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分析解決問題的完整套路,每個人都值得擁有

分析解決問題的完整套路,每個人都值得擁有

人哪,只要在這個世上活著,就要經歷大大小小的問題並進行決策。小到決定今天外賣吃那家,大到糾結是否要創業開公司。

我們經常覺得,自己的大腦里是一團亂麻,不知道自己各個方面考慮周全沒有,總選不出一個自己覺得有效的解決辦法,因此常常陷入焦慮和恐懼之中。我們迫切的想要解決問題,卻往往都不知道問題是什麼。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分析問題,而分析力的基礎就在於邏輯思考能力,邏輯思考可以說是無論從事什麼業務都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

《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這本書在梳理邏輯思考完整體系的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來具體闡述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其背後的分析本質,旨在幫助人們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高杉尚孝,是日本知名的全球戰略顧問,曾任職於麥肯錫、美孚、摩根大通等世界一流企業,協助美日跨國企業與金融機構擬定經營策略及併購計劃,並在美商諮詢顧問公司擔任常務董事,從事全球人力資源開發業務。目前在邏輯思考、商務寫作與交涉等領域從事企業研習、培訓與寫作工作。著有《解決問題的理論》《壓力管理的實踐理論》《交涉的實踐理論》《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等書。


想要解決問題,我們先要學會辨認問題,繼而了解可以用怎樣的策略去解決。做問題分類的時候,我經常會在腦海里幻想一個平地,地上有個坑,如同下圖。實線代表你現在的實際狀態,虛線代表你預想的狀態。

《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中提到,我們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分為如下三類:

恢復原狀型問題。是指現在與過去的狀態之間出現了落差,而原本的狀況是你期待的情形,因此需要恢復原狀。就好像是一個平地上有了坑需要填補一樣。

我們需要分析原因,並檢驗這個因果關係的真實性。將發生問題的對象與其他沒有發生問題的對象進行比較,找出差異。

防範潛在型問題。這是相對於顯在型問題而言的,是指現階段尚未產生損害,但未來可能顯在化的問題。這就像是平地上有個虛幻的坑,我們得在它出現之前滅了它。

我們需要假設可能發生的不良狀態,並從上而下的思考引發這一狀態的誘因。或者從下而上從需要注意的個別因素入手,分析可能的不良狀況。

追求理想型問題。發生的原因在於現狀沒有滿足期待的狀況。那就是平地上有個向上的虛空,需要想法子把它變成實際。

首先需要具體化這個理想的形象,從健康家庭興趣職業各個方面去勾勒,把這個虛空給凝實了。看清楚這個理想是什麼之後,再去判斷自己是否真的要追求它,考慮實施的實際成本與機會成本。如果確定了要做,那麼,設定達成期限,列出必要條件,學習相應知識技能,制定具體行動計劃,然後去做。

問題的本質就是現實和理想有差距,而解決問題,就是把這個差距減小進而消除。


光了解問題分類還不行,我們需要了解從發現問題到想出解決策略的整體流程,以做到心中有譜,隨時檢測自己目前處在哪一步階段,該繼續往哪走。《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中給我們做了很全面的梳理。

發現問題環節,可以使用SCQA(情境-衝突-問題-答案)設問法。這是一種通過對當事者的心理及狀況的描述,依照SCQA進行設問的方式刻畫出課題的問題接近法。作為結構化表達的工具也頗為盛行。課題的選擇往往決定了決策的範圍。

用情境分析法製作腳本與可選方案。我們其實可以理解為考慮不同風險因素進行心理預演。並將風險因素進行不同組合形成各種未來可能產生的情境——書中稱之為腳本,並根據不同情境得出相應的替代方案。其中關鍵在於要如何去羅列和分析風險因素,這需要用到MECE法則,這也是分析的關鍵,在後面部分會講述到。

評價可選方案環節,本質上其實是建立量化打分體系。首先需要明確選擇方案的指標,並設定所佔權重比例,對方案依指標進行打分,將指標權重比例與對應分數相乘,得出所有指標的得分並相加便是該方案的總分。把所有方案按照這個方法打一遍分,取綜合分數最高的方案。

舉個女性最容易選擇困難症的例子——買衣服。有好幾件衣服看起來不錯,可是無法決定到底買哪件。

我們看重的指標有價格、版型效果、衣料質地等。根據我們的個人偏好,假設權重比例分別設定為50%、30%、20%。那麼拿到一件衣服,我們分別在這個三個指標上進行打分,例如70、60、80。然後與對應比例相乘後相加,即70*50%+60*30%+80*20%=69分,這就是這件衣服的綜合得分。通過比較不同衣服的綜合得分,選擇最高的進行購買。雖然在實際買衣服時應該沒有人這麼決策,但換了商業上選擇戰略等重大事項時,這種決策方式是可以較為全面的做評判的。

