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虎成:地域特色文化研究

王虎成:地域特色文化研究

王虎成,禮縣人,現供職於禮縣文物局。

禮縣年俗

禮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山區,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游,全縣有50餘萬人。禮縣歷史悠久,有先秦十二公揚鞭躍馬,完成霸業的遺址,又有諸葛亮六出祁山,光復漢室的故事。禮縣地廣人稠,風俗各異。而僅就過年年俗而言,禮縣農村的年俗更講究、更地道。

過臘八臘八節,俗稱「臘八」。過去在禮縣,臘八節這天每家都要吃平時很少能吃到的米飯,以此來表達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在禮縣農村,每到臘八,村裡的人會起的很早,摸黑去河邊或井邊打冰塊,當地叫打臘冰。而所打冰塊要丟在自家的茅廁里以增加農家肥的養分,這樣所得肥料會幫助莊稼獲得大豐收。而小孩子們會在成群結隊玩耍的同時會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唱那句「臘月八,年前花,還有二十二天過年啦!」的兒歌。臘八節的晚飯是有講究的,除米飯外,每家都會炒4個菜,其中最少會有一樣葷菜,今天這種習俗一直沒變。

殺年豬過了臘八,過年的準備活動就算正式開始了。過去由於家家養豬,而殺豬藝人(當地叫豬匠)又很少,所以每過臘八,各家男人會到豬匠家報到,並由豬匠安排各家殺豬的日期,到那天,男人們會早早到豬匠家拉殺豬的工具,然後架起爐子燒火煮水,待豬匠一到使用。年豬殺完,女人們會在立春(當地俗稱打春)前完成煮肉、炒臊子等工作,因為一過立春氣溫會升高,生肉就會壞掉。

掃煤掃煤就是除塵,即除舊布新之日。而到了臘月22,家裡是可以隨便大掃除的,神靈也不會怪罪。所以這天人們會使盡渾身解數徹底地打掃家裡,整潔衛生。

祭灶神

臘月23晚飯後,男人們會在打掃乾淨的廚房裡祭祀灶神。在當地,灶神被尊稱為灶王爺,又稱灶爺。相傳23日晚上,灶神會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當地人會用供奉黏糖的方式巴結灶神,目的是讓灶神向天神替自家說好話,以祈求上天的庇佑。當晚8點,男人們會在廚房灶台上焚香點蠟燒黃紙並供奉黏糖,在另一個小盆里盛少許五穀種子和麥子秸稈,以供灶神的馬兒吃飽,然後穩穩噹噹地馱著灶神上天。等祭祀活動結束半小時後,男人才會把糖分給全家人吃,以求灶爺的庇佑。

扯花布做新衣 臘月25日小孩最高興,這天大人會帶著孩子進城給小孩扯布做新衣服。而做好的新衣服只有等到初一拜年時才能穿。

蒸饅頭到了臘月26和27日,女人們會更忙,這兩天各家女人會按往年的量蒸饅頭、花捲和包子,精心為家人準備過年的吃食。

罐蠟燭、封包紙臘月28和29,各家的男人都會在燃煤的中間安放一個大罐子燒水,待水中大塊的礦蠟受熱融化後,男人才會每次用右手拿著兩枝頂端纏有新棉花的竹棍反覆在蠟罐里蘸取,經多次蘸取才會做出符合要求的數十支蠟燭,人們稱這種活動為「罐蠟」。等蠟燭做好後他們又會封包紙,這是一種用白紙包皮,冥幣做瓤並在包皮寫有自己姓名的紙。這種紙會在初一早上被送到同村和親戚家三年內有新逝亡人的家裡,以表自家對亡人的悼念之情。

寫對聯對聯當地又稱對子,臘月29下午,各家男人會到村子裡會寫毛筆字的人家去排隊寫對聯。但是當地傳統規定,如果家裡有人去世且未超過三年,過年時不能貼對聯的,千百年來這種習俗一直為當地人所遵守。

