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今年的松花江祭江活動正在籌備中

今年的松花江祭江活動正在籌備中

松花江沿岸開江食魚的傳統,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契丹人建立的大遼。而古滿洲人在泛舟捕魚之前,都要進行神秘的祭江儀式。祭祀形式,又有官祭和民祭兩種。

我們民俗專家富察晨楓先生專門寫有滿族松花江祭江的傳統民俗,附錄如下:

松花江是滿族人的母親河。滔滔不絕的江水孕育著江水中無數的生靈,同時也給兩岸的人民帶來很大的福祉。

生活與松花江兩岸的人們,自古以來就信仰「江神」。他們祈盼江神能保佑兩岸人民風調雨順,和多多撈取水中之財。

「祭江」的人都是水中取財者。如:捕魚的、擺渡的、水上用船排搞貨物運輸的以及撈取江石江砂等人,甚至兩岸農民也要祭江,他們希望江水不要泛濫淹沒他們的農田。祭江的神祗對象有風神、龍王爺和江神爺,你打魚為生的人,還要祭魚神(鱘鰉)。祈求各路神靈保佑新的一年裡平安順利、多多收穫、多多發財。

祭江的時間根據各行業下水時間而有所不同。打魚的祭江是在漁船下水的當天上午。其他行業多選與清明、三月三、每月的初一或十五,也有選擇吉日進行的。祭江的地點如有河神廟的,就在廟前舉行。如無河神廟便在江邊選一開闊地舉行。

祭祀所用祭品: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為各路神靈疊紙碼子,並書寫各路神靈的牌位,放在供桌上。然後把大香爐、黃紙與香擺上。最後擺上褪了毛的豬頭,豬頭要求必須是渾身沒有雜色的黑豬,還要擺上饅頭、白酒和一大碗豬血。祭祀場所四周豎起五色旗,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的各路的護法神到位。

清初成立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在捕漁八旗基礎上,加設了採珠八旗。在船下水前都要舉行祭江儀式。祭江的規模相當宏大,祭棚中的祭品與設置比民間要繁華得多。

主祭人燃香完畢,眾人一齊跪下。主祭人向各路神靈祈求,保佑平安順利,財門大開等語。三拜之後鳴鞭砲,鳴鞭砲是為了驅趕水中的邪神。然後漁工們呼喊著號子,將船推下江中撒網捕魚。

殺的祭祀豬和剛剛打上來魚,都可以在晚上吃。唯獨豬血不能吃,要用小船將豬血帶到江心倒掉,讓小河神爺吃,小河神爺是指江中的甲魚,因小河神爺愛吃豬血。

打魚的網戶如遇到不順當的事時,如:魚網被江底不明物掛住而不能動彈,或者網上拉上的都是甲魚(鱉,土語稱王八),或一連三網空空等不順利的事,就得安排重新祭江。重新祭江要選初一或十五,也可找風水先生擇吉日。第二次祭江程序和祭品同第一次一樣。

我生長在松花江邊,姨夫是漁業社的「把頭」(因是五十年代中後期,因合作化而將大網戶收編掃漁業社)。親眼見過開江第一網打上來全是甲魚,估計有幾千隻之多。姨夫告訴漁工,要小心地將甲魚全部放回江中。那時侯沒人吃甲魚。第一網拉的都是甲魚,認為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所以擇吉日重新祭江。

過去捕魚的大網,長度有200多米,苗子(幅寬)2至3米,網眼很大,專拉江中較大的魚,打魚的漁船也很大。一般6至8人搖槳,撒網須4至6人,撐舵一人,岸上把蹶2人,「把頭」在船上指揮。

過去的網都是麻繩織成,那時還沒有化纖,而麻繩網不耐腐。所以使用三天之後要曬一至兩天的網,網晾乾後要用豬血煮,要使整個大網的繩都染遍,目的是防腐。所以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這一家喻戶曉的俗語。

五十年代後期,隨著吉化的投產,污水排入松花江,魚葯死的葯死,沒藥死的早以跑入下流。松花江上的打魚情節,只能載入記憶中了。

近幾年已經恢復了松花江祭江活動,滿族傳統薩滿進行祭江活動,吉林省政協常委、吉林市滿族聯誼會會長愛新覺羅·恆紹主祭。

這些是傅艷春提供的去年在松花江東碼頭舉辦的祭江活動照片。

今年將是吉林市政府、吉林市旅遊局、吉林市滿族聯誼會等舉辦的吉林市13屆滿族松花江祭江活動,將今年在4月27日舉辦。上邊幾張圖片是傅艷春提供的這幾天正在進行綵排的照片。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漢族尚紅,而滿族為什麼尚白?
大清的黃龍旗至今還被一國當做自己的國旗使用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