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明明是個紙片人,為什麼會讓人愛的死去活來

明明是個紙片人,為什麼會讓人愛的死去活來

阿政說動漫

漫評/觀點/資源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約內容

引子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當你心儀的妹紙紅著臉隔著屏幕跟你說「好喜歡你」

(我不管這就是對我說的)

(宮園薰「喜歡你」三連)

當毒舌男神彆扭地對你表示關心時

(天天罵你傻的李懟懟)

你是不是也心跳加速,然後捂臉傻笑三分鐘?

這時你媽走近看到你的模樣,一定是這樣的表情

她很費解,明明只是個虛假的「紙片人」,為什麼你會投入這麼多感情?

---------------------------------------------------------------------------------------------------------------------

我們知道,故事漫畫中的畫格是漫畫家敘事的手段,對話框和文字是向讀者傳遞重要信息的途徑,

但構成故事漫畫最最重要的基礎我們還沒有討論,那便是圖像。

如果沒有了圖像,就沒有漫畫可言。

圖像是「建設」故事漫畫世界的地基,

包括了人物(擬人化的事物)、背景、各種符號,其中被稱為漫畫的主體,便是人物(擬人化的事物)。

作為漫畫的主體,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是故事漫畫中的主角配角們,是讀者得以進入故事的「領路人」,能夠給予讀者生命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鳴。

小說通過文字在讀者的腦海中建構一個世界,而漫畫則更直觀地將這個世界「畫」給你看。

那麼,這個「畫」出來的世界,為什麼會讓你有真實感?

就像開頭提到的那樣,那些或簡單或誇張的「紙片人」們,你為什麼會覺得它們活著?為什麼會感受到它們的喜怒哀樂?

一、起源:對簡化人臉的接受心理

我們先來看看這些漫畫角色:

《薩摩義士傳》(平田弘史)

《火影忍者》(岸本齊史)

《哆啦A夢》(藤子·F·不二雄)

《一拳超人》(ONE、村田雄介)

《巴巴爸爸》(德魯斯·泰勒、安娜特·緹森)

如果有人問你上面這些圖像是不是一張張「臉」,你肯定會疑惑這個人是不是有病。

難道上面不是《薩摩義士傳》中的武士、鳴人、大雄、埼玉和巴巴爸爸的臉嗎?

只是照這個排序來看,他們五官的描繪越來越趨向於簡化、抽象。

就最後兩個來說,如果一拳超人還用一個橢圓形圈畫出「臉」的形狀和界限,那麼巴巴爸爸就已經完全失去輪廓了。

但奇怪的是,這並不會妨礙你將它看做一個生命。

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漫畫家們僅憑簡單的圖形或抽象的線條,便能夠引起讀者對生命的共鳴。

藝術史學家貢布里希對這種現象感到十分好奇,為什麼二維平面上的線條能夠製造出有生命的錯覺?

通過研究,他將這點歸因於人類樂於接受奇異而簡化的畫面的心情。

雖然學者們的理論讀起來總是拗口並難以理解,但我們在人類的歷史上能找到不少例子。

1892年在法國西南部某個洞穴中出土的《布拉桑普伊女士》,

距今已有兩萬兩千到兩萬五千年的歷史,是至今發現的最早表現人類面孔的作品之一。

試想一下,一位能夠作為模特、肖像被刻畫並傳世的女子,縱使並非美若天仙也定是有過人之處,總之不會是個平平無奇的人。

布拉桑普伊女士 象牙雕 3.5厘米高 距今約兩萬兩千到兩萬五千年

然而在遠古的人類的眼中,她被簡單地概括:凹陷的眼部代表美麗的眼睛,隆起的鼻部代表高挺的鼻子。

我們驚嘆於彼時原始人類所具備的高超技藝,

但不管《文明》的旁白將她描述地多麼美麗,以現代人的審美來看總有點難以理解。

但不能否認,這應該是人類最初認識並記錄自我的形式,簡潔扼要。

這種形式在現代漫畫的發源地日本也不例外。

繩紋時代是日本目前可考的、保留有最多生活器具的原始時代,有大量的土偶產於這個時期。

原始的日本人在製作這些土偶時,無疑也帶入了自身對於人類面孔的理解。

遮光型土偶距今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雖然創造它的緣由如謎團般至今未解,但對臀部、乳房和大腿的形式被認為是仿照女性身體的特徵,

