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幣看聯合創始人劉洋:貨幣的下一個形態將是數字貨幣

專訪幣看聯合創始人劉洋:貨幣的下一個形態將是數字貨幣

大起大落的比特幣價格總是讓幣圈的朋友們心驚膽顫,在美劇《矽谷》的最新一集中就出現了一個比特幣警報器:每當比特幣價格跌破某個閾值時,警報器就會發出讓人虎軀一震的咆哮。

男主以此來判斷是否還有繼續挖礦的價值,並遠程操控家中的礦機。

然而,要想應對比特幣過山車般的行情,光靠一聲咆哮可能還遠遠不夠。事實上,早在2012年就已經有人做出了比特幣行情實時監測的網站,如今已經發展成一個集行情、資訊、挖礦監控、錢包為一體的App——BitKan幣看。

這個加密貨幣數據初創公司日前宣布獲得1000萬美元B輪融資,幣看方面稱,將利用這筆資金擴展新業務,並將基於現有App打造數字貨幣垂直領域付費內容社區「K 站」,該功能預計將於4月20日公測。

作為華為前高管,從技術開發到團隊管理,幣看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劉洋曾在華為工作了14年。2014年,已擔任華為無線研發創新部部長的他毅然放棄了高薪職位,全身心投入到數字貨幣領域,專註打造幣看App。

數字貨幣未來的趨勢是怎樣的?幣看為何從工具類轉型為社交類軟體?讀創記者獨家專訪了劉洋,了解幣看從誕生到轉型的故事。

△ 幣看聯合創始人劉洋接受讀創記者專訪

從業餘興趣到離職創業是順勢而為

劉洋介紹,幣看的四位創始人都來自華為,早期還組了個樂隊,業餘時間在一起玩音樂。2011年,四人無意間在《新周刊》上看到一篇介紹比特幣的文章,據劉洋回憶,當時數字貨幣和區塊鏈還是一個很新的概念,價格也很低,這種新技術和新貨幣形態很快引起了他們的興趣。

「那篇文章內容講的是數字貨幣將會帶來怎樣一個貨幣變革,」劉洋回憶道,「由於我們都是做程序員出身,當時覺得比特幣和區塊鏈特別神奇,回去就開始自己研究。」

△ 幣看聯合創始人劉洋

受到啟發後,創始團隊抱著好奇的態度開啟了探索數字貨幣的旅程。2011年,他們訂購了第一代ASIC晶元礦機,開始嘗試挖礦。2011年到2012年間,他們開始購買比特幣,而買幣需要關注行情,這時候劉洋團隊發現了一個問題:時差導致交易平台間出現了價格差。

劉洋告訴記者,早期數字貨幣有兩大交易平台,Mt.Gox和比特幣中國,由於當時比特幣的主要玩家市場在歐美,因此MT.Gox上的價格直接決定了中國交易平台的價格,而數字貨幣又是24小時不停盤的,作為一個程序員,劉洋很快就想到用機器來盯住價格。

「當幣價在歐美的白天上漲時,正好是中國的深夜,在這個時間差中就可以獲利。」出於這個原始的動機,劉洋團隊構建了一個實時監控數字貨幣行情的網站,並於2012年底上線,幣看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

△ MT.GOX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台(已破產)

利用業餘時間,劉洋團隊在2013年又開發出了手機APP,至此,數字貨幣對於劉洋而言仍停留在興趣愛好層面。

但就在2013年,比特幣爆發了。據公開資料顯示,比特幣價格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一年間從13美元飆升至1147美元,首次超過了國際金價,也是這一年讓全球真正注意到了比特幣的存在。

△ 2013年比特幣價格走勢

為防範比特幣風險,2013年12月,央行首次宣布禁止金融機構參與比特幣交易,受此影響,比特幣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很多人認為比特幣是個「泡沫」行業,但劉洋看到了數字貨幣的意義。

「一個新事物必然要經歷這樣的泡沫期和低潮,比特幣的出現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貨幣的下一個形態將會是數字貨幣,比特幣也許會消失,但數字貨幣的時代將會來臨。」劉洋表示,「數字貨幣未來會催生一個類似互聯網的行業,這將是計算機誕生以來的第三次革命。」

2014年,包括劉洋在內的四位創始人從華為陸續離職,開始專註打造幣看App。

從工具類轉型到社交類是「天時地利人和」

2012年上線網站,2013年推出客戶端的幣看此前通過網站和App提供加密貨幣價格監控、區塊鏈及數字貨幣新聞資訊、挖礦監控、區塊鏈資產錢包等服務。

此次B輪融資後,幣看App將新增數字貨幣垂直領域付費內容社區「K站」入口。此舉標誌著幣看將由工具類軟體轉型為社交類軟體,把國內五年累積的用戶導流到數字貨幣社交平台。

△ 幣看即將上線的內容社區「K站」

劉洋用「圈子」這個詞來描述新功能「K站」的形態。每一位用戶可以在站內開創一塊專屬的領地,「領地」內用戶可以發布數字貨幣資訊、長文見解和問答。其他用戶可以對內容進行打賞。

