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澳總理「反華言論」令商界堪憂:中國除了我們有別的選擇

澳總理「反華言論」令商界堪憂:中國除了我們有別的選擇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中國威脅論」玩得火熱,該國政壇、商界人士則「內心涼涼」。繼上周「集體缺席」博鰲亞洲論壇後,澳大利亞人陷入了反思:究竟為什麼中澳關係會將至近30年來的冰點?

兩國關係處於30年來最壞 但中國如今已很強大

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專欄作者海威特(Jennifer Hewett)13日發表文章,稱特恩布爾試圖掩蓋中澳之間的緊張關係,但澳大利亞的商人們並不買賬。

雖然兩國貿易、非高層人員互訪不受中澳緊張關係影響,但澳大利亞商界對「中國威脅論」可能產生的「政治隱患」表示擔憂。比如,上海澳大利亞商會主席多林(Udo Doring)認為:中澳關係正滲入在華澳大利亞人的日常生活、商業互動中,「如果關係繼續惡化,對我們沒有好處。」

澳大利亞礦業億萬富翁安德魯·福里斯特(Andrew Forrest)認為,無論是綠黨,工黨還是自由黨,用反華言論製造對中國的恐懼以此爭取小部分「偏執狂」選民,這會讓每個澳大利亞人付出昂貴的代價。

他還擔心「威脅論」會讓中國失去對澳大利亞的信任:「中國有類似於澳大利亞別的選擇,他們不一定非要從我們這裡採購。他們也不一定非要邀請我們到中國去,他們的經濟有朝一日將超過美國。」

博鰲常客福里斯特 圖自博鰲亞洲論壇官網

福里斯特所在的福特斯庫金屬集團(FMG)是歷年博鰲亞洲論壇的常客。連續10年參加該活動的福里斯特,也是今年為數不多「露面」的澳大利亞人——本屆博鰲論壇上沒有澳大利亞政府的高層部長出席。

此前,有澳洲媒體宣稱是「中國對澳大利亞官員拒簽」。但在中方嚴肅否認後,澳大利亞總理本人在回應這個問題時,也是含糊其辭、避而不談。不過在「支支吾吾」中,特恩布爾本人終於公開承認,「中澳關係存在一定程度的緊張」。但他問題歸咎為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誤解和誤會」。

澳大利亞ABC新聞截圖

但連澳媒都認為這個回答不得分。《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寫道,「別想這樣說服中國人。畢竟,澳大利亞政府如今張口閉口都對中國指指點點。」

上周五(13日),澳大利亞金融部長科曼(Mathias Cormann)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認為這種「誤會和誤解」是雙向的,澳大利亞政府也要為設立「間諜法案」背後的動機做解釋。澳大利亞前外交部長卡爾(Carr)通過《澳大利亞人》報,向該國政府「苦口婆心」:中國經濟體量這麼大,澳大利亞不要給自己過不去,不要老是認為中國是敵對的。

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拉比(Geoff Raby)稱,目前兩國上一次關係這麼差,還是在近30年前,但不同是,中國如今變得很強大,中國經濟對澳大利亞乃至世界其他地方是多麼重要。

中國人不會輕易原諒蓄意侮辱

近年來澳大利亞官員熱衷於針對中國。年前對中國南海「指手畫腳」;繼而又想用本土立法將「中國威脅論」洗白;最近又無端捏造「中國在萬那杜建軍事基地」一說。對此,《澳大利亞金融評論》稱這惹惱了中國人,「從此後幾個月的勢態來看,中國人顯然不會輕易原諒其眼裡的蓄意侮辱」。

這段時間也被澳媒形容為「中澳關係的冰點」,特別是在高層互訪上,《澳大利亞金融評論》認為這是澳大利亞被中國送入了「深度凍結」。以博鰲亞洲論壇為例,雖有媒體指責「中國沒有向澳大利亞政府發邀請」,但《澳大利亞金融評論》援引內部消息人士稱,這是特恩布爾「自己不能去」,用「沒收到邀請」挽回顏面。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道截圖

特恩布爾自2016年9月出席G20峰會以來,再也沒有去過中國大陸;同樣,澳大利亞外交部長畢曉普,已經有2年沒來中國了。

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 圖自新華社

展望未來,高層互訪的機會很多,但澳大利亞人出席的幾率很小。文章稱,比如原定今年舉行、澳大利亞商人翹首盼望的「澳大利亞周·中國」(Australia Week in China,AWIC 2018),或將「泡湯」。去年有澳體育部長麥肯齊(Bridget McKenzie)助陣的澳式橄欖球(AFL)常規賽上海站,今年將變得冷清。

去年首次登陸中國的澳式橄欖球聯賽 圖自澳大利亞ABC新聞網

澳大利亞負擔不起這樣的「深度凍結」,《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寫道,中國的沉穩冷靜,與澳大利亞國內憂心忡忡的反對聲成鮮明對比。如果澳大利亞還是盲目跟風美國,比如「封殺華為」的話,未來的中澳交流活動會越來越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安理會未通過美、俄、禁化武組織的敘化武調查草案
說了這麼久的驅逐外交官,這到底是種什麼操作?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