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一種虛叫自己認為自己虛,亂服補藥的怪現象

有一種虛叫自己認為自己虛,亂服補藥的怪現象

還西洋參本來面目

「西洋參」本是滋陰降火的珍貴藥品,國內培植已成功,但經一些廣告的渲染,西洋參成了強身壯體的神葯,如服後精力充沛、思維活躍、補氣強身等等,甚至還說西洋參能促使貿易成功,真是匪夷所思。令其不僅功效大變,包裝也五光十色,從洋參丸、洋參糖、膠囊、膏滋、口服液、袋泡茶、顆粒沖劑、飲片……幾乎囊括了所有劑型,成為十分暢銷的營養品。然而,西洋參畢竟還是西洋參,它究竟使多少人得益呢?

一位心肌炎患者,常感精力不支,思想不集中,電視廣告說西洋參能提神醒腦,增加活力,他便連續服了幾個月,癥狀不見好轉。考慮他經常大便溏薄,近增腹痛幽幽,明明是陽虛,服養陰葯無異是「雪上加霜」。

一位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已正常,但自覺神萎乏力,臉部潮紅,心煩意亂自以為陰虛火旺,連購西洋參服用。結果越吃越煩躁,越吃越疲乏,就診時舌膩口苦,乃氣鬱化火。患者不懂得「火郁者發之,木郁者達之」的治則,反以滋陰之葯,導致了「鬱火內陷」。

因服西洋參帶來副作用者不知凡幾。須知,西洋參是一味藥品,而不是保健品,是藥品就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服用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西洋參的真正功效。

考《中藥大辭典》851頁載:「西洋參味微苦,性寒。功能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治肺虛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虛熱煩倦。」傳統上慣用其治老年人的陰虛牙痛,咽干,咽痛。臨床醫生多以之與石斛同用,治舌質紅絳,口乾津枯,用於久病陰虛或放療或化療後白細胞下降者,有一定效果。倘不辨證而施治,即易債事,如《本草從新》稱:「臟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鬱火服之,火不透發,反生寒熱」。正如上述兩個病例一樣,前者因體質虛寒,後者因氣鬱化火,都不適宜服西洋參,誤服即導致病熱愈陷愈深。

某些廣告稱西洋參能增加智慧、振奮精力,是一種誤導,它淡化了體質辨證,忽略葯的特性,把西洋參說成是婦幼老少、四時咸宜的補品。否定了中醫基本特色,在臨床上就容易產生治療與癥狀的不合,從而給患者帶來損失。

例如我診治北京一位高級幹部,診為冠心病,症見胸悶、胸痛,形寒體倦,明明是陽虛陰凝,她動以西洋參作為強身之本,病久不愈,來滬時脈膊僅每分鐘40餘次。我急以大量溫陽之品,病隨安康。可見,西洋參藥性平涼,用之不當也能耽誤病情。

又如治吳縣老翁某,心衰,四肢竟年不溫,但自覺內熱,渴不欲飲,病者不論此證為真寒假熱,大服西洋參,發展成面浮跗腫,終至不起。央我診時,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桂附以消陰霾,幸獲轉危為安,現仍健在。有人說中藥之道,吃不壞人,上述事實,可證其妄。

冠心病患者慎服補品

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是「陽虛陰凝」。這裡的「陽」指的是功能,「陰」指的是瘀血和痰濁等一些應排泄出體外的廢物。儘管冠心病患者也有「虛」的一面,如心慌、面、肢冷、氣短、乏力等不同表現,但其總的病理變化是緣於因「實」致虛,也就是因為體內先有了痰與瘀的病理產物,才造成氣血流通受阻,從而促使正氣虛衰。正確的處理方法要化痰祛瘀,清除這些致病因子,而後可達到氣通血活,恢復臟腑正常活動,即《內經》所謂:「氣血未並,五臟安定」。倘若背其道而行之,「關門緝盜」留住實邪,越補越壅。

著名演員兼作家某女士,久病多服補品,反致惶惶不可終日,腦子靜不下來,我給以調氣活血劑,僅數天,她竟頃日數萬言,恢復了寫作。她欣喜地說:「你的葯恢復了我的靈感!」其實,原因很簡單。中醫學認為實邪忌補,否則即犯「實實」之戒。

冠心病患者心氣虛較顯著的也可調補,但必須「剿撫兼施」,或採取「固本清源」的方法,一定要掌握體質、癥狀、季節的變化,審慎用藥,絕不可隨便買一點什麼參或什麼補膏濫補。

入冬後我又看到好多冠心病患者因誤服補藥增加苦痛的病例,如另一著名作家竟日胸悶、頭重腳輕,來診時我從氣血著手,一葯而瘳,她感到輕鬆、舒適,她說我給了她新的生命,她因此專撰文《葯緣》以志其感。這「葯緣」是怎麼產生的?一句話,正確的辨證而已矣!

