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祖燈常明:紀念凈土大德道源長老示寂三十周年

祖燈常明:紀念凈土大德道源長老示寂三十周年

文/溫金玉

1988年4月16日(三月一日)下午七時許,道源長老安詳舍報,示寂於台灣基隆八堵正道山海會寺,世壽88歲,僧臘68年。到今天已是整整三十周年。

台灣於凌波先生評論說:「台灣佛教的凈土法門,有三位提倡最力的大德,緇眾中除道源外,南部鳳山佛教蓮社的煮雲法師,也是倡導最力的一位,他一生主持佛七不計其數,帶動各地的念佛風氣。在家眾雪廬老人李炳南居士,最早創辦台中佛教蓮社,以後發展各地布教所、念佛會50餘處。這三位都對台灣佛教有重大貢獻,可稱之為凈宗導師。」

於道源長老示寂三十周年紀念日,原本想召開一個小型研討會,對長老的凈土觀作一梳理,但時間較倉促,因緣未備,遂於4月14日在玉泉民俗傳統文化館舉辦一場《凈土:依正不二的生命莊嚴》學術講座,以表達對長老的緬懷之情。

因時代的原因,也許大陸許多人並不了解長老,但在台灣卻是影響甚大的一位凈土宗大德,如果你從網上看看當年長老圓寂後,發行的紀念文集中有《蓮宗十四祖道源大師傳》一文,可能會被觸動。

因為從印光大師示寂後,凈土宗的列祖問題十分敏感,其有被列為蓮宗十四祖的呼聲,既是門下弟子對他的擁戴與尊崇,但也是長老一生為法忘軀、專弘凈土法門德行的感召。

道源法師,俗姓王,河南省商水縣周口鎮人,生於1900年,父名德馨,母陶氏,9歲生母去世,由嬸母撫育成人。

20歲時,相依為命的胞姐及嬸母相繼病逝,人生無常,悲痛久久難以抑止,遂有出離之念,於周口鎮普靜堂,依隆品上人剃度出家,法名能信,又名騰欽,別號中輪。日後崇尚《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之義,改名為道源。

長老的一生與一位近代大德慈舟法師有甚大因緣。慈舟法師華嚴、凈土、戒律三宗併入,在近代史上聲名顯赫。

1926年,慈舟法師在江蘇常熟興福寺的「法界學院」授課,道源法師仰慕老法師的學問道德,便入法界學院求學。從此追隨於慈舟老人左右,一同赴蘇州靈岩山寺,修學念佛法門;故於慈舟、印光二老所弘之律、凈二門,聆聽熏修,別有心得。也曾入竹林佛學院,學習經教。30歲時曾至武昌佛學院,親近當時領導革新運動之佛教泰斗太虛大師,後於洪山寶通寺潛修閉關,得到太虛大師的眷顧。以後應慈舟長老門下弟子凈嚴法師之邀,在河南佛學院任教。

1937年慈舟長老赴北平弘法,道源法師便隨侍辦學。慈舟長老三宗並弘,道源法師深受影響,以師志為己志,一生提倡「持戒念佛」,解行並重。

印順長老在《願道源長老再來人間》一文中說:「道老曾親近前輩名德慈舟老法師,並輔助慈公講經。道老一生弘法,著重在持戒,念佛,應該是有得於慈公老法師的。」

道源法師在北平期間曾出任房山縣上方山兜率寺住持,提倡結夏安居,為寺眾講習戒律,寺風丕振。並任廣濟寺創辦的「弘慈佛學院」教師,也兼任翠峰寺「八敬學院」和廣化寺佛學院教授。

真華法師在《敬悼當代「說法第一」的道源長老》一文中說:「直到離開大陸前夕,長老曾六次連任戒壇教授,每次必講沙彌律儀,及比丘、菩薩戒本,俾使受戒者,由受戒而學戒;由學戒而持戒;由持戒而弘戒。戒壇中提倡講戒,實從長老始,因以往傳戒師多『說』而不『講』故也。」戒子們不僅要受戒,還能聞戒,學戒。

