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西大同,水火相容

山西大同,水火相容

GIF

丨在山西大同,你能同時看見兩種不一樣的風景丨

-風物君語 -

以前的大同

一邊是游牧

一邊是農耕

如今的大同

是能源城

又是旅遊勝地

中國有近3000個縣市

卻很少有哪個地方

可以像大同一樣

把互為矛盾的兩種模樣

整合在一起

《暴裂無聲》在清明假期突然刷爆了口碑。影片的背景被設置在北方的某個以礦業為主的小鎮,故事因一個孩子的失蹤而展開,卻揭示了因礦而興的城市的共同問題。

《暴裂無聲》劇照。

採礦業粗放的生產模式,造就了無數一夜暴富的神話,也榨乾了無數人的血汗。影片內奢侈的礦主與困窘的礦工,處於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內,能將他們聯繫在一起的就是礦。

類似的人和故事,在內蒙古、陝西、山西的礦區屢見不鮮。這幾個地方現在看來很是荒涼,其實數十萬年前這裡也是一片蔥鬱,地理和氣候的變遷改變了一切,也為後來的煤業興旺埋下了伏筆。

大同平魯區的一處採空區。由於連年開採,耕地遭到了嚴重破壞。在山一般的渣土前放羊,已成為不少礦區居民習以為常的生活場景。

這片古老而蒼涼的土地,因採礦而興盛,也因採礦而千瘡百孔。大同也不例外。

多年前去過大同的人會有一個印象,臟。空氣里總是瀰漫著煤焦油的氣味,連天空都泛著一種灰藍色,這便是煤炭工業帶來的副作用。

儘管如此,每年還是有無數的人來到大同。上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太多讓人嘆為觀止的名勝古迹。

雲岡石窟佛像。雲岡石窟始開鑿於北魏文成帝在位期間,前後歷時60餘年完成。該窟位於大同市西郊武周山,東西綿延近1公里。

在一個重工業城市遊玩,就好像無聲與暴裂,看似矛盾,卻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大同,總是這樣以兩副面孔存在,截然相反卻又有機統一。

1

今日大同|老印象與新出路

進入工業化時代的大同,開始了在經濟建設這條路上的突進。對煤炭工業的依賴,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構成了大同的雙面人生。

像暴裂無聲里的小鎮一樣,大同也是靠著煤炭撐起整個經濟。只不過大同煤業的規模,要比電影里大太多。

工作中的煤場女工。靠山吃山,靠煤吃煤,不少大同人都靠著煤炭維持生計。

大同「中國煤都」的稱號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實至名歸。這裡煤炭總儲量高達718億噸,多為優質動力煤,且大多數煤田埋藏淺,開採容易。全國4大電網、5大發電公司、10大鋼鐵公司都以大同煤為生產用煤。在2007年,就有368家電廠和6000多家企業使用大同煤。

在此開採出來的煤炭,沿著大秦鐵路——世界上煤炭運量最大的鐵路——運向秦皇島港,再經海路運往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煤炭市場最繁榮的時候,大秦線每天運送的煤炭超過百萬噸。

大秦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煤炭運輸鐵路,平均56秒就可以裝滿一節車廂。

挖煤賣煤,幾乎成了全國人對大同的刻板印象。我相信很多大同人在外地都被問過,「你們那兒是不是天天挖煤?」

煤炭的不可再生,以及採煤對環境的破壞。註定了這不會是大同未來的出路。隨著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以及政府去產能的政策出台,煤炭需求量銳減,煤炭業陷入寒冬。2015年,全國最大的90家煤企利潤銳減90%。一煤獨大的大同自然不能倖免。

於是,旅遊成了大同的「救命稻草」。

採礦業的衰落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空氣質量的改善。大同的旅遊資源本就多到讓其他城市眼紅。雲岡石窟、恆山、懸空寺、華嚴寺、大同土林,這些鼎鼎有名的景點已能帶來足夠的人氣。其實,大同絕非如此簡單。

大同土林。

左雲,這個名字秀氣的地方,是晉北大地上的一顆遺珠。左雲的八檯子,有全球最獨一無二的景觀——長城邊的教堂。東西方文明在此相逢,古樸的長城邊多了一種寧靜的虔誠。

大同頂著煤都的帽子,闖出了旅遊勝地的名頭。或許這種文武雙全才是它最美好的模樣。

2

食在大同|憨厚與豪爽

採礦與旅遊的喧囂之外,大同還保留著安土重遷的那一面。

吃碗刀削麵,是大同人返鄉必做的儀式。自小麥大規模種植以來,山西就死心塌地地成了麵食黨。有據可查的山西麵食就有200多種,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就是刀削麵了。大同人更是可以不厭其煩、一天三頓地吃刀削麵。

