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論 李邕及其書跡

書論 李邕及其書跡

李邕及其書跡

作者/朱關田

李邕(音「yōng」)字太和,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卒於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因為他官至北海太守,所以人們又稱他為「李北海」。父李善,以博學著名,曾為《文選》作注,極為精善,至今為學者所稱。

邕天資聰敏,少具才識,曾因崔沔的介紹,在秘閣讀書累年,使他的學問更為長進,深得當時著名學者內史李嶠的賞識。

長安四年(704)李嶠與監察御史張廷珪共同向朝廷推薦李邕,說他詞高行直,堪為諫諍之官,因此召拜為左拾遺。到任不久,適御史中丞宋璟彈劾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張氏兄弟是武后的幸臣,當時炙手可熱,則天初不應,李邕不顧官卑職小,在階下進言力諫,則天色稍解,始允宋璟之請。次年,中宗即位,任術士鄭普思為秘書監,李邕亦挺身而出,上書諍諫,言雖未納,而邕剛正不阿的性格和明智正直的識見,並為世人所重。所以在以後邕獲罪幾死時,甚至有素不相識之許州人孔璋,上奏願為代死,可見其受人崇敬之深。

▼《久別帖》

然而,這位才氣縱橫,頗負重望的名流,卻仕途坎坷,屢遭貶斥。這是由於他性格剛直,為人所忌。所以當時就有人對他說:「君如幹將、莫邪,難於爭鋒,然終虞缺折耳。」又因當時朝中派系鬥爭此起彼伏,十分激烈,一般官員也不免波及,而隨之升貶。李邕在中宗時,出為南和令,又貶富州司戶。唐隆元年(710)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戶部員外郎,又貶崖州舍城丞。玄宗開元三年(715)擢為戶部郎中。不久為人搆罪,左遷括州司馬。後征為陳州刺史。玄宗開元十三年(725)獲罪幾死,後貶為欽州遵化縣尉。又累轉括、淄、滑三州刺史。玄宗天寶初年,先後為汲郡、北海太守。時李林甫擅權,妒忌賢能,排斥異己,凡稍具骨氣者,無不受其暗算。邕性豪侈,不拘細行,因此為人所乘,羅織罪行,於天寶六載(747)被李林甫派人杖殺於北海郡,時年七十三歲。

▼《靈岩寺頌並序碑》

李邕在開元、天寶年間以製作銘頌知名天下。

《舊唐書》云:「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後所制,凡數百首,受納饋遺,亦至巨萬。時議以為自古鬻文獲財,未有如邕者。」

同時人張鷟在《朝野僉載》中稱他「文章、書翰、正直、辭辨,義烈皆過人,時謂六絕。」

稍後的竇蒙在《述書賦注》中說:「時議云: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曰王縉、李邕,祖泳、張說不得預焉。」

天寶四載(745)夏,李白、杜甫、高適俱以後學晚輩與之交遊。

大曆初年,杜甫作《八哀詩》,其中《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中云:「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柢。聲華當健筆山嶽銳。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干謁走其門然起凡例。」

"灑落富清制。風流散金石,追琢,碑版照四裔。各滿深望還,森然起凡例。」

▼《出師表》

皇甫湜《諭業》歷評張說以後為文章者,自開元時期的蘇頲、李邕以至賈至、獨孤及,一直到韓愈等人。其評李邕文曰:「如赤羽玄甲,延亘平野,如雲如風,如?如虎,闐然鼓之,吁可畏也!」

李邕不僅盛於文名,且以擅行草書而飲譽後代。唐人呂總《續書評》云:「其行書,如華岳三峰,黃河一曲。」亞棲《論書》稱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顏真卿「並得書中法,後皆自變其體,以傳後世,俱得垂名。」《宣和書譜》也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學右軍行法,既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裴休見其碑,雲『觀北海書,想見其風采』。」朱長文《續書斷》將邕列為能品之優者,並說:「邕書如寬大長者,逶迤自肆,而終歸於法度,能品之優者也。」從傳世李邕所書的碑版來看,這些讚譽他是當之無愧的。李邕的書法從《集王聖教序》入手,斂入規矩,用筆堅勁,方圓兼施;結體內緊外拓,欹側處有安定之勢。特別是他的行書,對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

高似孫《緯略》云:「唐人說李邕前後撰碑八百首。」此指撰文,勒碑之字,未必均邕所書。

但邕之書名頗盛,一手書撰之碑,當亦不少。然流傳不多,且間有贗跡,現舉例略述如下:

一《少林寺戒壇銘》

此碑題:「三藏法師義凈制文,沙門如通立石,括州刺史李邕書,伏靈芝刻石,開元三年(715)正月十五日建。」

按李邕開元二年(714)由戶部郎中貶為括州同馬。(有謂開元三年後為括州司馬,實誤。)而為括州刺史,事在開元二十三年(見《新唐書》本傳)。是碑建於開元三年,不當署「刺史」,且其書跡亦不類。都穆《金薤琳琅》、王世貞《弇卅續稿》俱以為系張傑所書,王昶《金石粹編》謂:「其時少林寺正當興建戒壇之際,寺僧立碑,假邕書以取重,但據傳聞邕在括州,遂以為必是『刺史』也。」此說似較合乎情理。