或許是古人對女性具有的繁殖力所象徵的豐收、富饒的嚮往。

遮光器土偶 出土於1886年

它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兩顆大眼球與細成線的瞳孔,也因此造型酷似遮陽眼罩而被稱之為「遮光型土偶」。

1988年開始連載的哆啦A夢大長篇《大雄的日本誕生》中,藤子·F·不二雄便把這種土偶畫入漫畫,成為反派的戰鬥機器。

WiZ1996年策劃的遊戲《數碼怪獸》中也有「土偶獸」的設定。

《哆啦A夢》中的泥球

古墳時代出現的陶俑則要寫實得多,可見人類對於自我面孔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在這座武士陶俑中,工匠用薄竹片挖出細長的眼睛和嘴巴,五官的比例不再像土偶那麼誇張,而是一種樸素、正常的搭配。

古墳時代的陶俑

那麼,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才學會描繪精緻的五官的?

古希臘藝術家開始追求表達完美的人體,羅馬時期的埃及人繪製在墓室和棺材上的人物肖像的精細程度也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想像。

雖然中世紀時期藝術一度成為服務於宗教的手段,但如何更好地描繪自我這一課題直到文藝復興仍是藝術家們不斷追求的。

拉奧孔 大理石群雕 高約184厘米 約公元前1世紀

賓多·阿托維蒂的肖像(局部) 拉斐爾 1514年

有趣的是,在屬於精英階層的繪畫藝術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種迎合底層民眾口味的藝術形式,那便是出現於17世紀的大幅報刊——

也被認為是漫畫的前身。

17世紀的倫敦,由於木刻印刷術的普及,民間出現了大量的大幅印刷品。

這種印刷品上的圖像是以黑色的粗線條為主,圖文並茂,內容關於宗教或時事新聞,時常由小販在街頭兜售。

由於它成本低廉、傳播方便,也有商人將之作為廣告的媒介,比如當時的倫敦第二彩票站。

倫敦第二彩票站木刻版畫廣告 1615年

後來,在民間的刑場周圍,很多小販利用這種形式來兜售繪有行刑時恐怖圖像的報刊,利用民眾的獵奇心理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這種恐怖圖像的銷售使出版商們意識到可以開拓幽默印刷品的市場,因此,大幅報刊上開始出現名人的諷刺畫,或是滑稽的插圖。

「處刑大報」威廉·羅素在倫敦被砍頭的場景 1683年

然而,因為這些幽默插圖風格簡陋粗糙,內容粗俗,還有許多對他人的惡意諷刺,

雖然能給讀者帶來一時的樂趣,但無法被上流社會和主流藝術界所重視,因為這與藝術應該有的高貴不符合。

但有意思的是,雖然被主流藝術所鄙視,這種藝術卻受到了普羅大眾的擁戴和喜愛。

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的臉被漫畫家諷刺為一個梨 1834年

無獨有偶,被稱為日本漫畫的開端的戲畫,也是在平民階層中誕生的。

鳥羽僧正的《鳥獸戲畫》將畫中動物擬人化來嘲諷僧侶和貴族。

而日本藝術家還描繪過更加奇特的題材「屁合戰」,把shi尿屁題材入畫,估計日本是世界第一

《放屁合戰》中男男女女角色都是貴族的穿著打扮,據說以「屁合戰」為題材的作品都尖銳地諷刺了當時日本政治和社會的變化。

放屁合戦繪卷(局部) 1846年

看到這裡,或許大家會發現一個現象。凡是高雅的、精細的、端莊的藝術,幾乎都是精英階層的專享,又或者是普通民眾瞻仰的對象(如宗教畫)。

相反像大幅報刊、日本戲畫這種粗糙卻充滿生趣的藝術,卻是真正地虜獲了大眾的心。

這就回到我們一開始所討論的,越突顯特徵,越簡化的圖像,越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如果還加入獵奇、幽默的元素,那便更受歡迎了。

