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聞彈古琴音,會盡天地情——記古琴技藝傳承人李鳳雲

聞彈古琴音,會盡天地情——記古琴技藝傳承人李鳳雲

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歷史,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雅士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被列為古人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琴、棋、書、畫」之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1月7日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藝術名列其中。隨後,我國政府頒布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古琴藝術的傳承與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古琴技藝已經列入天津市非遺名錄,而作為古琴技藝傳承人,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鳳雲在中國古琴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少女時代的李鳳雲最愛去博物館,她被館藏的《攜琴圖》、《聽琴圖》上的古琴所吸引,便聯想到平時在書中看到的故事:孔子無論在杏壇講學,還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戰國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描述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對古琴一見鍾情的李鳳雲通過翻查資料,了解到古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或說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李鳳雲沒想到古琴還蘊含著這麼多歷史、人文知識,從此,她對古琴更是情根深種。

李鳳雲帶著對古琴的喜愛從音樂附中考入音樂學院,她在跟隨陳重先生學習時,看到先生家的牆上掛著一張古琴。當她的目光觸到琴身時,少女時代的情結瞬間在身體里復甦。陳先生以為李鳳雲跟其他學生一樣,只是一時興起,於是隨手借她一張古琴,給她一本《古琴初階》,就放假回上海了。

誰也沒想到,李鳳雲如獲至寶,每天把自己關在琴房,琵琶彈累了,就彈古琴,從她琴房裡傳出的不間斷的兩種琴聲讓同學們覺得她「走火入魔」了,李鳳雲卻依然故我。「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每當她坐在古琴前,就很容易進入一種悠然神往、物我兩忘的境界。待到手指放在弦上,樂聲自指下淌出,就有一種靜心滌慮、超凡脫俗之感。這種感受,是沒有彈過古琴的人難以體會的,正所謂「妙處難與君說。古琴彈奏出的那種氣韻,也是其他任何樂器無法替代的。「琴中自有真味,令人彈之不竭」,天籟、地籟通於人籟,李鳳雲與古琴心心相映。

龍躍鳳鳴,琴簫聯袂

琴簫合奏向來被認為是曲中佳偶,在《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和任盈盈就有一番絕美的琴簫合奏,琴聲淙淙、簫聲咽咽,蕩氣迴腸、令人動容。在沉迷古琴的過程中,李鳳雲也收穫了完美的愛情。

而她與丈夫王建欣結緣,也緣於這段學琴經歷。陳重先生除了在古琴方面造詣頗深,還精通笛簫,王建欣就是在跟陳重學笛簫時,與李鳳雲重逢的。說是重逢,因為二人在音樂附中就已相識,一起考入音樂學院後又一同拜在陳重門下,這不能不說是天作之合。事業上的理解和支持、生活上的攜手同行使李鳳雲和王建欣萌生了以古琴與簫合作的想法,正是這種對藝術的不斷追求,使他們珠聯璧合。

家庭就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陣地,李鳳雲和王建欣用心揣摩古人的情思,用心體會古人的意趣,合奏日臻成熟。每當看著妻子彈古琴時手指上下翻飛,遊走琴間宛若閑庭信步的嫻雅,都令王建欣深深陶醉。於是,愛屋及烏的王建欣也去學習古琴,因此他能看懂李鳳雲的手勢,也能互相切磋、互相指正。

一次,李鳳雲打譜《梅梢月》一曲完成後,在偶然的機緣下,了解到有一張宋琴恰恰名為「梅梢月」,為大收藏家王世襄舊藏。日後,機緣巧合,香港雨果唱片公司為之出版了激光唱片,完成了李鳳雲用「梅梢月」琴奏《梅梢月》曲的心愿。由於此琴琴身較大,絲弦定調較低,為了便於合奏,王建欣又特意定製了一支精緻的洞簫,與「梅梢月」琴配合起來絲絲入扣,聲音低沉而又不失清透。李鳳雲和王建欣伉儷就是這樣比肩並進,用琴與簫的靈犀默契,合奏出屬於他們的家庭文化的絕美樂章。

在生活中,他們伉儷相依,共同努力營造著溫馨的家。女兒王頤真從小就跟爸爸學吹笛簫,跟媽媽學彈古琴,還會彈鋼琴。2009年,她還在父母的音樂會上舞劍助興,一家三口在香港、葡萄牙等地展示自己的技藝,將家庭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如今,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的她,仍然做著她喜歡文物保護方面的調查研究,這無疑是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

