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對不起,這些白茶廠只存在某些人深深的回憶里!

對不起,這些白茶廠只存在某些人深深的回憶里!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昨天,茶廠老闆S師傅家,來了三拔客人。

都是外省的,有山東、有河南,分成三批來。早晨一批,中午兩批。

都是一個叫小魏的人帶來的。

當時村姑陳和李麻花正在試剛晒乾的春壽眉,試了6個批次,試得嘴歪。聽得外面一陣車響,談笑著進來了幾個人。

領頭的是一個穿著粗麻茶服的瘦高男子,原來在S師傅家有見過,大家叫他小魏。後面跟著的是來自普通話語系地區的客人。

他們進來之後,小魏用本地話跟S師傅的老婆S師嫂說了兩句,就帶著客人去參觀車間、參觀倉庫去了。

S師嫂麻利地收拾著泡茶工具,帶著我們坐到了旁邊的一桌,把那個主桌讓給了他們。

我們在另一張小桌上繼續試茶,小魏參觀完出來,自然而然地坐在了主桌上,熟門熟路地找出來茶樣,泡給客人喝。

於是,我們在一邊仔細地品茶,耳聽著他們在一邊高談闊論。

才一碗茶的功夫,小魏眉飛色舞地告訴客人,這個廠當初建了多少錢,怎麼建的,茶葉怎麼加工,工藝怎麼把關,講得頭頭是道,聽得客人們兩眼放光,滿臉景仰加崇拜。

茶過兩碗,小魏帶著客人出去吃飯了。

《2》

李麻花聽得滿頭霧水,悄悄問S師嫂,這廠不是你老公開的嗎?小魏在裡面有股份不?

S師嫂走到門口,確認車子開走了,才更加小聲地說,小魏開了家店,有客人了,就帶到我們廠里來看廠,他跟客人說我老公是他請的制茶師傅,他才是這裡的老闆。

呃,這是什麼鬼?太有想像力了吧。

S師嫂善解人意地把小魏從道德十字架上放下來:「他也沒辦法啊,他沒有廠,要是碰到大客戶,要拿大量的貨,肯定是要去廠里看過才肯付錢的,他要是想賺這筆錢,就只有帶到我們廠里來了。」

我喝了一杯茶,發自內心地讚美她:「還好,你們夫妻願意幫他。要不然他去哪裡找規模這麼大的現成的廠子給人家看。」

S師嫂說:「不幫他不行啊,他是XXX的侄兒。」

「........原來如此。那他賣給客人的貨是從哪裡拿的?」發出一個新疑問。

S師嫂:「他到處拿貨,誰家便宜就拿一點。有時候也收一些便宜的茶青,去別人的廠里加工一下就拿出去賣。」

「這樣做,茶葉的品質怎麼能保證呢?」單蠢的李麻花睜著萌萌的大眼,始終滿頭霧水。

S師嫂:「他嘴巴會說,客人被他說動就可以了。反正現在真正會喝茶的人也不多。」

好吧。

當年諸葛舌戰群儒,今有小魏舌燦客商。

《3》

其實這個小魏是夠厲害了,不會做茶,卻憑藉自己是本地人有資源這個優勢,照樣把茶很好,甚至賣得比S師傅還好。(現有例證,小魏前年開的是現代,今年開的是路虎。S師傅則一直開著七座小貨車。)

想來,他發展經營得比S師傅好,主要原因,還在於,他懂得包裝自己。

首先,當外界都認為福鼎白茶好的時候,他展示了自己福鼎人的身份。滿足了客戶的第一個選項。

其次,當外界都想認識福鼎人、福鼎有做茶資源的人,又苦於沒有渠道的時候,他把自己的信息曝光在了互聯網上,方便客戶尋找聯繫。

再次,當外界都想認識福鼎真正做茶制茶的人的時候,他利用別人家的茶廠,嫁接到自己名下,成功讓客戶認為自己終於淘到了「本地有實力的茶農」。

綜上所述,小魏憑藉自己驚人的情商,一舉超越了只會埋頭做茶,只會鑽研製茶技術的S師傅,成為福鼎人里的中產階級,風生水起。

而S師傅,只會苦哈哈地熬夜做茶,曬著太陽做茶,頂著午間的瞌睡試茶,挑茶烘茶的時候滿頭滿臉的白毫,連體面衣服也沒穿過一件——再好的衣服,穿去車間里走一趟,立刻便浮上白毫一片。

他也從來沒想過要換車,他掙的錢,都放在擴大廠房,增加設備,更新設備,學習技術上面。

對比一下,S師傅真是「傻缺」,又傻又缺心眼兒。

《4》

借著小魏,想起春茶季剛到福鼎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

當時正月剛結束,一個短暫的春節過後,某白茶品牌如雨後春筍一樣躥起,大大小小的茶山必經之路上,都插滿了他家的廣告牌。

是那種巨大的,字跡清晰的,沒有什麼圖案的,擁有直白而毫無美感的傳播力度的廣告片。

類似於「**祥,羊羊羊。**祥,羊羊羊。**祥,羊羊羊。」這樣的廣告,單調,重複,卻讓你瞬間就記住,想忘都忘不掉。

當時,李麻花在車裡大叫,哇,又出了一個新品牌(今年出了好多新品牌,另文再議)。

到另一個茶區,又見到這個品牌的大廣告牌。

到了高速入口,還能見到這個品牌的毫無美感可言的大廣告牌。

四處插牌,可見是很有實力了。於是我們記住了這個品牌,打算要是遇上它家的茶,要試一試口感。

想來,那些到福鼎尋茶的客人,茶商,也會認為這個四處做廣告的品牌有實力,要是碰上了,定會買一點。

畢竟,在正常人的價值觀里,大廣告牌=有實力。

客商來福鼎淘白茶,不就是要淘好茶,淘有品牌價值的大廠么?