二《有道先生葉國重神道神》

題稱:「括州刺史李邕文並書,開元五年(717)三月八日。」

此碑據歐陽棐《集古錄目》引《寶刻從編》作「松陽令李邕撰並書」,邕為松陽令,史書不載,不知所本。然開元五年邕尚在括州同馬任上,其失與《少林寺戒壇銘》同。此碑原石本在山東金鄉縣,宋紹興十四年(1144)為雷擊碎,明嘉靖間重刻。在浙江松陽(今浙江遂昌)其銜或因翻刻致誤亦未可知。有道為道士葉法善之祖,此碑又名《追魂碑》,據《處州府志》載:「玄宗時,李邕為處州刺史,邕以詞翰名世,法善求邕與其祖有道先生國重作碑,邕從之。文成,請並書,弗許。夕夢法善請日:『向辱雄文,光賁泉壤,敢再求書。』邕喜而為書,未竟,鐘鳴夢覺,至丁字下數點而止。法善刻畢,持墨本往謝,邕驚曰:『始以為夢,乃真邪!』」此系神話,不足據。

松陽尚有《葉慧明神道神》亦題開元五年建,李邕撰,韓擇木書,原石久佚,今所存者,亦系重刻。

三《端州石室記》

此系摩崖石刻,字作楷書,今在廣東肇慶七星岩,題稱:「開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李邕記」。因無「並書」字樣,或疑為張廷珪所書。按,此文系邕任欽州遵化縣尉時所記。端、欽同屬嶺南,地處近鄰,邕隨僚同游,因興而作,並自書之,亦有可能。

▼《端州石室記》

四《麓山寺碑》

又名《嶽麓寺碑》,題稱:「前陳州刺史江夏李邕文並書,江夏黃仙鶴刻,開元十八年(730)九月十一日。」在湖南衡山嶽麓書院,此碑筆勢雄健,與《李思訓碑》並為李書名作。

▼《麓山寺碑》

五《東林寺碑記》

碑稱「前陳州刺史李邕文並書,開元十九年(731)七月十五日」,原石元延祐七年(1320)毀,至元三年(1337)釋慶哲重立石,在江西九江東林寺。重刻本筆力瘦弱,北海神采,僅可彷彿。

六《法華寺碑》

此碑稱「括州刺史李邕撰並書」,「唐開元廿三年十二月八日建,刻石人東海伏靈芝」,原石久佚,有元明以來之翻刻本。清何紹基舊藏宋拓本一冊(今藏上海博物館),何曾手勾重刻於濟南。原本亦曾經影印,全無石花泐痕,似系宋時初刻初拓之本,與《李思訓碑》、 《麓山寺碑》較之亦少雄健之致。

▼《法華寺碑》

七《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此碑下截文字漫滅已久,即宋拓本亦僅上半截文字可讀。題稱:「族子xxxxx撰並文。」按趙明誠《金石錄》及無名氏《寶刻類編》均以為開元八年六月廿八日所立。但碑文稱「侄吏部尚書兼中書令集賢院學士修國史晉國公林甫」,而《新唐書》卷六十 《宰相表》記:「(開元)二十三年五月戊子黃門侍郎李林甫為兵部尚書」,十一月「兼中書令」,二十七年四月己丑「林甫為吏部尚書」,則此碑制文當在開元二十七年四月之後。《金石錄》及《寶刻類編》蓋並以李思訓夫婦合柑之時,誤以為立碑之年。歐陽棐《集古錄目》引《寶刻類編》以為邕任「福州刺史」時所書撰。但考李邕無福州之任,「福州」當系淄州之誤。

此碑筆法瘦勁,妍麗中有雄強之致,歷來以為李邕法書中的精品。

▼《雲麾將軍碑》

八《雲麾將軍李秀碑》

此碑題稱:「靈昌郡太守李邕文並書,逸人太原郭卓然模勒並題額。」「天寶元年歲在壬午正月丁未朔」。按「靈昌郡」即滑州。天寶元年改滑州為靈昌,刺史為太守。此時邕正在滑州任上。碑原在直隸(今河北)良鄉。石已久裂。為人鑿成六圓礎石,今存二石。有宋拓全本,書法沉茂雄道,梁章鉅以為與《李思訓碑》「肥瘦,江夏之神,呼之欲出」。

九《盧正道碑》

全名《鄂州刺史盧府君神道碑》,此碑題稱:「括州刺xxx撰並書」,「元寶元年(742)二月八日」。行楷書,布局疏朗,字不甚大,而有豪縱之氣。是年,李邕在滑州任上。同年邕所書《雲麾將軍李秀碑》及《靈岩寺碑》,則署「靈昌郡太守」。

十《任令則碑》

全名《隴關游奕使任令則碑》,題稱:「x史xx李邕文並書,天寶四載(745)十二月廿八日。」石在陝西武功縣,嘉慶間為段嘉謨所訪得,漫漶頗甚。然李書雄強之勢,猶依稀可辨。

按天寶四載,邕由汲郡太守移官北海。是年夏,杜甫有齊魯之游,邕應邀由北海至齊州,相見甚歡,曾宴於歷下亭。其後,高適奉邕之召赴臨菑郡,與李白、杜甫相聚,俱有詩作。

此碑與《盧正道碑》當均系用寫本摹勒入石。因書撰在前,立石在後,故年月雖改,而署銜仍舊。

十一《古詩十七首墨跡》

墨跡一卷,題為「天寶五載十月十日書,北海李邕」。

按此卷中所鈐宣、政小璽,天水雙龍等印,皆偽。且北海系邕之職守,卷中直作郡望,可知其為贗跡。又卷後有解縉草書跋,謂:「款雲『天寶五載書』。按六年正月即遭祿山之慘,是公晚年第絕筆。」是以常山太守顏杲卿事,誤移於李邕。亦頗可笑。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浙江書協 的精彩文章:

浙江歷代書法巡禮1《岣嶁碑》《會稽刻石》

TAG:浙江書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