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古琴演奏最適合三五知己、一柱清香,在家中靜聽鑒賞。深知這些的李鳳雲同時也記得古人有雲,「琴之為物,乃聖人治世之音,修身養性之器」。所以,李鳳雲一直在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古琴從家庭走向課堂,從課堂走向天津,從天津走向全國,使聽眾從含蓄蘊藉、古意盎然的琴音中感受到「身心俱靜」、「寵辱皆忘」,進而體味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趕走壓力與浮躁,尋回心靈的寧靜與恬然。

自1999年「七弦之詩——李鳳雲古琴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公演後,李鳳雲與王建欣的「簫聲琴韻」音樂會至今已連續在北京演出多場,他們的「簫聲琴韻」已經成為「打開音樂之門」「打開藝術之門」的品牌節目。

自2011年起,李鳳雲和王建欣親率學生在天津音樂廳舉辦公益演出,主要聽眾為中小學學生、勞動模範和普通市民,通過電話預約取票的形式,請聽眾走進音樂廳,走進神聖的音樂殿堂聆聽中國傳統音樂。音樂會結束後,有老者為有生之年能聽到如此餘音繞梁的美妙合奏而向這對伉儷鞠躬致意。由於音樂廳座位有限,很多觀眾因為領不到票而遺憾,甚至抱怨,李鳳雲便讓學生把那些聽眾的名字和電話記錄下來,等下次開音樂會時,提前給他們打電話詢問是否需要訂票。當聽眾在一年之後接到電話,驚訝和感動之餘,對這對伉儷對聽眾的真誠讚不絕口。

近年來年,他們配合文化部非遺保護司、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做了一系列「把遺產交給未來—古琴進校園進社區」的活動,演出、講座近百場。

2007年12月2日,天津音樂學院舉辦古琴傳習室揭牌儀式。這裡的四壁上掛著一幅幅關於古琴的書法作品,擺放著茶海,一架架古琴靜靜等待著知音,還有李鳳雲自費買來的各種珍貴書籍……濃厚的藝術氛圍使這裡更像一個「家」,李鳳雲在這個「家」里,素手撫琴,靜待嘉賓。

古琴傳習室不僅面對音樂學院學生,還面向市民免費開放,定期舉辦示範演奏和雅集活動。有市民帶著孩子從市內六區及塘沽趕來。李鳳雲和學生們為慕名而來的市民奉出香茗,彈琴論道,讓更多的人懂得欣賞古琴藝術,讓悠揚的古琴曲繚繞在更多的家庭里。

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

讓國人感受到古琴與傳統文化的魅力還遠遠不夠,李鳳雲想把這份屬於中國、更屬於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到海外,讓世界各地的人民為古琴集體傾倒,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有所尊崇。

自2000年起,李鳳雲、王建欣伉儷每年受俄羅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邀請,為該校學生授課並舉辦琴簫音樂會,這使俄羅斯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興趣不斷增加。李鳳雲、王建欣伉儷希望通過這種形式的合作使更多的俄羅斯民眾真正了解中國的民族音樂,欣賞中華民族精深的傳統文化,使中國的音樂藝術在俄羅斯得到廣泛傳播。讓這對伉儷深深感動的是,一個俄羅斯女士每次都風雨無阻地來聽他們演奏,當他們得知她是一位法官,對她百忙之中的到來表示感謝時,女法官卻說:「最應該感謝的是你們,你們的到來是我的節日!」

此外,他們還應邀在美國、波蘭、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講學演出,讓異國他鄉的人們了解中國音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歷久彌新。

在與外國音樂家的交流中,大家紛紛展示本國的「國樂」技藝,多國傳統樂器進行合奏,李鳳雲毫不示弱,用精湛的古琴技藝加入合奏,贏得外國音樂家的欽佩和滿堂喝彩,李鳳雲就是這樣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音樂家的民族自信。

音樂無國界,凡是聽過李鳳雲彈琴的人都說,古琴在她手指的彈撥下有了生命,那迴環往複的琴音仿若流水淙淙,緩緩流淌過內心,滌盪塵世的煩憂,讓人隨著一唱三嘆的琴音,心情經過百轉千回,最後隨著琴音的靜默,內心歸於寧靜祥和,但那裊裊餘音還彷彿縈繞心間,幽幽情思經久不散。這不僅是古琴的魅力,也是李鳳雲的魅力,更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魅力,李鳳雲演奏的古琴曲不僅響徹津門、響徹中國,而且響徹世界!

古琴技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弘揚家庭文化的藝術形式。古琴的高貴雅緻與當下國人的思想品格能夠融會貫通,既修身養性,又陶冶情操,還利於在家庭中欣賞、傳播。李鳳雲會繼續以古琴、琴譜,以及琴曲向世界傳達不朽的「中國夢」和「中國精神」,讓這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永遠傳承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楊元慶強蹭區塊鏈,聯想這款手機能火嗎?
用相片框住不一樣的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