1943年還出任張家口賜兒山雲泉寺由子孫廟改為十方道場後的第一任住持。他曾應五台山廣濟茅蓬壽冶老和尚的約請,朝禮五台,並在山上為廣濟茅蓬僧眾講比丘戒。1948年,駐錫上海靜安寺,為靜安佛學院授課,並於上海圓明講堂親近圓瑛大師。1949年航海到台灣,開始他四十年在寶島弘化凈土、再樹戒幢的歷程。

台灣曾為日據五十年,食肉娶妻之風漫延,使台灣佛教完全變質。1949年,大陸來台的法師在短暫的被審查後,便投身於恢復漢傳佛教戒律制度建設的事業之中。

如1952年,台南大仙寺傳戒,這是台灣光復後第一次傳戒,意義非常重大。戒場請來的三師七證,皆是佛門大德,如得戒阿闍黎是開參老和尚,他是大仙寺的方丈。說戒阿闍黎是智光老和尚,前鎮江焦山定慧寺的方丈。羯磨阿闍黎是太滄老和尚,前鎮江金山江天寺方丈。而教授阿闍黎就是道源老和尚。至於尊證阿闍黎,則有前常州天寧寺方丈證蓮老和尚,前泰州光孝寺方丈南亭法師,台南開元寺方丈印明法師,台南竹溪寺方丈眼凈老和尚,以及前上海接引寺住持悟明法師等,開堂大和尚則是白聖法師。

1961年海會寺傳戒,道源長老以得戒和尚的身份對戒子們開示說:「台灣的佛教,受了日本統治的影響,有住廟為住持而仍結婚生子,並自以為是出家人者,此是末法時代的衰弱現象。不過,日本佛徒之如此者,可以原諒,台灣僧人之如彼者,則殊為痛心!」這也是他老人不顧辛勞而到處弘戒的緣由。

嗣法門人晴虛法師所撰《道源老和尚行狀》一文介紹說:「其足跡遍及於全省各地,或應請敷講經律,或主持傳戒,或出長教會,或開辦學院作育僧才,弘法宣化之勤,為法為人之誠,不倦不厭,亦不知老之垂暮矣。古德有云為『大法忘身』、為『聖教亡軀』之者,源公長老實當之無愧也。」

據於凌波先生統計,在道源長老有生之年,台灣傳過三十六次戒,除了白聖法師外,在戒壇上擔任三師和尚次數最多的,就是道源老法師,計算下來,他擔任過六次得戒和尚,兩次羯磨,兩次教授,一次尊證;傳在家菩薩戒,他擔任得戒和尚十二次。這為日後台灣佛教戒律的復興,僧團的清凈奠定了基礎。

聖嚴法師在《敬悼道源和尚》一文中說:「見到由大陸逃難來台的長老法師逐日凋零,實令人感傷莫名,四十年來,台灣佛教雖不能說全因這些長老的貢獻,而有今日的局面,至少,他們確是起著導向作用的佛門大德,目前的台灣佛教,已漸漸由本土出身的中青年輩,推動著法輪前進,並確已承襲了大陸佛教的優良傳統,一掃日治時代殖民地佛教的色彩。類此,則不能不感謝那些長老們,努力於傳戒、講經、辦佛學院、發行佛教書刊、以及領導著中國佛教會的運作之功。而道源長老便是其中的功臣之一。」

長老這種為法為身的精神,以世俗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佛法說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釋廣元在《凈宗痛失導師》一文緬懷說:「長老二十歲出家,為了上求下化,曾隨緣參學,輾轉大江南北,足跡遍歷十數省,吃盡了常人不能吃的苦,忍盡了常人不能忍的氣,然道心因之愈堅,佛學因之愈深,聲譽也隨之愈隆。來台後,經常抱病講經、傳戒、打佛七、四十年如一日,燃燒自己,照亮眾生,真正做到了終生以『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職志。」

除各處傳戒弘律外,道源長老就講經說法。長老後來有因緣創立道場於基隆八堵,曰正道山凈土宗海會寺。大力弘揚念佛法門,留有數輯《佛堂講話》,講說極樂、弘揚凈土。

在弘法中,他與恩師慈舟長老一樣,並無門戶之見,從不廢棄其他經典的宣揚。弘法四十年間,講過的經典,有30多部。包括《法華經》《楞嚴經》《大涅槃經》《圓覺經》《金剛經》《仁王護國經》《凈土三經》《賢首五教儀》《大乘起信論》《往生論》,以及律典與各種戒本等。其中有講過數次或十數次者。又主持佛七多次,莫不儘力講說。

