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代都城選址的那些事

中國歷代都城選址的那些事

謝謝大家對我拖延症的包容,今年的第一更終於面世了。接下來的幾期,少史公和大家談一談王朝定都選址的那些事兒

本系列從兩個歷史小故事談起。

01

楚霸王的一念之差

秦季失鹿,天下豪傑共逐之。

項羽奉楚義帝,合六國兵,先破釜沉舟擊潰秦軍主力章邯王離於巨鹿,又叩關入咸陽,殺秦王焚阿房宮,完成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大業,威震華夏。

按照歷史的規律,大凡一位領袖權力威望到達巔峰,馬上就會有心眼比較活泛的知識分子來勸進了。這次這位叫韓生的—很可能不是姓韓名生,而是指來自韓地的知識分子---專程趕來與項羽大將軍探討新朝定都事宜。

這種不用打仗賣命只需要動動嘴皮子就能和新朝帝王與有榮焉的好事是知識分子們最擅長的,零風險高收益,結果往往皆大歡喜的,然而這次居然出了一點小小的意外:

韓生給項王分析得頭頭是道:關中地區地形易守難攻,土地肥力又好,若定都於此地,可成霸業。

然而項羽是個耿直的漢子:俺是楚人,原本是因為受不慣秦人的欺負才造的反,如今大業以成,當然是要回老家過好日子去啦! ---- 其實還有個原因項羽沒好意思說:楚軍打進咸陽以後,這些關東子弟父把對秦人的怒火變成了真實的大火,這壯麗的大都城已被燒成一片白地。得罪了人家,還在人家這兒建都,又沒臉又沒膽!

項羽婉拒了韓生的建議,並用那句後世流傳的名言進行了總結陳詞:「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

其實事態到這兒還算是有里有面兒,一聽人家話頭不對,韓生的正常反應該是以下兩種之一:第一,馬上調整談話主題,大談建都彭城的好處---彭城今江蘇徐州附近,楚人的基本盤,項羽隨後定都城於此-----然後就可以從龍之功安享後半生了。

當年商鞅初見秦君,討論治國大政,第一天大談儒家的王道,秦王聽得快睡著了;第二天改談法家的霸道,秦王興緻勃勃。最終商鞅在秦行法家政,成就了屬於自己的功業。投君主所好,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這是戰國士人的成功學。

第二,看出來項羽不是可擇之主,轉身跳槽去劉邦那兒,過幾年以從龍之功至少混個關內侯噹噹。韓信就是這樣乾的;再往前吳起也是這種聰明人,再早了還有蘇秦,百里奚…… 擇良木而棲,這也是戰國士人的生存之道。

然而這個韓生拿衣服,放著這麼多常規動作不去學,竟然異想天開激了項羽一下:他聽完楚霸王的夜錦還鄉理論之後哈哈大笑: 難怪人家說你們楚人沒出息!

這一招顯然是有效果的,項羽馬上就做出了反應:命人把韓生扔到鼎里煮了。

順便提一句:又過兩天劉邦來找項羽喝酒,訂了個包廂在鴻門。後來臨時樊噲闖進來,但預訂的豬肉不太夠,項王就不知道從哪兒又找了一塊肉來添給樊噲了,嗯。

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地圖炮自古以來就是拉仇恨的不二法門。

後面的事大家就知道了:被項羽放棄的首都選項被劉邦看上了,漢王劉邦兵出斜谷,迅速佔據三秦,定都於離咸陽不遠同屬關中的櫟陽,憑著關中四塞之地的地利以及蕭何對該地的經營,得以財糧兵丁源源不絕。

而項羽的都城彭城,周邊一馬平川難以防守。楚漢相爭這幾年,不是被劉邦合兵七十萬直接攻佔,就是被彭越英布騷擾糧道,再加上北邊的齊國也屢降屢叛,逼得項羽不得不四處出擊,疲於奔命,最終一代戰神被十面包圍,身死國滅,留下史記中一篇千古絕唱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02

趙匡胤一聲長嘆

公元960年,後周恭帝年幼,邊報遼兵來犯,託孤重臣,殿前檢點趙匡胤奉旨帶兵出征。結果大軍剛剛開撥十幾里,在首都開封郊外的陳橋驛便停了一下來。部將們一合計,來了一出「黃袍加身」,趙匡胤便半推半就登上了帝位,是為宋太祖。

之後幾年,大宋逐步統一漢地。至公元971年,宋太祖向百官徵求意見準備遷都洛陽。

他的主要考慮是首都的地形:洛陽坐擁山川之險, 四周群山環繞, 東有成皋, 西有崤函, 北通幽燕, 南對伊闕,同時又據有黃河天險,足以抵禦北方的威脅。而五代以來一直沿襲的首都開封,則地處黃淮平原之上,是個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作為統一王朝的首都有其先天缺陷。

然而議題一出,立刻遭到了以皇弟晉王趙光義為首的大多數官員的強烈反對。

晉王是太祖的弟弟,而且是被寫入黨章的接班人。因此他的意見在群臣當中有著特殊的分量:對領袖自然是要絕對忠誠的,但是如果是在未來的領袖和當下領袖之間站隊,那就需要多少動動腦子了----這就是為什麼強勢君主總是遲遲不願立儲。

(PS:宋太祖剛登皇位時,考慮到自己的兒子趙德芳年幼,而五代多次上演主幼國疑,強勢軍頭篡位的戲碼,於是和二弟趙光義,三弟趙廷美約定兄終弟及,此之謂金匱之盟)

晉王趙二的反對意見,其核心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在德不在險「,而真正原因則是他本人長期擔任開封府尹,這裡是他的班底所在,遷都就意味著自己未來接班的可能性要大打折扣。至於皇兄提出遷都,是否有因為幼子德芳漸已長成,之前的金匱之盟不想踐行的意思,已無從考證。

但見群臣態度如此,遷都議題就此擱置。無奈之中太祖長嘆一句:「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五年後,趙太祖於」斧聲燭影「的迷霧中突然去世,太宗即位,遷都一事就此作罷。又一百餘年後,金兵趁黃河/運河結冰之際大舉南侵,圍困汴京,都城城堅兵利,然而水陸通道全數被切斷,糧草日益不濟。最後群臣們一合計,讓皇帝與太上皇出面與金兵談判,結果金兵不按套路打,直接將二帝俘虜,一併虜走宗室重臣幾千人北還。至此,北宋在一片富足強盛局面中被直接」斬首「,史稱」靖康之恥「。

以上兩篇,是為本專題的引子。

從上面兩個故事可知,首都的選址在王朝初奠時往往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之一。定都關乎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角力,王朝氣運,甚至影響到歷史走向。而民間故事中也常常有從風水的角度去談論的,比如史上屢有皇帝聽說某首都以外的大城「聚有王氣「而強令毀城和改風水之舉,可見帝王對其的重視,同時也加強了都城選址的神秘感。

那麼這個所謂的「風水」 有沒有唯物主義的解釋?少史公說:有! 近期少史公就會從地理區位、山川地勢、人口與生產力、軍事和文化等等多方面講述中國歷代王朝都城選址的那些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覽春秋 的精彩文章:

TAG:夜覽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