看到牌子大的,自然感覺是大廠。

《5》

前幾天,我們去了一個很久沒去的茶廠。

在一個深山裡。

到門口就看呆掉了,那個積年的老廠,斑駁的牆壁上,居然掛著一塊40*60厘米大小的金字招牌,正正位於它那塊古老的招牌的底下。

而這塊新的招牌,廠名,正是我們年後看到的那個新冒出來的、四處做廣告牌的品牌。

李麻花衝口而出:「呀,原來,這個新品牌,收購了這家老茶廠,果真有實力呀!」

她衝上去問茶廠老闆——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大哥,哎,你家的茶廠被收購了?問得人家一頭霧水。

我指著門口新掛上去的牌子,問,這是你家的新廠名?

老大哥說:「不是,這是一個親戚的小孩子,掛在我這裡的。」

「他在你家拿茶賣啊?」

老大哥說:「是的。他有時候在我這裡拿一點,有時候在村裡其他人家拿一點。他說要帶客人來參觀,就掛塊牌子在我這裡。」

「你人真好,還能給人家掛牌。」(我想起了牛欄坑那些鋪天蓋地的廣告牌)

老大哥被我誇得臉紅:「都是親戚,蠻給他掛一掛。」

《6》

兩個事件,驚人地相似。

內核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包裝,借別人的茶廠,包裝自己,假裝自己很有實力,能辦得起茶廠。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四處投親靠友借茶廠,哪怕是個老茶廠,也能借先借,能掛先掛。

想來,這應該是目前福鼎白茶蓬勃發展之後,一個特殊時期特殊階段的一個特殊現象,也是一個暫時性的現象。

福鼎白茶蓬勃發展之後,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之後,急需更多的銷售渠道,讓產品出現在消費者能接觸到的各個終端。除了傳統的做品牌開專賣店銷售之外,互聯網成為了一個新的補充。

在互聯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白茶商,以福鼎人居多,當然也有外省人。他們賣力在網上宣傳,吆喝,對福鼎白茶的推廣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茶商這個角色對消費者來說,有時候就是奸詐狡猾、以次充好的代名詞,就是東邊拿貨賣到西邊,坐地起價的代名詞,形象很不端方。

想來是消費者們被別的茶類的茶商狠狠地傷害過,故而對於茶商這個角色,十分地敏感多疑。順道帶累了福鼎白茶的茶商。

基於消費者對於茶商的這種認知,消費者們在買茶的時候,時常會問,你是茶商還是茶農?如果聽說是茶商,就不買了。

或者,直接告訴茶商,我只在茶農手裡買茶,因為是第一手貨源,便宜。

當這些白茶商們四處碰壁之後,學了個乖,下一次有人再問他,你是茶農嗎,他會麻溜地回答:是!

這樣答應了好幾次,成功實現了N次銷售之後,冒充茶農的茶商多了起來。

新問題又出現了:有個別茶商穿幫了!

消費者也不傻,再次遇上茶商,會加問一句:「你是茶農,那能不能帶我去看看你家的茶廠?

這招術讓很多茶商第二次遭遇滑鐵盧。

但是,聰明的茶商用了很短的時間就站了起來——借親戚朋友的茶廠,掛上自己的招牌,借船出海,借廠賣茶,照樣活得風生水起。

於是就出現了前文的兩件真事。

《7》

真正的茶農,會在網上賣茶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會。

原因在於,茶農們,有的忙著種茶採茶,有的忙著辦廠制茶,有忙著開發渠道商,根本沒有時間,在互聯網上做銷售,開發零售客戶。

茶農們的主業是制茶,他們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如何把茶做好這件事情上,就沒有多餘的精力來思考如何把茶賣好。

這就自然而然地把銷售茶這個環節,歸到了茶商手裡。

其實這樣挺好,術業有專攻,制茶的研究制茶,賣茶的研究賣茶,強強聯手,才能讓行業更加繁榮昌盛,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

對於消費者來說,茶農沒有時間,也沒有好的表達能力,能讓入門級小白喝懂白茶,喝明白白茶。但茶商有時間,有閒情逸緻,能不斷輔導,不斷帶領著自己的顧客,一步一步從白茶小白成為白茶精英。

所以,為了避免買到不合適自己的茶,請看官們還是找茶商買茶吧。茶農真的沒有時間招呼散客,回答那麼多對於他們來說很複雜的問題。

也請大家不要糾結這個茶商是不是有茶廠,因為,就算有茶廠,也不一定有好技術,做出好喝的茶。

我們買茶,只要買自己喜歡的口味就行。茶商有沒有廠,真的不重要。

別去問廠開在哪,有幾台設備,倉庫有多大,老茶有幾箱。我們只管茶好不好喝,其它的,都是題外話。

那些存在於想像中的茶廠,就讓它們只存在於想像中吧。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第15篇:今年白毫銀針的宿命,還沒開始,便已結束
致老白茶:不僅有外貌的高級,還有內在的實力!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