不過任何方法都有局限,高杉尚孝也強調,即便是勝出方案,也要再次考慮它的負面影響。比如得分最高的那件衣服要是只有國外才有得買,那就很不划算了。


在製作腳本環節,分析事件中的風險要素是一步關鍵棋。《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中對分析作出了如下定義。

分析就是將研究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分別加以考察,並思考各部分的相互關係的認識活動。

分析的意義在於通過認識事物或現象的區別與聯繫,細緻地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主線,並以此解決問題。

高杉尚孝提到,最能夠表現分析本質的是MECE思考原則,即相互排他性與集合網羅性,指拆解後的各個組成部分「不重複、不遺漏」的狀態。這個方法是麥肯錫思維過程的一條基本準則,最初是由麥肯錫的女諮詢顧問巴巴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

核心思路就是我們在進行問題定義的時候,要能夠通過逐步分解的方法把問題的所有要素全部定義清楚,而這些要素之間又沒有交叉冗餘。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要分析小王是個什麼樣的人,那麼我們可以從他的性別年齡、職業學歷、興趣愛好、專業技能、個人習慣等多方面去收集信息。這裡重要的其實是,要先由特殊個性聯繫到抽象共性,然後以抽象共性普遍具有的特性來進行拆解。小王首先是個人,人都有那些屬性,這就是進行分解的基礎。

而關於完全窮盡分解,不同的課題關注點對應的分解方向也會不一樣。例如我更關注一道菜是怎麼做出來的,就會按照做菜的先後步驟進行分解;而當我更想知道這個地方都有什麼菜,我就會去按照熱菜冷盤點心主食這樣的方式去分解。所以先前強調要重視課題的選定,這往往會決定決策的範圍。

而關於相互獨立,是建立在同一類別的基礎上的。為什麼你會把一個人分類為男人和女人,卻不會分類成男人和老人,就是這個原因。在同一個層次進行分類,才有可能做到相互獨立不混合。

除了自己按照MECE原則進行分析,我們還可以通過掌握一些符合MECE原則的框架來提升自己的分析力。這裡不多做贅述,可見結尾所附整理圖。


比起不知怎麼做決策,大多數人無法決策的原因還包括心態問題——面對危機無法保持平常心。

在危機面前保持平常心與我們事先如何看待危機有較大的關係。在電視劇和電影里我們經常看到主人公在危機發生後一臉獃滯的喃喃自語:「怎麼可能,為什麼偏偏是我遇到這種事。」這其實就是一種死腦筋思考——之前認為這種危機絕不可能發生。但都說活久見,人活得久了啥事都會遇到。

失去平常心的後果都大同小異。不停的否定現實,耽誤了解決時機;不想著怎麼解決問題,先去追究這是誰的錯;大受打擊後破罐破摔,絕望的認為無法解決任事態惡化。

保持平常心看待危機相當必要,那麼應該怎麼做呢?《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告訴我們:

1、表達你的願望,包括你希望發生的狀況和你不希望發生的問題。

2、承認所有可能性,雖然不希望不良狀況發生,但是並不否認它可能會發生。雖然希望事情朝著預想的方向發展,但並不一定就能心想事成。

3、理性評價現實情況,確實現在的不良狀況給你帶來了不少困擾,但是絕對不是「最難以承受的悲劇」。

4、否定絕不退讓,對於不希望發生的問題,不採取絕對否定的態度。

接受一切,樂觀看待現實局面。人活著,誰沒個高潮低谷不是?一切都會過去。

全書整體邏輯非常清晰,先是概述了問題分類與相應可採取策略,繼而全面梳理了從發現問題到想出解決策略的流程步驟。作者重點描述了最能體現分析本質的MECE思維法,並提供了可參考的成熟模型。還對於分析過程中會出現心態問題的原因做了說明並提供了解決方法。

讀完整本書,我的感觸可以總結三句話:

承認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保持平常心。

分析要素時符合MECE原則,不重複不遺漏。

理性評估利益與成本,承擔決策後果。

當我們做到以上三點時,其實看待世間諸事的視角的心態都會大為不同,不光你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上升,你自己也會變為一個更加理性,更加包容的人。

我們之所以迫切的去解決各種問題,不正是想過我們想要的生活,成為更加優秀的人么?這或許才是《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這本書真正的期望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皓銀家 的精彩文章:

TAG:皓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