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活在當下的覺醒

活在當下的覺醒

文|金尚


不真實的感覺

一個來訪者尋求幫助,主訴:

每天似夢非夢,假醒非醒,總感覺與他人之間像是隔著一個世界。與人說話,像是隔著一個無色無味的空間;與人相見,像是隔著一層無形的空氣帘子。

每天在街上晃晃悠悠,見到了認識的人,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認識。左看一下,好像不太像那個熟人;右看一下,又好像是那個熟人。到底該不該打招呼,會不會把人認錯掉?

有時候走在大街上,看到的萬事萬物景象,懷疑這一切都是虛幻。這些影像會不會是自己想像出來的,而實際上地球已經毀滅了,自己是唯一的倖存者。看到一張朋友的照片,會無端地感覺這是一張遺像。

更多的時候,會感覺到自己好像已經死了,並且死了好久了。現在遊盪在這裡的只是一個靈魂,很長時間以來,都以為自己只是一個鬼魂,只是在人間遊盪著不肯離去。聽見一首本來很喜慶的歌,卻無端地覺得這是一首哀悼自己離世的歌,裡面透著哀傷。

做了一件比較成功的事,但無端地覺得,這可能不是真的,可能只是自己的一個夢。因為每天都活在似夢非夢,似醒非醒的狀態。

這是一個來訪者的主訴,接到主訴之後,我立馬在頭腦中冒出一個概念「人格解體」。

人格解體,作為一種人類的感覺體驗,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很多時候是大腦對抗無法承受的巨大心理創傷時的自然反應,比如應對法西斯集中營的心理防禦。在某些情況下,為了活下去,大腦會自動將自己與外界環境隔絕開來。當然,長期長久的嚴重的軀體性或情緒性失眠,也會導致對現實世界的不真實感覺,從而出現「人格解體「。對他們來說,人格解體創造了一個絕對安全的內心世界,沒有任何事物能對他們的心緒產生影響,然而代價也非常的高:感覺不到喜怒哀樂。

CAIN在《人格解體並非新鮮事物》中寫到:

人格解體是一種無法逃避且令人痛苦難熬的違和感,有時被稱之為人格解體綜合征。準確定義應該是一種感知失常,主要癥狀包括不現實感、喪失個人身份的確認感與對控制自己身體的認同感。不現實感的癥狀有兩種類型:人格改變的感覺和世界不現實的感覺。患者覺得他們再也不是自己,但同時也沒有成為另外一個人,因此這種情況不屬於所謂的人格轉換。情感缺失的體驗意味著陌生感與不現實感,且情感缺失也會被後者所加強。

人格解體可能開始於某一次特定的嚴重的情感衝擊,也可能由於長期的生理或心理壓力而逐漸形成。聰明、敏感、情感豐富、內向以及充滿想像力的人更容易解體。有些患者形容他們的感覺像「被凍結」了,思維也變得陌生;似乎自己是一台機械或機器人,想法與行為也盲目呆板;人與物體都顯得不真實而遙遠,缺乏原本應有的色彩和生動。也有患者聲稱他像在夢裡一樣精神恍惚,不真實的感覺讓他非常困惑;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大腦彷彿「死」了或「停止工作」了(CAIN)


那麼,他們是如何從正常人狀態一步步發展到這一地步的呢?朱建軍認為人的狀態有四種:在界、營界、守界、潰界。

所謂」在界」,就是能夠活得幸福快樂、安康喜悅的人群;

所謂「營界」,就是很辛苦、很努力、很費力地追尋奮鬥目標的人群;

所謂「守界」,就是應用各種心理防禦機制,來維持自己不陷入疾病狀態的人群。

所謂「潰界」,就是已經陷入心理疾病狀態中的人群,包括抑鬱症、人格解體、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

朱建軍認為,從「在界」發展到「潰界」其實就是存在焦慮的不斷放大的過程。

存在焦慮,不管是哪種心理狀態,哪種生活方式的人,內心裡都會有存在焦慮。這個存在焦慮就是:我們需要存在感,但這個存在感又沒法馬上得到,所以焦慮就來了。也就是說,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事情來證明自己:我活著,我在這裡呀,快來看我呀!也就是,只有我「存在」了,我才是我,否則,我就「無我」了!