二、從面癱顏藝

從上文可知,雖然西方高雅的主流繪畫與粗糙的民間諷刺畫並存,甚至主流藝術因為利用素描關係更能讓觀者產生真實的錯覺,

但民間的諷刺畫無疑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與接受。

於是,雖然是由線條簡單地描繪出來的「臉」,也能夠被觀者認同。

但是,不管是大幅報刊或是日本戲畫,上面都幾乎是「面癱」的人物,或者可以說,作者並沒有把力氣和時間花在對人物「表情」的琢磨上。

自古以來,如何表現畫中人的喜怒哀樂一直是藝術家們的難題,所以蒙娜麗莎那一抹淡淡的微笑才讓研究者們不厭其煩地討論了一遍又一遍。

雖然文藝復興時,天才達·芬奇曾描繪許多奇奇怪怪的人物頭像來研究人類頭部骨骼和面部肌肉的變化,

但對於怪誕形象的探索樂趣並沒有促使他去研究人類的表情。

達·芬奇的怪誕頭像實驗

雖然到這已經實現了用線條讓觀者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效果,但是畫中人缺少感情的話,又如何能引起你的共鳴?

18世紀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藝術家約瑟夫·迪克勒(Joseph Ducreux),在給貴族繪製高貴肖像之餘,他還對肖像表情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你可以在他的畫作中看到打哈欠的、擠眉弄眼的人,滑稽得讓你不住想發笑。

約瑟夫·迪克勒自畫像(局部)1793年

真正系統地研究繪畫中人物表情的,要數現代漫畫之父——魯道夫·特普費爾(Rodolphe Topffer)。

出生於日內瓦的魯道夫·特普費爾因眼睛有毛病,無法勝任精細而緊張的繪畫操作,所以早期是從事短篇小說與即景詩的寫作。

但是他仍渴望能成為畫家,在石印技術的幫助下,他使用線畫這一種簡單輕便的形式來實現他的理想。

而正是由於其文學基礎,使之產生了用並置連續圖像來講述故事的念頭,他將這種形式稱之為故事畫。

Lajaunisse先生 特普費爾 1839年

特普費爾聲稱他的線畫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符號,這與現代漫畫的特質不謀而合。

在他的故事畫中,除了通過並置的連續圖像、人物動作,主要的敘事手段還有人物的相貌特徵和表情。

特普費爾表現人物時分為表現「永恆特性」和「非永恆特性」兩個部分。

前者用來表現性格,可能跟面部骨骼、結構比例息息相關,後者用來表現情緒,通過五官的變形來獲得。

特普費爾關於繪畫表情的實驗 1845年

而在東方的日本,同樣是一位被視為現代漫畫始祖的人物,也完成了如何描繪人類表情的種種實驗。

19世紀,葛飾北齋在名古屋出版商的要求下出版了長達十五卷的《北齋漫畫》,作為圖樣範本組合,此書內容涉及人物、風俗、妖怪等形象,其中便出現了許多五官扭曲的滑稽人物形象描寫。

葛飾北齋的滑稽人物像

這些頭像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地逗趣滑稽。

而葛飾北齋的這種描繪方法通過《北齋漫畫》一是流向西方,一是流傳與後世,

過程中與西方的漫畫藝術形成怎樣的交融,又如何給後世漫畫家帶來了啟發,我們便不得而知了。

三、工具的魔力

我們從上文知道線條的魔法是可以讓你感受到二維平面上人物的生命和喜怒哀樂。

但如果你每個「老婆」都長得跟靜香一樣,是不是也會有審美疲勞?

