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之美——四朵在藏品上盛開的奇葩

藝術之美——四朵在藏品上盛開的奇葩

春日裡花朵競相綻放,到處都是賞花的遊人。色彩繽紛、千嬌百媚的花朵激發著人們的創作欲,使人們描繪出無數的花卉紋飾;而古代工匠更是了得,他們甚至還創作出四種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花。您要想近距離觀賞這些「奇葩」,恐怕得去趟博物館了。

寶相花

對明清瓷器有些許了解的朋友一定聽說過寶相花,比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永樂影青寶相花紋碗、明成化青花寶相花紋碗等。瓷器上的寶相花形似蓮花,繁若牡丹,一般為平麵糰形,以八片平展的花瓣構成花頭,花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內又填飾三曲小花瓣,花心由八個小圓珠和八瓣小花組成。

清乾隆掐絲琺琅寶相花爐

寶相花並不是古人臆想出的花卉,而是綜合了自然界中盛開的花朵、瓣片、花苞、蓓蕾和葉子等自然素材,依放射對稱的規律重新組合而成的裝飾性花紋。

「寶相花」的名稱出自宋代文獻,北宋建築學家李誡就在《營造法式》中將寶相花列為彩畫裝飾花卉類紋樣之一。據考古發現,寶相花紋最早見於南北朝的石刻,並在唐代金銀器、銅鏡、陶器上得到廣泛使用。何家村出土的鎏金飛獅紋銀盒,上面就有十分繁複的寶相花紋飾。唐代寶相花融合了牡丹花、山茶花、石榴花等諸多花卉的特點,裝飾技法比較華麗。到了明代,寶相花因變得簡潔並失去了象徵意義,它常與纏枝蓮等花卉紋組合出現在各類瓷器上。

纏枝蓮

纏枝蓮紋是結合纏枝花卉紋與番蓮紋創作出來的花紋,這裡的「番蓮」並不是水果中的西番蓮,而是指由外國傳來的一種蓮花紋飾,其花朵的原形已很難考證。

纏枝蓮紋盤

正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蓮花的花枝通常是筆直的,但纏枝蓮紋卻因花枝彎曲纏轉不斷而得名,所以在明代纏枝蓮紋也被稱為「轉枝」。纏枝蓮的構圖機理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作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展開,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然後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並點以葉子,便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纏枝花卉紋或纏枝花果紋。

纏枝蓮紋一度被認為源於宋代,但據考古發現顯示,唐代的金銀器上也有此類紋飾,如現藏於鎮江市博物館的唐鎏金魚龍戲珠紋銀盆就飾有一圈纏枝蓮紋。明清時期,纏枝蓮紋在瓷器上大放異彩,成為青花瓷的代表性紋飾,被廣泛應用於宮廷瓷器。故宮博物院藏有多隻明永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這些小杯通高一般在5厘米左右,小巧的背身上都飾有一圈非常簡潔的纏枝蓮紋,讓人一眼便能看清纏枝蓮的脈絡。

皮球花

皮球花是一種比較抽象的花卉,有點像兒童畫,它通常由多個聚在一起的花朵組成,基本圖案是圓圈內作旋迴雲紋或放射式分裂花紋。皮球花經常三兩成組或單個呈現,多隻皮球花呈不對稱的散點分布,疏密有致。

粉彩皮球花搖鈴尊

類似皮球花的紋飾最早見於商代青銅器,儘管其構圖並不複雜,但在歷代工藝品上很少出現。到了清代,工藝品及傢具、服飾上開始大量出現皮球花,其中以瓷器上的皮球花最為多見。馬未都所著《瓷之紋》中寫道:「(清代)皮球花的形式來自東瀛日本,日本漆器上有這種紋飾,進入中國後被中國陶瓷工匠學習並加以利用」,這種說法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可。

自清雍正時起,御窯廠開始廣泛採用皮球花製作粉彩和鬥彩瓷器。雍正皮球花粉彩瓷器大多設色典雅明快,組合布局自由活潑,有疏有密,有分有合,有疊有散,有大有小,整個畫面既飽滿又疏朗,瑰麗多彩又秀麗清逸,散點式構圖錯落有致。雍正鬥彩的皮球花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趨於寫實,只是把寫實的花卉紋統一成圓形;而另一類則完全抽象化,不仔細看還以為是車軲轆。清乾隆及之後,景德鎮開始大量燒制皮球花民窯瓷器,所以清代皮球花碗如今在市場上偶爾能見到。

八大碼

「八大碼」這名字乍一聽根本不像花,但它確實是一種瓷器上的花卉紋,而且這種紋飾還與神秘的元青花有關。在許多元青花上往往有一種變形仰蓮紋,這些蓮瓣大而疏朗,花瓣間隔較大,它們圍繞一個圓心整齊排列,恰好組成一朵蓮花。在梵文中,蓮花發音為「巴達瑪」,所以最早研究元青花的外國學者就以梵文發音呼之。後來,「巴達瑪」的叫法傳入國內,但不好翻譯,這時有學者發現,「巴達瑪」多為八個蓮瓣,花瓣內往往加繪有犀角、銀錠、珊瑚枝等八樣雜寶,且碼放整齊,所以乾脆就將其譯為「八大碼」。

元清花鳳凰穿花紋菱口盤(局部)上的「八大碼」圖案

伊朗國家博物館藏有一隻元青花鳳凰穿花紋菱口盤,此盤高10厘米,口徑57.5厘米,足徑32厘米,盤上裝飾有極為繁複的各類花卉,四隻飛鳳在花叢中穿梭。此盤正中盛開有一朵華麗的「八大碼」,花瓣上整齊地擺放著八種寶物,「八大碼」的正中還有一朵盛開的卷葉蓮花,如此密集而華麗的裝飾風格即便在元青花中也首屈一指。此類風格的元青花在伊朗國家博物館還有多隻,據說曾為其王室的傳世之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龘藏匯 的精彩文章:

天降大任,孰出其右

TAG:龘藏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