也即,「我存在故我在」!

思考系的人會覺得「我思考故我在」,我需要不斷的有新思想、新的創新,我才能夠提升五羥色胺和多巴胺,才會覺得快樂;

行動系的人會覺得「我行動故我在」,我需要不斷的取得新的成功、新的成就,我才能夠提升五羥色胺和多巴胺,才能感覺到快樂;

感覺系的人會覺得「我愛故我在」,我需要不斷地得到他人的愛、以及我能夠去自由地表達我的愛,我才能夠提升五羥色胺和多巴胺,才能夠感覺到快樂。

當然,很多人都不是單一的某個系的人,而是幾個系雜合在一起的,只不過是某種方式的傾向更多一些,另一種方式的傾向更少一些。

在這個追尋「我存在故我在」的過程中,很多人會迷失了自己,走著走著就忘了自己的初衷了。比如一個想要得到幸福快樂的人,他在想,「要怎樣得到幸福和快樂呢?」然後他就給自己擬定了一個方案,賺很多的錢他就可以幸福快樂了。於是,他就不停地去賺錢。賺著賺著,上癮了,他就忘了初衷了,以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賺錢了。然後就開始冷落妻子,不管孩子,不顧身體地拚命去賺錢。

朱建軍博士回歸療法的著眼點,就在於把自己的初衷像剝洋蔥一樣的找回來,這樣子人們就能夠快樂地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作為一種人生態度和人生智慧,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和奉行。這也是佛陀智慧的體現和對世人的慈悲開示。

活在當下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境界。


無論是從物理學還是從哲學來講,人只能活在當下,不可能活在明天或者昨天。生命總是在此時此刻此地度過的,只有當明天成為今天這一刻的時候,人們才能真正的享用它。

人可以為明天而活,是人類對時間的感知與意識具有連續性的產物,明天是人類發明的對時間的一種分段標記,其實並不存在(李子勛)。

當下的覺醒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含義:活在當下、樂在當下,共同構成了大道之行的人生行為準則,是最簡單、最單純、最好懂、最易行的快樂準則。沒有那麼多道理可講,也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只要照著做就行了。

人的生命能活多長?就在當下一刻。如果你一口氣上不來,或者在路過一棟高樓的時候,從上面掉下來一個花盆砸在頭頂上,立馬就沒命了。所以人要活在當下,享受這一刻你的空間,你的生命所在。任何無視當下,回想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或是幻想未來會不會失業下崗離婚的恐懼的想法,對當前的生活都毫無益處。

活在當下,就要樂在當下。

人生有痛苦也有快樂,有順境也有逆境,但都要保持一個樂觀心情。因為樂觀心情能給你帶來好運、帶來健康、帶來家庭睦、帶來事業上的成功。對於身處逆境或疾病痛苦中生活的人,就更要以樂觀心態來對待了。

越是不接受逆境,抗拒痛苦,逆境和痛苦就會讓痛苦越發的加劇!如果你坦然接受,不拒絕不抗拒,反而能體會到痛苦中的甘怡。接納痛苦與逆境,也是樂的體驗,你會發現,不知不覺間,痛苦程度反而會減少許多。

沒有過去就沒有未來,反之,沒有未來也沒有過去。唯一絕對存在的,是沒有過去與未來之說,只有當下的絕對唯一。所以當下是真實永存不變的,是生命的原本真相。

所以是「活在當下的覺醒」。

作者金尚。金尚,壹點靈平台心理專家、心理健康教育碩士、國家首批認證心理督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2018年1月出版《永遠成長的蘋果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尚小時空 的精彩文章:

TAG:金尚小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