他所遺留的著作,除了流通最廣的《佛堂講話》一、二、三集合訂本外,尚有《阿彌陀經講錄》、《金剛經講錄》等。

真華法師曾說:「我覺得道公老人,生平美中不足的只有一點:就是講的經典雖多,留的著作太少!」

印順法師評價說:「講經法師中,道源長老第一!」

還有釋廣元在《凈宗痛失導師》一文說「長老不僅深入佛法,智慧如海,說法時,辭鋒銳利,辯才無礙,見解精闢。就是在世法上的知識,亦見聞多廣。」

對長老的無礙辯才,永惺法師撰文《道源老法師弘法在香港》說:「道老對經、律、論三藏聖教均有甚深研究,更有對機說法的經驗,以無礙辯才說事顯理,以譬說喻,無不生動精彩切合時機,攝人心念,令人們百聽不厭,所以道老在任何地方講經,總是坐無虛席,有時聽眾席地而坐,法緣之殊勝,為近代之少見。」

道源長老的著作中以《佛堂講話》流通最廣,我們透過此書來看看長老的思想。信、願、行乃凈土三資糧。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長老認為,僅是信是不夠的,還要有願行作為基礎。信願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於眼目,而行行等於腳足,必須足目相資。如果沒有正見眼目,方向不辯,那腳力越健,可能背道而馳,離目標越遠。所以在凈土門中,願力很重要。

長老說,凈土成就須二力相應,即既要念佛,也要佛念,自力與他力相配合。單靠「佛念」不成,人也要「念佛」。念佛與佛念,二念相交,就一定能成就。

長老在《佛堂講話》里有一段話:「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夢境也離不開貪嗔痴。夢見順境是貪;夢見逆境是嗔;還有一些糊塗夢,夢中就是糊糊塗塗,醒來還是糊糊塗塗,那就是痴。凡夫的夢,大多是這樣的。」

接下去說:「夢見佛的很少。又母親夢見遠遊的兒子很容易,如愛子遠遊,逾期未歸,則其倚閭盼望之情,結念成夢。而其子則遊興正濃,早把母親忘了,絕不會夢見他的母親。假使有人告知他母親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動思親之念,但還是不曾夢見他的母親,因為念不切故。倘若遊子欲歸不得,思親心切,即能夢寐見之了。這是說夢中見母,尚須深思切念,何況見佛?」

長老指出,凈土行人一定要勤修凈業三福: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修。

特別提到「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從修行的歷程來說,前三願為因,後一願為果。如果從修行的目的來說,後三願為因,前一願為果。

如果問為什麼要修行,那一定是為成佛,如果再追問,為什麼要成佛呢?那就是為度眾生。所以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為了度眾生,並非是為自利,皆是為利他。佛法從眾生中求,無眾生則無佛。

對於西方凈土說與唯心凈土說的說法,長老表達了自己的主張,事一心與理一心的辯證關係。唯心凈土僅中從真不礙俗說,唯心也不反對西方凈土。在這方面,凈土宗人亦宣揚眾生在念佛時,佛便在心中,心外無佛,佛的法身與眾生之心相通。

《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說法,事理雙備,不可執事迷理,尤不許執理廢事。實相現前,此地便是西方,而亦不礙另有西方。自性彌陀,亦不礙另有彌陀。既要悟理,也重事修,正如古人所言:「無天生的釋迦,無自然的彌陀。」長老指出,有人說凈土法門是「不修今生修來世」,這是顛倒的認知,沒有今生哪有來世,這就是邊見。

道源長老少懷宏法利生悲願,講經宏律導歸凈土。在62歲時自題詩偈說:「初頗有雄心,法運一肩擔;老來一無成,自問恆自慚。演教與宏律,只是結人緣;自修唯凈土,歸命西方蓮。」

到了80歲時又自題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何況已經到八十;世壽長短隨緣了,宏法利生是吾職。」流露著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悲心大願。

今天是長老圓寂三十周年紀念日,我們要有一份懷念,要有一份記憶:

為法為人之典型 作育僧才利群生

六十餘年如一日 演揚妙法宏凈土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去寺院拜佛祈福 這些事情你不可不知!
弘一大師:勸人聽鍾念佛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