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話題在中國是禁忌,卻被印度人拍成扎心神作!

這個話題在中國是禁忌,卻被印度人拍成扎心神作!

文 | 難得君

從調侃古板僵硬教育理念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批判重男輕女傳統的《摔跤吧爸爸》、再到諷刺宗教派別愚昧隔閡的《我的個神啊》,印度電影已經一騎絕塵而去。

4月份,在豆瓣拿到8.2高分的印度電影《Hindi Medium》,直譯過來的意思是「印度中產」,但翻譯取了個更傳神的名字《起跑線》。

這是一個關於擇校和學區房的故事。電影中,一對印度中產階級夫婦拉吉(伊爾凡·可汗 飾)和米塔(薩巴·卡瑪爾 飾),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更好的教育,挖空心思要讓女兒進入私立名校。媽媽米塔認為,自己就是因為沒有能力上私立名校,所以才沒有成為上等人,她把厚望寄托在了女兒身上,費盡心機、擠破腦袋,一定要讓女兒去上私立名校,由此發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01

媽媽米塔漂亮時尚,爸爸拉吉年輕有為、勤懇工作,他們開著一家精品服裝店,有車有房,女兒可愛乖巧,作為白手起家的新晉中產,一家三口在小社區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可是最近,他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孩子要上學了。

米塔是一個過度緊張的母親。在她無微不至的保護下,女兒連出門玩滑梯都穿戴得嚴嚴實實,衝鋒衣、頭盔一個都不少。

女兒的幼兒園擇校問題讓米塔如臨大敵,她對雜誌評選出的幼兒園一一進行了實地考察。

排名第四的學校里,噴泉、花園、馬車、恆溫游泳池……一應俱全。

GIF

但好的私立學校也不是有錢就能進的。

和大多數中國家庭一樣,拉吉陪著米塔去看了排名前五的頂尖私立學校,米圖就動了買「學區房」的念頭。

拉吉覺得,女兒順其自然上普通公立學校也可以,沒必要大動干戈非得上私立名校。在爸爸猶豫的時候,米塔立刻反駁說:「(私立名校授課用英語,公立學校授課用印度語)在我們國家,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成為這個階級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好的學校讀書。」

一語道破天機。正如電影中入學顧問所說:「如果皮婭進不了頂尖的幼兒園,那她就進不了印度任何一家好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跨國公司的起薪是一般公司的10-20倍)

熟悉嗎?或者,我們換一種國內更常見的說法:

「讀不了好的小學,就考不進好的初中,讀不了好的初中,怎麼去重點高中?重點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還用愁嗎?進了985、211,畢業找個工作還不容易?」

拉吉和米塔這對年輕的印度夫婦,就是千千萬萬個中國家長的縮影。

拉吉第一次去學校拿入學申請表,天還沒亮就起來了,到了學校卻發現,自己已經排在第254個,有些人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不被插隊,躺在地上睡覺,用礦泉水瓶子接小便。

熟悉嗎?或者,我們可以看看國內的新聞報道——

《家長學生凌晨4點排隊報重點中學 爭1200個位子》

為此,拉吉夫婦先斥巨資買下一套學區房,然後報名升學指導機構將自己偽裝成上層階級。一家人搬離月光集市,來到高檔社區。

連搬家工人都知道,「有時候他們會看你爸爸的車來決定是否和你交朋友」,為了讓女兒不受欺負,拉吉和米婭下定決心要成為「上等人「。

策劃晚會想融入上流社會、去學校面試時打扮奢華,夫妻倆拼盡全力想營造一個「上等家庭」的假象。

但「月光集市」style的舞姿、蹩腳的英文,卻讓他們成為了「上等人」們的笑柄。

可即便如此,女兒皮婭還是被私立學校拒絕了。

得到的解釋,是「服裝店老闆的女兒也只能開服裝店」。

拉吉意識到,做生意時,「了解你的顧客,通過他的社區來判斷他的喜好」的那套道理,被反用到了女兒身上。

教育已經變成一門生意

每年政府會讓學校為貧困生留出25%的入學名額。為了最後爭取一次入學的機會,夫妻倆不得不想了個「損招」:

既然上等人做不成,那就做窮人來換取入學資格。

他們再次搬家,來到了貧民窟。

在貧民窟的一家人自然不好過,惡劣的環境,小動物們的頻繁拜訪,都讓過慣了舒坦日子的他們如臨大敵。

沒有品嘗過貧窮的他們險些穿幫,卻都被好心的鄰居「掩護」了過去。

令一家人沒想到的是,這些窮人的人生哲學,卻讓一心想贏在起跑線上的他們第一次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當窮人們在努力正直地活下去的時候,富人們正在起跑線的戰爭中廝殺,窮人習慣了「貧窮的智慧」,而富人正從胎教開始學習「贏的秘籍」。

02

前幾天新聞上看到有個徵婚廣告:「徵婚!大語文老師,年收入155-240萬!高!富!帥」。

現實中比較「清貧」的老師職業,與年入百萬的高富帥聯繫在一起,確實讓大家腦筋一時轉不過彎。有人說這則消息疑似某培訓機構招聘廣告,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些年輔導機構靠賺小孩子家長的錢,已經大發了,從新東方到學而思,早就海外上市了。