趕捉鬼集大年30早上,每家都會有人起的很早進城趕今年的最後一個集----「捉鬼集」。「捉鬼集」不同以往的逢集日,這個集通常會在上午11點之前結束,而且各種貨物的價格往往都會較平時便宜許多,在這種集市上誰買到的貨越多,誰就捉住了鬼,所以稱「捉鬼集」。這天人們大多會買鞭炮和未買到的物品,以彌補過年物資之不足。

接家神 大年30下午,各村的會長(每年負責輪流祭祀家神的人)會組織大孩子把畫有山神和水神爺圖案的牌位(稱爺是當地對神靈的尊稱)接到村裡的家神廟(在當地往往是同姓的人住一個村,而每個村都會供奉一樽屬於本村的神,因此被稱為家神)里供奉3天,以享受村民的香火供奉,接受村民對神靈庇佑的感激。

過年過年即辭舊迎新之意,在當地過年的活動較多:

一是年夜飯前貼對聯、貼福字。二是準備供品,祭祀祖先和神靈。年夜飯前人們會在家裡客廳上堂的桌子和灶台上分別擺好飯食、奠酒、奠茶等供品來祭祀灶神和祖先,然後用盤子端一對罐蠟、三支香、三張割成A4紙大小的黃紙和一串鞭炮到家神廟去拜神,這種活動會在初一到初三的早上和晚飯前分別進行。三是吃年夜飯。吃年夜飯時全家人會按長幼尊卑的順序依次坐在一起看春晚、吃年夜飯。而年夜飯必須要吃餃子(俗稱扁食)、啃骨頭、喝小酒。四是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五是守歲,當地又稱坐夜。等飯吃完小孩睡著之後,父子、兄弟姐妹、妯娌都會坐在一起邊喝酒邊談論過去一年各自的收穫,總結工作中的得失和新一年各自的打算。

拜年初一到初三,人們會用摩托車或汽車載著茶葉、點心、酒、罐頭、餅乾等禮品按照輩分尊卑依次走親訪友,這就是拜年。

送家神初三天下午,會長又會組織人手將山神和水神送回各自的廟宇供奉,俗稱送爺。

耍社火唱秦腔社火是中國漢民族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活動。包括高台、高蹺、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等。而秦腔是一種聲調高亢、音律悠揚婉轉的一種地方戲,據說它是百戲之祖,是由崛起於禮縣一帶的早期秦人創造的。在當地從初四開始各村會依次舉行大型的社火和唱戲盛會,這種活動會一直進行到正月十四日。

送五窮「五窮」曾見韓愈的《送窮文》,也叫「五鬼」。是「智、學、文、命、交」五窮的統稱。在當地,人們會在初五早晨很早起床,徹底打掃庭院角落,並將所收垃圾和三支香、三張黃紙收集起來一起送出村子或倒進河水流走。以示人們對「五窮」的嫌惡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過元宵節過去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會煮喝自己用小麥釀造的甜醅子。這種食物剛開始是甜的,但時間長了就會隨著麥芽糖的發酵而產生酒精,所以當地人管甜醅子叫酒胚子,喝了每每使人神清氣爽、精神倍增。

過了十五,新年就算過完了,而過完年人們又該重新投入到辛勤的勞作中。近年來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外出打工,過年成了遊子對家人的牽掛和對親情的牽絆,這更加加重了過年在人們心中的情感分量。

從出土文物探討禮縣山歌創作歷史

出土文物是社會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見證物。在甘肅省秦文化博物館裡就有這樣兩件出自大堡子山的國家一級珍貴文物——青銅鎛鍾和陶質歌唱俑。它們是春秋時期秦人輝煌歷史的見證,也是禮縣山歌悠久創作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眾所周知,早在《詩經》成書之前,各地樂曲創作、演唱已經相當成熟,樂曲所表現的內容也已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詩經》中的《風》就是這方面的即是這方面的代表。《風》又稱《國風》,是樂官奉王命從當時的十五個國家和地區採集、整理的樂曲,所以《國風》又叫「十五國風」。而論其實質,這種樂曲就是山歌。

