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30年飛速發展的原動力,做大才有安全感

華為30年飛速發展的原動力,做大才有安全感

企業自毫末成長為合抱之木,絕非幾年就能速成。BATJ從創辦進入快車道,莫不是花了二十來年時間,華為華為也概莫例外。實際上,華為成立30年有好幾個爆發點。

2000年前是華為收入爆髮式增長階段,最高增長幅度為1998年的117.07%;2003年華為在國際市場獲得大突破,自此駛入大江大海。同年年底推出的華為消費者業務,隨著手機、移動寬頻和家庭終端大量出貨,華為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一個響噹噹的名牌。

華為1992年——2015年經營數據

那麼,是什麼原動力在推動華為飛速發展?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管理變革,二是先做大再做強的發展策略。

IBM操刀的管理變革,推動華為轉型成現代一流企業

1999年華為引進IBM給自己做管理諮詢。當時華為面臨四大難題:收入加速上升,毛利卻持續下滑,由45%下降至39%;運營效率低下,和國際巨頭差距明顯;訂單不斷,但新產品研發周期變長,拖累交付周期;產品穩定性和可靠性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

華為為這次管理變革花費了20億元人民幣,引入IBM管理專家達數百位。任正非大會小會要求公司上下深入學習IBM的IPD(集成產品開發)管理模式,並將其提升至企業生存層面。IBM根據新設計的管理流程,為華為設計了全球化的內部管理網路,為其後續的國際化打下堅實的根基,使得公司能夠保持統一有效的管理,避免規模膨脹後帶來的管理失控。

實際上,華為在管理方面非常捨得投入,與IBM合作的同時,還從合益集團(Hay Group)引入人力資源管理變革,並分別聘請普華永道和FhG公司做財務與質量控制諮詢。

管理變革使華為和國內競爭夥伴拉開距離,縮短了與國際競爭對手的差距。2001年,華為與IBM、思科的人均效率比為1:3.5,到2006年前後,這一數據已經上升到1:2.6左右。管理效率提升結合低成本人力優勢,使得華為在國際市場上能以低於競爭對手15%左右的價格奪得訂單。最終,華為在2003年在國際市場獲得大突破,逐步進入世界一流電信設備提供商行列。

先做大再做強

華為是草根企業,這類企業始終有一個強烈的衝動,把企業做大再做大,只有規模足夠大才有安全感。其實,這也是當時中國企業的本能衝動。因為中國製造企業面臨越來越殘酷的競爭,行業發展越來越成熟時,最先被淘汰的往往就是實力不濟的中小企業。在自然界,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大象的天敵屈指可數,而老鼠、兔子等小型哺乳動物的天敵則到處可見。

企業規模大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可以在供應鏈獲得較強勢的話語權,維持穩定的毛利率。因此,只有規模大,企業生存的概率才大。

華為為做大規模,在研發和市場上投入強勢資源。研發費用上,華為多數時間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研發費用占收入的比重長期穩定在10%左右,大幅領先A股製造業的平均水平。2006年A股製造業研發比重平均在0.28%,後來逐年攀升,2016年升至2.71%,但也僅有華為的1/4到1/5。

華為對市場的重視可以從下派的員工人數一窺究竟。尤其在發展初期,任正非推行的是「人海戰術」,同樣級別的市場,華為的市場人員是西門子、阿爾卡特等電信巨頭的幾十倍,在省級市場,外資電信巨頭往往只有幾個人,華為則在200人左右,甚至縣級電信公司都有華為員工駐點。

密如蛛網的市場布點,使華為的市場反應速度遠超對手,是1998年之前收入翻倍增長的直接推手,使早期的華為在技術落後對手的情況下,仍然能快速攻下市場,並「賣個好價錢。」

先做大拓展生存空間,再通過管理變革、加大研發投入等內在生長模式,使企業做強,獲得長久生存的根基,這可能就是草根華為飛速發展的秘訣,也是讓國內外同行不得不佩服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魔鐵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魅族、聯想、360、中興、金立,不好意思,你們的賣點很乾癟
OPPO、vivo還能快活幾年?高端市場弱勢成最大短板

TAG:魔鐵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