柳葉狀的麵條,油亮的臊子,看似樸實無華的刀削麵,每天雷打不動地撫慰著大同人的胃。

莜麵、黃糕、豆乾,這些農耕文明最典型的食品,依舊出現在大同人的餐桌上。一如過去的小農社會,大同人骨子裡的憨厚基因,從未改變。

跟長城外的內蒙古人一樣,大同人也愛羊肉。大同是銅器製造地,又有牧羊的傳統,火鍋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羊湯則是大同人早餐的最佳選擇之一。

兔頭不僅僅是四川人的最愛,大同人也對其趨之若鶩。

第一次到大同的人,可能會被大同人對兔頭的喜愛驚到。大同人自認吃兔頭不輸給四川人。這種雙手並用,大快朵頤的吃法,完美契合了大同人豪爽的那一面。

3

古都大同|衝突與融合

如果你現在去到大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嶄新的「古城牆」。

時鐘需要撥回2008年。隨著新市長的上任,大同明確了修復古城、發展旅遊業的戰略。一場轟轟烈烈的修復古城的運動隨之展開。

一聲令下,整座城市變成了巨大的工地。原本只剩夯土的斷壁殘垣,被整體包磚修復。修繕後的古城,彷彿當年雄渾的城池重現世間,讓人忍不住念上一句,「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古老的大同城,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現在卻以一種簇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古城不古,這種自相矛盾也是大同雙面性的最佳例證。

這裡見證了中原與游牧民族的衝突

大同這座城,自誕生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

在封建時代,大同的位置無比重要。大同城位於北緯40度,400mm等降水線附近,恰好是農牧交錯帶。在如今的中國版圖尚未形成時,這裡往往是中原與北方民族爆發衝突的地方。

大同明長城。自明朝立國,直至隆慶和議的兩百年間,大同一直是蒙古騎兵侵擾的主要方向。戰火止息,當年雄偉的長城也已化為斷壁殘垣。

太行山、呂梁山、燕山、陰山這華北四大山脈交匯於此,在地理上分隔開了兩個文明。大同成了天險上的口子,這裡也就成了游牧民族南下的最佳通道。一旦大同失守,向東可取北京,向西可攻佔西安,向南則是太原和洛陽。

大同建城史可追溯至戰國時的趙國。趙武靈王為了防備北方的游牧民族,下令在此修築城池,是為雲中郡。歷朝歷代的不斷修築加固,使得大同在明朝位列「九邊」,是北方最重要的要塞之一。

鎮川口長城。

華夏文明的安危繫於大同一身,不計其數的戰爭也爆發於此。劉邦在白登山(今名馬鋪山)被圍了七天七夜,明軍更是和蒙古在此廝殺了兩百年。明軍為了抵禦不斷南下侵擾的蒙古騎兵,曾在大同一線修築了堅固的工事,沿著長城,一共分布了271座堡壘。

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愛恨情仇,幾乎貫穿了整部中國古代史。迥然不同的兩種文明,在鐵與血中慢慢熟悉對方。

昔日的敵人,成了如今的一家人

自北魏定都於此,兩種文明就逐漸開始了融合。鮮卑人起漢名,說漢話。漢人也染上了直接豪爽的秉性。一時間融合成了主流,興建於北魏的懸空寺就是絕佳的例證,因為它是唯一祭祀儒釋道三家的寺廟。

位於恆山之上的懸空寺。此寺的特殊之處不僅在於其奇特的構造,也在於它是唯一同時祭祀儒釋道的寺廟。

清朝人將所有地名里的「胡」和「虜」改成「虎」和「魯」。徹骨的仇恨隨著「殺胡」、「滅胡」的名字一道被抹去,商場上的討價還價取代了沙場上的刀來槍往。曾經的仇人,也變成了如今的兄弟民族。

衝突與融合,造就了大同最古樸的模樣,也奠定了大同「水火相容」的獨特基調。

大同法華寺。

大同作為曾經的邊關要塞,守衛了中原上千年。如今,它又借著煤炭和旅遊,發揮著自己的新作用。一切只為了所有中國人的理想——天下大同。

GIF

你去過大同嗎?對它有什麼印象?

在留言區告訴風物君~

文丨伊森

參考資料丨堀內明博、於德源《北魏平城》

劉武華《大同市經濟轉型的戰略思考與對策研究》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解玉保《大同古城核心區保護與利用》

翟禹、薄音湖《明代大同鎮之敗虎堡考略》

《中國國家地理》第579期&第682期

圖編丨鯨魚

本文圖片來自視覺中國、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道風物 的精彩文章:

幹了這碗麻婆豆腐味的毒雞湯

TAG:地道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