2006年,考古隊在大堡子山秦公陵區發掘時出土了一套樂器,包括兩組10片石磬(其上用陰刻法刻有祥雲圖案),11件青銅編鐘,其中有造型優美、鑄造精良的3件鎛鍾。難得的是其中一件鎛鐘上清晰鑄有28字銘文,其內容為:「秦子作寶龢鍾,以其三鎛,乃音鏽鏽灉灉,秦子畯袊在位,眉壽萬年無疆」,3件鎛鐘的正面、背面和側面分別有用失蠟法鑄造而成用於控制音準的鏤空夔龍紋飛棱,左右兩側的飛棱相交於鎛鐘頂端巧妙地組成了懸掛銅鈕。鎛鍾正面和背面以夔龍紋飛棱為界,左右對稱鑄有2組首尾相連的蟠虯紋圖案。鎛鍾用巧奪天工的青銅鑄造工藝,神奇誇張的組合圖案精巧地將鎛鐘的藝術性和實用性結合在了一起。

如果脫離了當時純熟的樂曲創作社會大背景,這種鑄造工藝是不可能實現的。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山歌成熟的創作和表現的需要推動了樂器鑄造技藝的發展進程。所以鎛鐘的出土不僅為全國學術界研究早期秦文化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展現了當時禮縣山歌創作、演唱已發展到純熟境界的事實。

早在鎛鍾出土之前,有專家已經考證《詩經?秦風》中的《蒹葭》、《駟鐵》、《小戎》和《車鄰》就創作於禮縣。出土鎛鍾結合上述結論,二者互相印證,為我們考證禮縣山歌悠久的創作歷史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和詳盡的實物資料。

歌唱俑亦稱「人形灰陶瓶」,春秋時代器物。稱瓶是形象的叫法。陶俑上不開口,中空,下肢為圓筒形且開口,所以它是觀賞器而非實用器。

從整體來看,歌唱俑盤平整的髮髻,頭微上仰,胸前雙乳微翹,雙手環抱而放於雙袖中,左右兩邊有一對造型誇張且穿有小孔的耳朵。

陶俑身穿輕薄裙子,作者用寫實的手法表現了陶俑微胖但不乏曼妙身材的神韻。陶俑下身的裙擺呈優美的弧線狀,明顯是歌者為配合歌唱跟節奏而搖動雙腿舞動裙擺所形成的。

陶俑面容微凸,下巴園闊,雙眉如月且雙眼微閉呈享受狀,高挑筆挺的鼻子下面口半開,下唇外突,為歌唱狀。

整體上,陶俑的作者利用虛實結合、誇張而又不失真的塑造手法,重點表現了陶俑微閉的雙眼、半開的口唇、微翹的雙乳、舞動的裙擺以及歌者因歌唱而顯脖子較粗等特點,為我們生動而傳神地表現了一位女歌唱者悠閑自在、唱技遊刃有餘的表演形象。

一切藝術源於生活,究其塑造技藝暫不論,試想如果當時社會山歌創作還沒有走向如此純熟的藝術深度,陶塑者怎麼能創作出如此生動而表達準確的歌唱俑呢。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陶俑產生的時代,山歌的創作已經成熟並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

時至今日,千百年來禮縣山歌創作的優秀歷史傳統、表現內容都為人們所繼承。這裡面不乏表現歌頌愛情、控訴封建婚姻、讚美勞動等的山歌。

時代的文明血液孕育了山歌旺盛的歷史生命力,它們是歷史文明的濃縮,是社會進步的見證。今天,這種文化應該和其他文物一樣經精心搜集整理之後被展現在博物館裡,走進人們的生活里。

文化禮縣》編輯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禮縣 的精彩文章:

王瑜書法欣賞
夏沫:停不下的哀愁 才是一生之中最磅礴的那場雨

TAG:文化禮縣 |