△ K站將以「圈子」的形式呈現

在劉洋看來,社區為用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激勵機制則能鼓勵優質內容生產者持續生產優質內容。

「『圈子』可以設置為付費加入。除了對區塊鏈、數字貨幣感興趣的用戶、投資人,我們也將邀請區塊鏈、數字貨幣業內大咖和項目方負責人進駐站內,設置圈子,搭建溝通的橋樑。」劉洋說,他們已向外界傳聞為中本聰本人的澳大利亞人克雷格?懷特(Craig Wright)提出邀請,懷特也可能成為進駐「K站」的嘉賓之一。

△ 傳聞中為「中本聰」本人的克雷格?懷特

在交流過程中,劉洋沒有迴避記者以現有社交媒體為例,與「K站」的功能做比較。「我們跟微博、知識星球、得到、知乎等很像,應該說是一個綜合體,一個集合。」

據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App Bi日前發布的中美App Store中的區塊鏈App報告顯示,受到2017年9月中國政府下發文件禁止虛擬數字貨幣類交易的影響,財務類、商務類和工具類的區塊鏈應用上架比例有不同程度的萎縮,但新聞類的App上架數量增長迅速。這些囊括快訊、行情、行業分析、社群等功能的應用約有336個,佔930款上架的區塊鏈相關應用的36%。

△ 幣看提供來自全球行業媒體的區塊鏈相關資訊

談及近三個月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區塊鏈資訊類App,劉洋認為幣看最大的優勢是進入市場早,成立五年多來已經積累了幾百萬的行業用戶,而相較於從媒體轉型做區塊鏈垂直領域的應用,劉洋認為幣看打造的是信息平台,而這三個月出現的均是突出內容的媒體,並非平台,平台二字就是幣看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對於從工具類轉型到社交類軟體,劉洋說,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選擇。

「我們其實從一開始就有做社交化產品的想法,在最初選擇產品布局的時候,考慮到做礦產、挖礦的話要純投入錢,要租場地、買礦機,這不是我們所擅長的,考慮到做交易平台,我們擔心會有法律、政策上的風險,而且對風險控制要求很高,也不是我們擅長的。」於是,在最開始的時候,創始團隊選擇了以提供信息為基本服務的平台累積用戶群。

「早做是沒有價值的,這就是天時;創始團隊成員余芳有做社交化產品的背景,這就是人和;我們耕耘了五年多積累來的用戶和行業資源,就是地利。」

劉洋對幣看轉型非常地樂觀。「希望一兩年內,人們一想到要去哪裡獲取數字貨幣、區塊鏈資訊,去哪裡認識這樣的項目方、大咖,就想到我們幣看。」

數字貨幣帶來的數字經濟

作為國內第一家進入社交領域的數字貨幣平台,幣看的市場佔有率一直在50%以上,目前有300多萬用戶,其中有40%來自海外。

據劉洋介紹,幣看同樣重視海外市場,2014年推出了日文、俄文版本,「因為數字貨幣一定是全球性的」。作為一家從國內起家的社交平台,開拓海外市場的道路走得並不容易,「如何取得外國人的信任,讓他們相信我們平台提供的資訊,這已經有一定難度」,劉洋說,他們首先要保障進駐「K站」的嘉賓都是實名認證。

此外,在採訪中,劉洋還提到數字貨幣,以及數字貨幣將帶來的新的經濟形態。

「我們目前還不敢說未來哪一種數字貨幣會成為最終贏家,也許不是比特幣,但是,實現比特幣的技術一定會成功,」劉洋說,幣看創始人團隊在還沒有「區塊鏈」這個概念的時候,把它稱為「實現比特幣的技術」。

雖然連名字都還不知道,但他們當時就已經看好區塊鏈未來發展,「區塊鏈技術本身並不神秘,用互聯網來作比喻,區塊鏈只是相當於互聯網領域的https。」

劉洋認為,雖然目前區塊鏈還沒有落地的商業應用,但是其前景可期,如果得到大規模應用,將帶來一種全新的數字經濟:數字貨幣讓每一筆交易都有跡可循,小到個人,大到國家,所有人都能弄明白「錢去哪了」的問題,通貨膨脹問題將不再存在,對經濟有極大的促進。

△ 早期的淘寶界面

「當然,我們都不知道未來到底會怎麼發展。就像1997年出現了互聯網,2003年才有淘寶,2011年才有微信。如今,淘寶不再只是單純的購物網站,微信也不再只能聊天,而是漸漸加入了更多、更全面的功能,」劉洋說,產品未來道路都需要自己摸索,國內最大的兩家科技公司,阿里和騰訊,其實也分別只有一個核心產品。幣看也將堅持自己的核心產品,同時積累經驗,未來也許會入局區塊鏈。

讀創新聞原創稿件,所有版權歸讀創新聞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嚴偲偲 李旖露 袁斯茹

讀創編輯 肖曉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創新聞 的精彩文章:

TAG:讀創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