廣州一個月收入3萬的母親,暑假一到連新衣服都不敢買了。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就給女兒花去了35000:去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孩子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孩子鋼琴考級,每周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

「月薪三萬撐不起一個暑假」,真不是段子。

教育諮詢機構近期做出的一項數據統計顯示,近60%的內地受訪父母表示,子女的教育經費是他們最不可能削減的支出,這一數據遠高於全球32%的平均水平。

大部分家長最關心的,就是如何在自己可支配的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目前中國每年大約有1000多萬的新生兒面世,在社會育兒條件逐漸完善的今天,全天下的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絕對不能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於是,競爭從胎教就開始了。

不少中國父母都已經陷入或者正在陷入一種「燒錢式教育焦慮症」:花錢給孩子報培訓班,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

這種焦慮症其實可以用博弈論來解釋——教育部門呼籲減負,對於家長及學生來說,選擇有三種:

如果所有人都減負(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其他人減負你增負(背叛),你將取得相對優勢;

其他人增負你減負(背叛),你就會處於弱勢地位。

權衡利弊後的家長有可能選擇合作么?絕無可能,只有互相主動增負,後果就是各種特長班、培訓班、國內外遊學機構做得風生水起。

本質上來說,「燒錢式教育」一方面是中產階層收入的增加,允許「燒錢」;另一方面,中產階層對於教育的重視,是避免孩子從現有階層滑落的唯一方式。

應該說,中產階層們的教育焦慮,本質上都來源於擔心階層滑落。

03

鄰居家的小王,父母都是普通醫生,小王從小學習努力,成績好,幼兒園小學中學一路順風順水上的都是重點。

大學考上了某985,學信息工程,畢業到國外名校攻讀碩士博士,回國進入全球500強,搞技術拿高薪,一線城市安家,娶個中產階級家庭出生、畢業於重點大學的女孩子,再生一對兒女......

這,大概就是每個中產階層對兒女「幸福美滿」未來的規劃的樣本!

在學歷越來不值錢的當下,不少單位在招聘條件里明確列出標準——「211以上大學畢業,全日制本科」,更牛的單位甚至要求「985」、「碩士以上學歷」、「博士以上學歷」。

所以,只要自家孩子成績不是非常拔尖,沒有進名牌大學,中產階層普遍擔憂的是孩子會發生階層滑落:上一個普通大學,畢業後干一些沒有發展空間、工作內容重複、可替代性高的白領工作,然後等著40歲的時候,被新的一批年輕人取代,之後就可能開始失業……

而社會中低收入階層的家長憂慮更甚,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甚至不得不選擇放棄。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在考試結束後的一段採訪視頻,曾經引起過全國範圍熱議,但你也不得不承認有一定道理: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這就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人。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對我學習習慣和性格進行培養,所以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

事實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中國大學生入學率、專科以上達到80-90%,不少省份已經超過90%,很多大專層次的高校年年招不滿學生。其中,農村學生的總人數逐年提高,到2012年達到了59.1%,但重點大學的農村學生人數在逐漸降低,到2012年降到了不足20%。

不可否認,如今出身中低收入階層的孩子,能考上北大清華這樣頂級名校的越來越少,不是說他們不努力、不用功,而是他們的經濟條件,讓他們無法接觸到優質教育資源。

換句話說,對於大部分中低收入階層家庭來說,教育這個唯一靠譜的階層上升通道正在逐漸關閉。

《人民日報》曾經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文章指出: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8倍多,並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文章感嘆,貧富差距正在快速加大,階層固化的趨勢越發嚴重。

與此同時,諸如「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名詞的湧現,昭示著我們已經全面進入「拼爹時代」。

父母的階層往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所能擁有的資源,這些資源正通過教育,在一代代中不斷地繼承與循環。往往那些被世界名校錄取的孩子們,本身也來自社會精英階層,其父母相比於普通家長擁有更多的文化、經濟、社會等資本。

有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偉大紀錄片,它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製作,名叫《人生七年》,目前為止共出了8部。通過真實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呈現英國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

影片中的14位小孩

14個孩子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家庭,他們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1965年開始,7歲,14歲,28歲......一直至56歲,我們在熒幕上窺見他們半生的縮影。

在節目一開始導演就做出了預判:每個孩子的社會階級將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我們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因為我們想在2000年時看看英格蘭的一個縮影,2000年時的工人和主管,現在都只有七歲。」

結果,現實的殘酷超越了人們的設想,要打破階級鴻溝實現人人平等,不過是烏托邦式的想像。在這14個人中,大多數孩子的人生軌跡,真就與導演所假設的一樣。

Nick

在階級差異壁壘中成長的14個孩子,有7名來自社會底層,僅有唯一位名叫Nick的幸運兒,從底層實現階級跨越。

0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禁忌 的精彩文章:

家裡買餐桌時要注意了,餐桌講究也很多,若犯了禁忌容易家財外漏
秋季吃柿子必知的食用禁忌常識,你柿子吃對了嗎

TAG: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