藤子·F·不二雄筆下的女主角們(部分)

在日本漫畫中,雖然不同的漫畫家所繪製出的人物都有獨特的鮮明個性,但同一特定時期的漫畫家卻能找到某種共同點。

日本漫畫研究者夏目房之介將這個現象歸類為線條的質感問題,而影響線條的,除了漫畫家個人的習慣,還有工具的原因。

即是說,在純手繪的年代,某個時期流行什麼樣的工具,會直接影響到這個時期漫畫家的風格。

在手塚治虫開始活躍的時候,即1950年代,漫畫家們多用一種名為「響箭筆」的蘸墨鋼筆來作畫。

這種筆畫出來的線條粗細適當,並且十分均勻流暢。手塚治虫便十分愛用這種筆,所以他塑造的角色穩定、圓潤,給人一種柔和的感覺。

響箭筆

《鐵臂阿童木》手塚治虫 連載於1952至1968年間

藤子·F·不二雄同樣也是使用這種響箭筆,所以人物角色同樣給讀者一種穩定柔和的感覺。

而大家都知道的,這個時期漫畫的主要讀者群體是兒童,某種意義上,兒童漫畫的成功與響箭筆的普及不無關係。

《哆啦A夢》藤子·F·不二雄 1970年開始連載

流行於1960年代的劇畫,是辰巳嘉裕、齋藤隆夫、佐藤雅旦等人「反主流」的野心。

他們不滿足於只表達冒險、勇氣、友情的兒童故事,不滿足於Q萌可愛的幼稚畫風,而要強調要以寫實的畫面來表達自己內心洶湧的情感。

這時他們多使用「G筆」這種初學者很難駕馭的蘸水筆,畫出來的人物不再像手塚流一樣圓潤可愛,而是凸顯肉體,帶有很強的力量感。

因為G筆具有彈性,漫畫家可以通過下筆力度的不同來控制線條的節奏感,時強時弱,一筆下去可畫出粗細不同的長線。

G筆

佐藤雅旦作品《墮靡泥之星》

相較於響箭筆,G筆有更多的可能性。

它不僅幫助漫畫家繪製出像劇畫一樣具有衝擊性的畫面,同樣能夠描繪出圓潤柔和的線條。

鳥山明習慣使用的畫筆便是G筆,從他的《龍珠》系列和《IQ博士》,我們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風格,

龍珠的打鬥場面具有強烈的速度感和力量感,而阿拉蕾的日常卻是溫馨有趣的。只要漫畫家控制得好,G筆可以描繪出多種效果。

鳥山明作品《龍珠》1984年開始連載

鳥山明作品《IQ博士》1980年開始連載

70年代開始,漫畫家可選擇的工具越來越多,圓筆、針管筆、簽字筆等都有人使用。

少女漫畫初興起時,漫畫家們多選擇G筆進行創作,後因對纖細線條與華麗精緻場景的追求,很多人轉而選擇圓筆。

圓筆的筆尖較尖,有彈性卻比G筆更堅硬一些,非常適合描繪細節。

當然,現在也有漫畫家根據需求多種畫筆一起使用:當需要描繪身體的輪廓時使用G筆,而描繪眼睛、髮絲等細節時選擇圓筆。

圓筆

西谷祥子作品《傑西卡的世界》便是用G筆繪製。

高河弓作品《LOVELESS》採用的工具是圓筆。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畫筆的出現幫助漫畫家們塑造了不同的風格,漫畫研究者竹熊健太郎認為漫畫線條的演變是反映時代的鏡子。

我們當然不可以直接斷定畫筆是影響漫畫風格形成的決定元素,但毫無疑問的它卻是豐富漫畫世界的重要工具。

結語

當你捧著漫畫一會哭一會笑時,或許旁人會投來奇異的眼光。

當你因為心愛的角色領了便當而傷心難過時,或許有人會難以理解。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對面的次元,有一個人,不管你貧窮還是富有,不管你年輕還是逐漸老去,他/她總是默默地等著跟你分享喜怒哀樂,讓你的心靈在夜深人靜時有個歸處,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政說動漫 的精彩文章:

動漫中那些讓人淚奔的瞬間……
只知道魯魯修?這部科幻神作才是大河內一樓的巔峰

TAG:阿政說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