我們能做些什麼?

個人層面上,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參與民眾參與型大數據生態研究。這項研究的特點是,人人都能當科學家,幫城市野生動物的研究收集數據。一項發表在《景觀與城市規劃》雜誌(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上的新研究就探討了如何更好地把城市野生動物多樣性和棲息地相結合。這項研究選擇了鳥類作為其他野生動物的生物指示器。因為它們比通常是夜間活動的,害羞的哺乳動物更容易計數,也因為它們對公眾而言更為熟悉。這項新研究的第一作者,馬薩諸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鳥類學家Susannah Lerman說,「他們白天很活躍,五顏六色很漂亮,還唱歌。所以,即使大多數人對野生動物一無所知,他們至少對鳥還有些理解。」

Lerman說,在城市中安置野生動物並不一定需要大量的投資。「只要用合適的灌木打破無邊無際的草坪,你就可以讓更多的鳥進來。創造環境的結構和多樣性,修剪草坪的次數少一點——不是每周一次,而是每兩三個星期一次,就能增加本地蜜蜂和其他授粉者的數量。至於喂鳥器,它們不一定會增加鳥類的總體數量,卻會帶來一個嚴重的危險:它們可能成為「生態陷阱(ecological trap)」,誘使鳥類來到危險的後院,使它們成為貓的小零食。把貓關在家中,就可以避免美國每年成千上萬鳥類的死亡。」 這些都是我們能做的。

除了個人層面,從政府層面,我們也可以為自己的鄰居做些善舉:

比起安裝昂貴的技術凈化水,在本國境內和源頭購買自然棲息地來保護水資源的成本更低。不僅美國紐約市購買了大量的卡茨基爾山脈的土地,北卡羅來納州(North Carolina)的清潔水管理信託基金在過去的20年里也保護了50萬英畝的流域和河岸棲息地,這對野生動物來說是巨大的附加利益。

城市已開始認識到在境內保護野生生物的價值。新加坡在過去30年中將其自然覆蓋面積增加到近一半,儘管其人口增加了一倍。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Central Catchment Nature Reserve)已成為黃冠鵯(straw-headed bulbul,一種曾經在東南亞普遍存在的鳥)的最後避難所之一。政府最近還宣布計劃建立新的自然公園作為被嚴重受到威脅的印尼葉猴的棲息地。

新加坡自然覆蓋面積接近國土一半 攝影師:MARTIN/FLICKR

在印度孟買,以發展為首位的政治家們繼續鼓吹破壞自然棲息地,尤其是在桑賈伊·甘地國家公園(Sanjay Gandhi National Park)附近的Aarey牛奶社區。但本地生態環境保護者和公園本身一起發起了一場前衛的運動,幫助公園周圍人口稠密的社區對付30多隻自由遊走的豹子,來解決這些豹子帶來的問題。同樣,美國洛杉磯已經把它的隱居山林的美洲獅變成了都市民間英雄 (戳小象之前的文章了解更多:一隻華北豹的離去和一隻美洲獅的留下)。

美洲獅P22的facebook個人簡介:

「嗨!我是洛杉磯最孤獨的單身漢。我喜歡在好萊塢撩妹。喜歡:鹿,貓,洛杉磯洛斯費利茲的周末。不喜歡:車流,郊狼,和P45(對,是他的競爭對手)」

把路邊和路中央的草變成野花,不但可以節省開支,還能減少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同時也可以幫助野生生物。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最近公布了一個傑出的管理方案:將路邊空餘地帶作為授粉者的棲息地。佛羅里達州每英里的割草成本因此降低了1000美元,而俄勒岡州減少了超過25%的農藥使用量。

恢復遺棄和現有的鐵路線路並將其作為棲息地和徒步旅行路線。英國一些公司最近也在開始恢復仍在運行的鐵路沿線的棲息地,例如:控制著英國大部分鐵路的英國國營鐵路公司(Network Rail)最近開始和生態保護團體合作,關注大冠毛蠑螈(Great Crested Newt)和歐洲紅耳蟾(Natter Jacktoad)等兩棲物種,使鐵路沿線儘可能成為它們的棲息地。

另外,人類對自然態度的改變會對野生動物在人類主導的景觀中的生存能力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雖然有著足夠面積的土地讓人和狼和平共處,但狼的回歸還是承受了很大的阻撓,固有的文化是主要原因。相反,歐洲這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卻歡迎狼與棕熊、猞猁、野牛和其他物種一起甚至回到大城市的邊緣。這類物種在歐洲驚人的恢復速度引起了呼籲,正如《保護通訊》雜誌(Conservation Letters)上最近的一篇評論所指出的那樣:應當讓「野生生物回歸(rewilding)」成為其他地方、甚至是世界上所有地方長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組成部分」。

如果對美國黃石公園狼的回歸感興趣,推薦HankFischer的Wolf Wars

但城市和郊區能否作為潛在野生生物棲息地,我們仍要保持理智客觀的判斷。一些明顯的物種的成功回歸可能蒙蔽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看不到更多其他不是很明顯的物種。例如上文提到的歐洲野生生物回歸里就並不包括昆蟲種群的回歸。

但就像上文提到的例子一樣,讓野生生物回到我們身邊變成一件越來越需要抓緊的事情。這可能是因為在本世紀,Homo sapiens這個物種的數量在城市、超大城市中有規劃性地不斷增長著,使人類在歷史上第一次以絕對優勢成為最主要的城市物種。還可能是因為近年來暗示人類數量增長或者是描述生態環境危機的系列研究越來越多。

看著這些研究,彷彿能看到那些研究者們注視著自己的數據描述自然時間終結的樣子。

小象君說:想要讓城市和野生動物相互兼容不是一件易事,更不要期待它自然而然地發生。唯有政府和民眾共同努力,才能把這些稀客「請」進家門~

編譯 | 齊惠元

校對 | Hess,周羊羊

1. Habitat on the Edges: MakingRoom for Wildlife in an Urbanized World http://e360.yale.edu/features/habitat-on-the-edges-making-room-for-wildlife-in-an-urbanized-world

2. Urban Nature: How to Foster Biodiversityin World』s Cities http://e360.yale.edu/features/urban_nature_how_to_foster_biodiversity_in_worlds_citi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小象君 的精彩文章:

環頸鴴邀請你來做志願者啦!
他的影像點亮過帝國大廈,幾十年為它們打造一座諾亞方舟

TAG:北美小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