入冬進補,中國沿襲了幾千年,近年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紛紛向健康投資,盲目進補之風尤盛,庶不知「補法」是中醫治則八法之一,必須辨體質,辨症象,而後才定虛實;有了「虛象」,還要辨虛在功能還是物質?屬氣虛還是血虛?虛在何臟何腑?這些都是用補法的基本法則,而不是人人都能進補的。電視報導補品暢銷,我不禁要問,這些進補的同志究竟有些什麼得益?不乏如冠心病患者那樣,服了補藥再找醫生的現象,臨床比比皆是,豈不哀或?!

慎防誤入「補」區

「進補」是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之一,國人皆喜之,「補」亦有道,然講究補法的並不多。正確的認識是「虛則補之」,有虛才能補,虛也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這僅是進補的基本法則,不應補而補之則壅,不對證而補之則滯,亂補濫補為害尤烈。

臨床常碰到所謂「疲勞綜合征」的患者,工作緊張,性情抑鬱,其實是肝氣鬱結,肝脾失養。但患者自以為「虛」了,亂吃補品,其苦益甚!還見到一些吃公款者,四肢乏力,飲食無味,事實是濕困脾胃,陽虛陰凝,也誤入補區,大吃補品,實其所實,導致卧床不起;還不乏一些大款,花幾千元買一支吉林人蔘,以圖身強力壯,目的是畢其功於一役,結果牽腸掛肚,欲吐不得;冬天因服大補膏而引致不適的,則比比皆是。更嚴重的是某些家長寵愛他們的小皇帝,花樣眾多的什麼「樂」啊、「神」啊、「智」啊,美其名曰智力投資,導致好多孩子早熟;一位還未畢業的小學生,有過早的發育變化,陰毛叢生,而有遺精;一位7歲的小妹妹竟生長陰毛,還有過早的月經來潮等。這些違反了生理現象,不得不使人懷疑某些營養品的內容,更說明了「補」之不當,反成公害。

這裡談談導向問題。

中醫學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不能過早地服用補品,更不能亂服補品,14歲以前以健運脾土為主,14歲以後也不過吃些六味地黃丸。先師秦伯未先生為少年開膏方是以天生術、淮山藥為君,先嚴亦魯公不輕易為孩提開膏方,偶爾開了,也不過以南沙參、白朮加六味地黃為主,均具法度。現動輒參、龜、鱉、鹿沿習成風,此中禍福,發人深思。

補品暢銷,反映市場繁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藥界一定要正確對待,要維護中醫主體思想,不能隨波逐流。社會上有「吃補藥,找中醫」的觀念,有些患者見到中醫,第一句話就是「我什麼地方虛啊?」好像中醫只能看虛證似的,這是認識上的錯誤。我們要莊重自強,多寫科普文章,增加透明度,不以「補」誘人,不做藥廠推銷員。「補」是要對證的,首先,應該考慮需不需要補?有沒有「虛」證?可用什麼補法?掌握法度,掌握分寸,正確引導。

順便談一事,清代皇帝患病,沒有人蔘不服其葯,某御醫頗苦藥不對證,靈機一動,遂在處方中以人參與蘿蔔同用,因蘿蔔通氣消食,能解人蔘之壅,病竟霍然。我們對當今小皇帝固不需要這樣技術處理,但蘿蔔能解補藥之弊,屢試多驗。可為誤入補區者參考。玉露生涼,進補之風又將興起,本文希望患者、藥商、醫生以至於新聞媒介要講究一些「補」的學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是人人都能進補的。中醫中藥是中華文化瑰寶,更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我們都要好自為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墨香 的精彩文章:

人到中年,養生該吃點啥?
消乳糜尿經驗方5首

TAG:杏林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